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0月29日 15:11
洛阳钼业在刚果(金)投资10.84亿美元扩建铜钴矿项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矿业巨头洛阳钼业宣布,将投资10.84亿美元建设刚果(金)KFM二期工程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新增年产10万吨铜金属。该项目旨在应对全球铜供应短缺风险,满足能源转型需求。KFM矿是世界级高品位铜钴矿,洛阳钼业通过间接持股拥有其大部分权益。此次投资规模庞大,技术方案综合,财务支撑强劲,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的深度演进和战略考量。项目达产后,将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提供重要原料保障,并在缓解未来铜供应紧张局面中发挥作用。

💰 **巨额投资与战略布局**:洛阳钼业拟投资10.84亿美元,用于刚果(金)KFM二期工程项目,旨在扩大铜钴资源产能,以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铜需求激增及供应短缺风险。该项目选址于世界级高品位铜钴矿区,经过充分论证,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领域的深度布局和战略前瞻性。

⚙️ **技术升级与产能提升**:KFM二期项目将采用采选冶联合工程模式,新增726万吨/年的硫化矿采矿及选矿能力,并扩建冶炼设施。预计2027年达产后,将新增年平均10万吨铜金属产能,恰逢全球铜供需缺口预测的关键时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

📈 **强劲业绩支撑与全球意义**:洛阳钼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为此次重大投资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项目达产后新增的铜产能将有助于缓解全球铜供应紧张,同时,作为全球最大钴生产国,刚果(金)的钴副产品也将为动力电池产业链提供关键原料,具有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 **中国企业全球化与资源民族主义应对**:洛阳钼业的国际化历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通过精准并购和精细化运营,已成为全球多元矿产资源公司。面对非洲资源国日益增长的资源民族主义,公司通过深化本地化经营、适度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构建社区关系以及提升多方利益平衡能力,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并借助政府间合作机制,为商业项目创造有利环境。

文 | 万联万象,作者 | 万爷

全球能源转型方兴未艾,中国矿业巨头洛阳钼业再次于非洲掷下重金!

洛阳钼业近日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0.84亿美元建设刚果(金)KFM二期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项目建设期2年,拟于2027年建成投产,预计新增原矿处理规模726万吨/年,达产后预计新增年平均10万吨铜金属。

在全球铜供应面临短缺风险、能源转型需求迫切的背景下,这一逆势扩张具有超越企业个体层面的战略意义,凸显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度演进。

KFM二期项目的战略考量

洛阳钼业此次投资的KFM二期项目建立在一期项目成功运营的基础上,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战略性决策。

图片来源:洛阳钼业官网

从项目本身来看,KFM矿被认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在产铜钴矿项目之一,而公司通过间接持股拥有其71.25%的权益,这一优质资源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从投资规模分析,本次10.84亿美元的投资中,工程费用占8.59亿美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9亿美元,预备费1.16亿美元。这一预算分配显示出洛阳钼业在项目管理上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特别是预留了充足预备费以应对可能的成本超支,体现了丰富的国际项目运营经验。

就技术路线而言,KFM二期项目为采选冶联合工程,将新增726万吨/年的硫化矿采矿及选矿能力,并在一期湿法冶炼厂基础上扩建冶炼设施,同时对一期选厂进行改造以增加浮选设施处理混合矿。这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案能够最大化资源利用率,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期2年,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届时将新增年平均10万吨铜金属产能。这一时间点恰好与全球多个机构预测的铜供需缺口出现时间相吻合,显示出洛阳钼业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

从财务支撑角度,洛阳钼业强劲的业绩表现为这一重大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2.8亿元,同比增长72.61%,且已超过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总和。

主要产品价格同比上升,叠加铜产品产销量同比实现增长,是业绩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公司钴、钼、钨、铌和磷肥产量均超计划目标,这种全面的业绩增长为重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保障。

项目的全球意义更不容忽视。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到2030年,关键矿产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四倍以上。铜作为电气化进程中的核心金属,其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KFM二期项目达产后每年10万吨的新增产能,将在缓解未来铜供应紧张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刚果(金)作为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KFM项目的钴副产品也将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提供重要原料保障。

洛阳钼业的全球布局

洛阳钼业的国际化历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公司最初是一家以钼、钨开采和冶炼为主的中国本土企业,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海外并购,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多元矿产资源公司。

图片来源:洛阳钼业官网

刚果(金)布局是洛阳钼业全球化战略的核心。除了KFM铜钴矿,公司还在同一国家运营着Tenke Fungurume矿,这两个矿山都是世界级的铜钴资源项目。

Tenke Fungurume矿曾是Freeport-McMoRan旗下的优质资产,洛阳钼业于2016年以26.5亿美元收购其56%股权,一举成为全球重要的铜钴生产商。这一并购被视为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展示了中国企业运作大型国际并购的能力。

巴西业务的拓展进一步体现了洛阳钼业的全球视野。公司收购的巴西铌磷项目包括一座铌矿和两座磷矿,使洛阳钼业成为全球铌市场的关键参与者之一。

铌作为提高钢材强度的重要添加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布局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组合,也分散了地域风险。

澳大利亚的铜金矿资产同样是洛阳钼业全球拼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公司通过收购澳大利亚Northparkes铜金矿的80%权益,进一步扩大了铜资源储备,并积累了在发达国家运营矿业项目的经验。

这种多元化、全球化的投资策略不仅体现在地域分布上,也反映在产品组合上。从最初的钼、钨,扩展到铜、钴、铌、磷、金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洛阳钼业已建立起抗周期能力较强的产品结构。

不同金属品种的价格周期各不相同,这种多元化经营有效平滑了单一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业绩波动。

国际化管理团队的建设是洛阳钼业全球布局的另一重要支柱。公司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矿业专家和管理人才,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全球业务拓展提供支持。这种“中国根基、全球运营”的模式,成为许多成功国际化中国企业的共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洛阳钼业的全球化之路并非简单地获取资源,而是通过持续的运营优化和技术提升,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

在收购刚果(金)Tenke矿后,公司通过改进采矿顺序、优化选矿工艺、降低运营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矿山的经济效益,展现了中方管理团队的国际运营能力。

中企出海寻矿之道

非洲大陆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矿业公司争夺的焦点,但近年来,一股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正在这片大陆上兴起,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矿业公司构成了复杂挑战。

资源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多样。在刚果(金),政府于2018年修订矿业法,大幅提高权利金税率,并对钴、钽锗等战略金属征收10%的超额利润税。

在纳米比亚,2022年底宣布禁止关键矿产原矿出口,要求所有关键矿产必须在当地加工。在津巴布韦,政府宣布自2027年起全面禁止锂精矿出口,只允许出口价值更高的加工锂产品。

这些政策的背后,是资源国希望从本国资源开发中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强烈诉求。随着能源转型加速,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资源国意识到其手中资源的战略价值正在提升,因而倾向于采取更为强硬的谈判立场。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一趋势带来多重挑战。首先是政策不稳定性的增加,矿业项目投资周期长,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而资源民族主义政策常常伴随政府更迭而发生变化,增加了投资不确定性。

其次是成本结构的改变,更高的税率、更严格的本地化要求都直接增加了项目运营成本。此外,社区关系和劳工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当地社区往往期望从资源开发中立即获得实质性利益,容易引发冲突。

然而,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与西方矿业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应对资源民族主义方面具有一些独特优势。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资源开发可以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这恰恰符合资源国的发展诉求。

中国企业往往能够提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矿产资源开发的一揽子方案,更容易与资源国找到利益共同点。

洛阳钼业等中国矿企的应对策略值得深入分析。首先是本地化经营的深化。在刚果(金),洛阳钼业不仅遵守当地法律要求的本地化比例,还主动为当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培养本土管理人才。

公司还推动供应链本地化,优先采购当地产品和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种深度本地化策略虽然短期内增加管理复杂度,但长期看有助于建立更为稳定的运营环境。

其次是产业链的适度向下游延伸。面对资源国对原矿出口的限制,洛阳钼业正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在非洲当地建设铜钴加工设施,生产价值更高的铜材和钴化学品。

这不仅符合资源国的政策导向,也能提升公司产品附加值,实现双赢。事实上,公司已开始尝试在刚果(金)生产粗铜,相比铜精矿,粗铜出口面临的政策限制更少。

第三是社区关系的精心构建。洛阳钼业在项目周边社区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不是简单地将这些视为慈善活动,而是作为项目长期社会稳定性的投资。

公司认识到,只有社区真正从资源开发中受益,项目才能获得持续的社会许可。

第四是多方利益平衡能力的提升。洛阳钼业在刚果(金)的经验表明,成功运营国际矿业项目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公司建立了与各级政府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参与行业对话,提前了解政策动向,调整经营策略。

此外,双边合作机制的有效运用也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之一。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框架。

中国企业更注重通过政府间合作项目,为商业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政治环境。这种“政府+企业”的协同模式,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显示出独特价值。

结语

从洛阳钼业在刚果(金)的10亿美元级投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理念的成熟。它们不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者,而是致力于与资源国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面对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中国企业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和技术,还有资源国急需的发展经验和市场机会。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关键矿产资源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将持续提升,中国企业的这种差异化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洛阳钼业 刚果(金) 铜钴矿 能源转型 全球化 资源民族主义 CMOC DRC Copper Cobalt Energy Transition Globalization Resource Nationalis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