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分享 10月29日 12:30
AI 编码效率提升十倍,瓶颈与风险亦放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亚马逊工程师Joe Mag分享团队借助Coding Agent实现代码产出效率提升十倍的经验,但强调速度提升伴随风险放大。AI编码改变了软件工程的成本与收益计算方式,人类工程师的角色转变为“技术主管”,专注于任务拆解、指令下达、代码审查与最终责任承担。文章指出,高速编码需强大的“下压力”来应对Bug和系统崩溃,并提出借助AI降低开发测试环境成本、加强“风洞测试”般的本地模拟环境搭建、优化CI/CD流程以压缩反馈循环,以及升级决策沟通系统等建议,以应对AI带来的新变革。

🚀 **AI 编码的效率革命与伴随风险**:文章核心观点指出,AI编码工具能将代码产出效率提升至普通高效团队的10倍,但同时,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瓶颈也可能被放大同等倍数。这要求团队必须认识到,单纯追求速度提升是不够的,需要同步解决可能出现的质量和稳定性问题。AI在其中扮演“能力强但无责任感”的初级程序员角色,而人类工程师则承担“技术主管”的责任,通过精细的指令、严格的审查和最终的担责来驾驭AI。

💡 **“Agentic Coding”工作流与人类工程师的价值重塑**:作者团队采用的“Agentic Coding”(智能体编码)工作流,强调人类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提要求”和“代码审查”。工程师需要拆解任务,与AI协同头脑风暴,然后清晰地向AI下达指令,并对AI生成的代码进行细致的逐行审查,直至完全满意。最终,工程师为提交的代码负全责。这种模式将工作重心从“手写代码”转移到更高层次的“设计”与“质控”,确保AI的高效输出能够转化为可靠的软件产品。

💨 **“风洞测试”与CI/CD升级:应对高速编码的质量保障**:为了应对AI编码带来的“事故率”上升,文章强调了加强测试的重要性。作者推崇“风洞测试”思路,即在本地搭建高仿真模拟环境,模拟复杂依赖和服务,以便在早期发现隐藏的Bug。AI在降低此类环境搭建成本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需要升级,将反馈循环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以匹配AI带来的高速开发节奏,确保快速发现、隔离和回滚问题改动。

💬 **决策与沟通系统的同步升级**:10倍的代码产出效率意味着沟通和决策效率也需相应提升。文章建议,在AI时代,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沟通,使个人工作更具独立性,微服务等架构可能更受欢迎。同时,技术决策可以有更多试错空间,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严谨,因为AI使得试错和返工的成本相对降低。AI Coding的真正价值在于让过去“好但太贵”的最佳实践变得可行,并需要升级整体开发流程以适应新的高速引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Joe Mag)是亚马逊的一位工程师,他所在的一个资深工程师团队,过去三个月里借助 Coding Agent,代码产出效率是普通高效团队的 10 倍。

但作者可不像傅老板那样说人类程序员要被替代,毕竟人家是专业程序员,他反而是来浇冷水的。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你的速度提升 10 倍时,你面临的风险和瓶颈,可能也放大了 10 倍。

并且“AI Coding”带来了新的变革”——它彻底改变了软件工程中关于“成本”和“收益”的传统计算方式。

他们的用法是这样的:

他自己提交的代码里,有 80% 是 AI 写的。但这绝不是“Vibe Coding”。他们管自己的工作流叫 “Agentic Coding”(智能体编码)。AI 在这里扮演一个“能力超强、但没有责任感”的初级程序员。人类工程师则是那个经验丰富的“技术主管”或“架构师”。

工程师的工作流变成了:

    拆解任务(自己先想明白,或者和 AI 一起头脑风暴)。

    给 AI 下指令。

    逐行审查 AI 的输出。

    反复迭代,直到对质量完全满意。

    最终提交PR,并为这些代码负全责。

这里面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并没有闲着,只是把工作重心从手写代码转移到了“提要求”和“代码审查”上。

我以前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 AI 编程就像汽车引擎一样,可以越来越快,但是软件项目交付速度并不会跟着一起变快,因为汽车跑得快,光引擎快还不够,还要考虑路况、司机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也用了一个类似的比喻:

当你在赛道上以 200 迈的速度狂飙时,你需要巨大的“下压力”来把车死死按在地面上,否则你会在第一个弯道就飞出去。

在软件工程里,“飞出去”指的就是 Bug 和系统崩溃。编码的速度上去了,相应的 Bug 出现的概率和系统奔溃的概率也会跟着上升:

这种“事故率”是任何团队都难以承受的。而很多吹捧 Vibe Coding 的人有意无意都忽略了这些问题。

要享受 AI 带来的 10 倍编码速度提升,相应的你也必须要想办法把“出问题的概率”降低 10 倍,甚至更多。

当然作者也给了一些具体建议:

    借助 AI 降低本级搭建开发测试环境的成本,做好“风洞测试”

提高代码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测试。

作者一直很推崇一种“风洞测试”的思路。就像造飞机一样,在真正上天前,会把模型放进风洞里吹。

在软件里,这就是指在本地搭建一个“高仿真模拟环境”。比如,你的系统依赖了 10 个外部服务(数据库、认证、支付等),你就把这 10 个服务全本地运行或者模拟出来。然后,在你的电脑上就能完整地跑一遍端到端的测试,甚至可以模拟各种极端失败情况。

这种测试能抓出大量在“组件”之间缝隙中隐藏的 Bug。

以前为啥不做?太贵了!模拟和维护这些服务的工作量太大,大多数团队都放弃了。

现在为什么能做了?AI 擅长干这个! AI 智能体非常擅长写这种逻辑清晰、行为明确的模拟服务。作者的团队在 AI 的帮助下,只花了几天时间,就为他们那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本地“风洞”。过去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活,现在几天搞定。

    做好持续集成部署(CI/CD)

早些年瀑布开发的时候,模块划分好后,都是各自开发,开发后再集成,集成时会很多问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后来持续集成开始流行:

越早集成越早可以得到反馈,越频繁集成越是可以减少问题复杂度。

到现在 CI/CD 已经是公认的软件工程最佳实践,但真正做好的团队也不算太多,原因同样也是搭建和维护这样一套流程成本不低。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团队虽然做了 CI/CD,但是流程耗时巨长,一个 PR 等所有各种测试、发布跑一遍,少则十分钟,多则上个小时。

以前没有 AI 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明显,现在 AI 能力强了反而成了障碍。特别像汽车引擎速度上来了,还是跑在土坑路上。

所以 CI/CD 也需要跟着一起升级,把反馈循环从“小时级”压缩到“分钟级”。 你需要一套快到夸张的基础设施,能在几分钟内发现、隔离并回滚有问题的改动,让其他没有问题的改动继续前进。

    决策和沟通系统也要升级

10 倍的代码产出,意味着也要 10 倍以上的沟通和决策效率。

以前开发个系统,需要各种开会,讨论很久,最后才开工干活,毕竟要依赖其他人的模块,要先定义好协议,否则后面都没法集成。

另外各种技术决策也要反复讨论很久,毕竟那时候开发成本高,如果决策错了返工代价太大。

而现在如果还是以前的沟通效率,会极大的拉低整体效率,也许最高效的是尽可能的减少沟通,每个人做的事情尽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人。包括我以前提到过的微服务方案,也许在 AI 时代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技术决策来说,现在反倒是可以有更多机会试错了,不必像以前一样过于严谨的去反复论证技术决策。

AI 带来的 10 倍编码速度,它更像是一个给汽车升级了一个全新的“引擎”。如果你只是把它装在原来的“老爷车”上,你得到的不会是 10 倍的速度,而是 10 倍的问题。

AI Coding 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写得快,更是它让那些过去“好是好,但太贵”的最佳软件工程实践(比如CI/CD、自动化测试)变得便宜可行了。就像你不仅仅是升级汽车的引擎,还把汽车经常跑的马路一起升级一下,以前的老司机不是让 AI 替代,而是让他们能适应新的高速引擎,给他们舒服和安全的驾驶环境。


原文:The New Calculus of AI-based Coding https://blog.joemag.dev/2025/10/the-new-calculus-of-ai-based-coding.html译文《AI 编程带来的新变革》: https://baoyu.io/translations/the-new-calculus-of-ai-based-coding.html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编程 Coding Agent 软件工程 效率提升 风险管理 Agentic Coding 代码审查 自动化测试 CI/CD AI Cod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Efficiency Risk Management Code Review Automated Test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