南方周末-新闻 10月29日 18:58
零碳园区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零碳园区/工厂:城市ESG新引擎”主题,探讨了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的战略意义、政策路径与实践案例。活动汇聚了来自学界、业界及第三方机构的代表,深入交流了零碳园区的战略价值、政策落地方式以及零碳工厂的实践样本。专家们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中国清洁能源的领先优势、零碳园区的申报条件与实施建议、零碳标准的制定与实践、电力系统在零碳转型中的支撑作用,以及产业链视角下的转型创新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共同描绘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蓝图,并呼吁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塑造绿色未来。

🌱 **零碳园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战略关键**: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它不仅是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体现,更是构建复合价值新商业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承载性、公平性与活力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形成政府、企业、社区、金融等多方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为零碳园区提供坚实基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已实现技术、规模与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能够将绿色电力稳定输送至重点区域,为全国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绿电保障。这使得零碳园区成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分水岭,以及未来产业生态的基石。

📈 **零碳园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多样,标准引领与电力支撑是关键**:零碳园区的建设涉及能源绿色转型、绿电资源整合、能碳管理平台搭建等多种路径。行业内已涌现出《零碳工厂评价规范》等标准,推动“零碳”向“近零碳”迈进,即在现实约束下实现碳排放与抵消的动态平衡。同时,电力系统通过提供清洁能源供应、优化用户服务和信息聚合,在支撑零碳园区和工厂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以及节能措施的实施。

🔗 **产业链协同与数据透明是零碳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电子制造业等复杂供应链实现减排是零碳转型的一大挑战,关键在于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低碳要求有机融合,并推动供应商共同签署减碳承诺。碳数据的透明传递对全链条减碳至关重要,而中小企业在碳足迹管理上面临数据获取难、协同复杂等问题。利用SaaS工具和行业数据库,可以有效支持企业进行碳足迹计算和绩效对标,促进全社会减碳实效。

责任编辑:胡启元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宏观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之一。2025年10月24日,由南方周末研究院主办,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承办的南方周末第25期思享荟在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举行,活动由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主持。本次活动聚焦“零碳园区/工厂:城市ESG新引擎”主题,汇聚学界、业界及第三方机构等多方代表,围绕零碳园区的战略价值、政策落地路径及零碳工厂实践样本展开深度交流。

一、多方论道:零碳园区建设的战略逻辑与政策路径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切入,他表示,现代经济必须综合考量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维度,构建创造复合价值的新商业文明,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结果。吕建中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当前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阐释了“人文价值体系化、生态环境社区化、产城发展融合化”的实施路径,而可持续城市的核心在于实现“可承载性、公平性与活力性”的动态平衡。同时,通过多元共治与数字化治理,构建涵盖环境、社会、治理的推进体系,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区、金融等多方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 吕建中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零碳学院院长张亚龙从零碳园区建设的中国逻辑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推动零碳园区发展的战略必然性与实践路径。他指出,中国通过十年布局,在清洁能源领域已实现技术、规模与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尤其是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基地,通过特高压将绿电源源不断送达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极大推动了绿能支撑,为全国零碳园区提供了坚实的绿电保障。张亚龙表示,零碳园区不是“要不要建”的问题,而是企业和产业转型的分水岭,是未来产业生态的底座。张亚龙强调,在国家一盘棋统筹、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绿电消纳机制完善的持续支撑下,中国的零碳目标正在通过园区这一关键节点,加速落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他呼吁各方积极入局,共同塑造绿色未来。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零碳学院院长 张亚龙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应对气候变化部总监何淑英详细解读了国家最新发布的零碳园区申报条件与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能源绿色转型等零碳园区实施路径建议。最后,她结合零碳园区申报案例,展示了因地制宜整合绿电资源、搭建绿电采购与能碳管理平台、服务外向型产业应对国际碳壁垒、依托新建园区后发优势系统嵌入低碳标准等创新做法。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应对气候变化部总监 何淑英 

二、实践赋能:标准引领与电力支撑的零碳落地样本

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开成指出,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特别是2023年以来,行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他表示,“零碳”实为“近零碳”,是在现实约束下实现碳排放与抵消的动态平衡。钛和认证作为国内首批零碳标准制定参与者,于2022年联合远景、施耐德等发布《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刘开成认为,园区作为产业聚集载体,在能源协同与资源循环中发挥关键统筹作用。通过特变电工产业园、上海周浦新质园、安徽金寨经开区等案例,他展示了零碳实践如何赋能企业技术验证与绿色竞争力提升,并呼吁从业者坚守信仰,共建中国特色碳中和路径。

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开成 

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文锐在发言中结合基层实践,系统阐述了电力系统如何支撑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建设。她指出,高耗能制造类企业与低排放的研发类企业在用能结构和排放特征上迥然不同,凸显零碳转型路径必须分类施策。以耐克太仓亚洲最大物流园为例,建成6兆瓦风电、3.47兆瓦光伏及18项节能措施等,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最后,文锐提出构建“绿色伙伴关系”理念,将供电公司定位为清洁能源供应、用户服务与信息聚合的枢纽,通过能效诊断、技术改造、岸电覆盖、全电街区等举措,在能源、交通等六大领域推动城市低碳转型。

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文锐 

三、圆桌对话:产业链视角下的零碳转型创新与挑战

圆桌对话聚焦“零碳园区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由南方周末研究员胡启元主持。嘉宾们围绕政策实践、技术落地、供应链管理、数据服务等不同维度,分享一线经验与思考,为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探索提供多元视角与实操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文杰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向大家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在零碳建设中的系统性探索。当前,园区正通过不同类型的低碳/零碳试点园区,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路径,明确了能耗门槛、绿电消纳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在技术与生态融合层面,园区一方面积极推动本地化低碳技术落地应用,另一方面着重将绿色数码港等零碳硬件载体,与ESG产业生态深度绑定,通过吸引绿色服务、低碳技术类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逐步形成“硬件设施低碳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的良性循环格局。面向未来,园区将通过城市更新统筹增量发展与存量提质,持续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协同并进的创新路径。

苏州协鑫零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崔楠 

苏州协鑫零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楠,围绕协鑫在零碳园区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实践与技术路径展开分享。他以苏州欧莱雅零碳工厂项目为核心案例介绍,作为打造该项目分布式能源系统与碳管理解决方案的服务方,协鑫在实践中发现,仅依靠屋顶光伏发电,难以满足高耗能制造企业深度脱碳的需求。为此,团队进一步整合沼气发电等多元化清洁能源,形成更适配高耗能场景的能源供给体系。此外,协鑫在虚拟电厂领域已积累多年运营经验,构建起涵盖天然气制冷、空调集群、污水泵调节及“光储充”一体化等创新模式。对于零碳园区建设的挑战,他坦言,完全实现零碳园区仍面临高耗能产业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建议以全社会减碳实效为导向,而非追求绝对零碳。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心高级经理 赵欣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心高级经理赵欣表示,推动电子制造业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实现减排是一大挑战。立讯精密已提前达成自身运营(范围一、二)的科学碳目标,如何继续推进范围三减排将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其关键路径是将低碳要求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协同采购部门制定《供应链绿色低碳承诺书》,邀请核心供应商共同签署并规划减碳路径。初期,公司可以聚焦节能技改以快速收效,后续则针对重点供应商开展专项辅导,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等深度行动。她谈到,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供应商协作的考量维度,将更有利于实现ESG目标与供应链稳健性的共同提升。

上海奕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高级碳管理咨询师 史方标 

上海奕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高级碳管理咨询师史方标指出,碳数据在产业链中的透明传递至关重要,上游企业若不披露真实低碳绩效,下游将无法真实体现绿色优势,阻碍全链条减碳。而针对中小企业碳足迹管理的落地难题,其核心挑战在于范围三数据获取难、跨部门协同复杂等情况导致计算量大,以及缺乏横向对标基准不敢披露。对此,奕碳科技开发了相关SaaS工具,支持企业构建自有因子库并实现产品碳足迹自动计算;同时依托积累的行业数据库,帮助企业判断自身碳绩效水平。

参会嘉宾合影

南方周末CSR思享荟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打造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南方周末CSR思享荟以汇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识、传播新实践为宗旨,汇集跨行业的专家群体智慧,推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宜宾等地举办25期,参与人数超过900人。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零碳园区 ESG 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 绿色发展 能源转型 Zero-Carbon Parks ES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al Carbon Goals Green Development Energy Transi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