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 10月28日 23:25
Grokipedia上线,挑战维基百科的地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推出了开源百科平台Grokipedia v0.1,旨在挑战维基百科。Grokipedia声称在准确性和中立性上超越维基百科,并采用AI驱动的事实核查和偏见检测。尽管初期版本与维基百科存在差距,且对中文内容支持不足,但其简洁的界面和流畅的阅读体验受到关注。维基媒体基金对此回应,强调维基百科是人类协作的成果,并指出AI生成内容离不开维基百科。Grokipedia与维基百科在George Floyd词条上的差异引发了关于偏见和内容呈现方式的讨论。

🚀 Grokipedia的推出旨在挑战维基百科,其核心理念是提供一个比维基百科更准确、更中立的开源百科平台。由xAI公司开发,它利用AI驱动的算法系统进行内容的事实核查、偏见检测和逻辑一致性评估,以期清除信息中的“噪音”并回归事实。

💡 Grokipedia v0.1版本虽然在文章数量和功能上与成熟的维基百科尚存差距,但其简洁的界面设计、无图片呈现以及将内容整合的阅读体验,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不同的用户感受。例如,George Floyd的词条整合了生平、死亡事件、争议和影响,相较于维基百科的条目划分,可能更显流畅。

🤔 尽管Grokipedia声称能够检测偏见,但其内容生成和事实核查的AI系统本身也可能继承数据中的偏见,这引发了关于AI中立性的质疑。此外,Grokipedia的部分词条存在直接抄袭维基百科的情况,尽管马斯克承诺年底前解决,但这仍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对中文内容的识别和支持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无法直接搜索中文人名。

🌍 面对Grokipedia的挑战,维基媒体基金发表声明,强调维基百科是人类协作的成果,体现了多样性和集体好奇心,而AI生成的内容离不开维基百科的存在。同时,维基百科自身也在利用AI工具检测不良编辑,以维护内容质量。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刚刚,马斯克预热了几个月的 Grokipedia 终于上线了。



简单来说,Grokipedia 是 xAI 于 2025 年 9 月提出的开源百科平台,它的诞生就是为了挑战维基百科。因为在马斯克看来,维基百科不够中立,充满了偏见,而他要做的 Grokipedia 在准确性和中立性方面都要超越前者。


Grokipedia 的「Wikipedia」词条提到了维基百科的偏见问题。


马斯克还强调,Grokipedia 将秉持「开放无障碍」的理念,允许任何 AI 或人类自由调用。不过,这次发布的只是 0.1 版本,马斯克表示,1.0 版本要比这个初始版本强 10 倍。



Grokipedia 是一个 AI 驱动的百科全书,内容由 AI 生成,所有内容都将经过 xAI 驱动的算法系统进行事实核查、偏见检测与逻辑一致性评估。虽然马斯克声称这种做法旨在清除噪音、回归事实,但该做法的有效性颇受质疑 —— 如果维基百科反映了其人类编辑及其来源的偏见,那么人工智能也有同样的问题,即数据本身的偏见。



维基百科上的「Grokipedia」条目,其中多处提到 Grokipedia 存在偏见。


官网显示,Grokipedia 目前有 885279 篇文章可用,和维基百科的数百万篇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准确性问题,Grokipedia 允许用户指出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和相关链接。




部分词条已经有可见的编辑记录。



有人认为,这种编辑模式有利于大家发现一些在词条中长期存在的错误,看起来是有价值的。




有意思的是,针对来势汹汹的 Grokipedia,维基百科的运营方维基媒体基金还发了一份声明。他们表示,「维基百科的知识当下是、未来也永远是人类的成果。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公开协作与共识共建,打造出一份中立、鲜活的人类认知记录 —— 它既体现了我们的多样性,也承载着集体的好奇心。这类由人类创造的知识,正是人工智能公司生成内容的基础;即便是 Grokipedia,也离不开维基百科的存在。此前已有过多次打造维基百科替代版本的尝试,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与使命。」



此外,维基百科本身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最近有文章指出,现在使用维基百科的人正在减少,AI却在增多,因为 AI 工具会直接从它的文章中提取答案。而且,维基百科本身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自动检测不良编辑,避免有人向文章中插入虚假信息、攻击性语言或垃圾信息。该系统不会自行发布或批准编辑,但它会标记可疑的更改,以便人类编辑者能更快地审查。


Grokipedia PK 维基百科


目前许多用户已经分享了使用体验。其中热度最高的帖子之一,对比了 Grokipedia 和维基百科在 George Floyd 词条上的差异,评论区的讨论也相当激烈。



争议点在于 Grokipedia 的导语部分首先提到 George Floyd 是一名有长期犯罪记录的美国男子,而维基百科的导语部分仅写了他被暴力执法致死,其犯罪记录则放在了「个人生活」部分。




博主认为,Grokipedia 不像维基百科那样存在意识形态灌输,但评论区针对这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评论指出,双方都存在偏见,但对 AI 没有采用中立写法提出了疑问。



当然马斯克也不会错过这个热闹。



另外有用户表示,Grokipedia 有词条直接照抄维基百科。



有些词条下方确实写着「改编自维基百科」。



对于这一问题,之前也有人问过马斯克,马斯克的回应是「年底前解决」。


我们也实际体验了 Grokipedia 的当前版本,看看它在产品形态和使用体验上究竟表现如何。


Grokipedia v0.1 的界面设计极为简洁,可供调整的选项仅有深浅模式切换,页面中也完全没有图片。


以前面的 George Floyd 为例,Grokipedia 在这一个词条中详细陈述了 Floyd 的生平经历、Floyd 之死事件、争议和影响等,而维基百科中 Floyd 之死是一个单独的词条,Grokipedia 相对来说阅读体验更流畅。



不过在测试中,我们发现 Grokipedia 在别名识别与实体映射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例如,在维基百科中搜索「P. Diddy」时,系统会自动跳转至艺人本名「Sean John Combs」的词条,实现了同义名的智能关联。



而在 Grokipedia 上,输入「P. Diddy」则无法直接检索到对应页面,只有输入本名「Sean John Combs」才能命中结果。



同样地,搜索马克・吐温的本名「Samuel Clemens」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另外我们发现 Grokipedia 对中文内容的支持存在明显不足。例如,使用中文输入「鲁迅」无法获得任何结果,只有以「Lu Xun」搜索时才能命中相关页面。



而搜索类似「苹果」、「谷歌」的词条,会已读乱回。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本次「百科之王」大战的梗图。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Grokipedia 维基百科 AI百科 xAI 马斯克 Grokipedia Wikipedia AI encyclopedia xAI Mus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