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有一种说法莫名其妙流行了起来,叫做“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这个话好像透露了一种人间清醒,但被很多人用得稀里糊涂。
首先,什么叫介入他人的因果?
一个小孩马上要掉到井里了,我伸手去拉了一把他,他因此没掉下去,我介入他的因果了吗?反过来,如果我看到一个小孩马上要掉到井里了,我选择了不去拉,他掉下去摔死了,我用我的“无动于衷”介入了他的因果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我不介入呢?
如果不是,我还是一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不介入呢?
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介不介入别人的因果,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的时候,这件事得有人站出来干了,你选择“介入”并不代表你过度热心了,也不代表你干了不应该干的事。就算这叫介入了他人因果,那也应该去担起来,对吗?
其次,我想说,他人的因果并不是你想介入就能介入的。阿罗汉都不能直接改变果报,你凭啥觉得自己可以像摆积木一样地安排因果呢?你谦虚点儿不行吗?
比如,有一天你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个小孩在井边爬,大家因为怕担事没有去拉他,结果他掉到井里摔死了。然后你义愤填膺地隔着手机屏幕指责那些不去拉一把的人。为什么你义愤填膺呢?可能因为你无能为力,因为你不在现场,因为你没有办法介入其中去改变因果。
如果那天你路过了现场,可是因为你急着上班你没看见,事后你看着新闻感到懊恼:“为啥我那天没往那儿看一眼呢?”可是,这个事你说了也不算呀,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你想担这个因果,因果也不让你担呀。
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因果是由他自己来面临、来承担、来接受的。
你的因果就是“错过了这个事件”而已,这是你的事,这是你的经历,你的经历就叫做“我错过了”。
至于“错过了什么”,并不重要。你每天路过的彩票店,某天还可能开出1000万元的大奖呢,它不也不分你钱吗?因为它与你无关。
而对于那个掉到井里的小孩来说,他的因果就是他出现在了那个危险的场合,有的情况下他获救了,有的情况下他没有获救,这是他的因果。如果他遇到了热心的人救了他,这是他的因果。如果他遇到了人们无动于衷,他受罪了,这不也是他最终遭遇的因果吗?
我这么说的时候不是表达一种漠然,而只是说:如果你妄图通过计算,“挑选”出某种发生在别人身上因果,这是把力气用错地方了。
每个人的功课只能在自己身上做。
当你谈因果的时候,你只能谈自己的。
当你要改变因果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的。
当你讨论别人的因果的时候,其实你也只是在塑造自己的因果,这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反之也是,别人的因果,就是他的整体遭遇的总和,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他的心识反应的总和,是他一切行为积累的习惯的总合。
你想介入什么呢?你能介入什么呢?
我们大可谦虚一点,既承认无能为力,也更加大大方方地,任何事情问自己的心就好了。
最后,我想说“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这句话在某一些情况下是合适的。
比如说,一个朋友婚姻关系没处理好,你用了各种方法去规劝他,你用了各种手段去提醒他,可是他依然去踩那个坑,你怎么办呢?你不需要怎么办,作为朋友,你的义务已经尽完了,你该做的已经做了,你应该尊重他作为自己业力的主人,他要承担他自己的因果。所以你就可以放手了,他难受的时候你陪着他就够了。
为世间尽自己的义务,尽完义务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该泡澡泡澡,该烫头烫头。
有很多时候我们拎不清楚,我们担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义务,担不必要的负担,你认为对谁义务没有尽完,对谁的帮助没有到位,对于什么事件考虑的不够周全。你当然可以尽心尽力,可是这个尽心尽力有边界,你连尿都没有法儿替别人撒,更别说把别人的因果揪过来担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这句鸡汤合理的地方。
总之,我前面讲这些,就是想说:这么一句流行的金句,它看起来金光闪闪,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它通过短视频和小红书铺天盖地地向你走来,但你先不用急着去接受它,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去判断和选择,想透它合理的地方在哪?它的前提是什么?它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
这样子我们就不会人云亦云,而真正做一个明白人。所谓的成佛就是成为觉者,觉者又是啥意思呢?就是明白人。所以,成佛就是成为明白人,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