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4小时前
稀土:从消费品基石到科技博弈焦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回顾了稀土在中国电子工业发展早期如何成为“洋货”的隐形基石,以及中国如何从资源输出国逐步掌握产业链主动权。文章详述了2010年中国暂停稀土出口对全球市场造成的冲击,并分析了2025年新一轮出口管制引发更猛烈风暴的原因,指出AI、5G等新产业的崛起显著提升了稀土的战略价值。尽管中美达成协议暂时缓和了局势,但全球稀土的战略属性和技术封锁并未改变,未来博弈仍将持续。文章强调,个人在消费电子产品选择上的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影响全球稀土产业格局。

🌏 **稀土的战略价值演变**:文章指出,稀土并非“稀有”,而是多种金属元素的统称,是现代电子、磁材等产业的关键。从80年代中国作为资源大国,出口原料却购买成品,到如今成为全球科技博弈的核心筹码,稀土的战略价值随着电子工业和新兴科技(AI、5G、新能源等)的爆发式增长而急剧攀升,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产业链格局的关键因素。

⚖️ **从资源输出到产业链掌控**: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如何从早期以“白菜价”出口稀土原料,承担巨大环境代价,到逐步收紧出口政策,实施总量控制、战略资源定位和出口配额制度。2010年暂停对日出口的事件成为一个转折点,暴露了全球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促使中国加速向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主动权的方向迈进,显著提升了稀土的不可替代性。

⚡️ **新一轮博弈与未来展望**:文章分析了2025年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引发更猛烈风暴的原因,包括新兴产业对稀土的巨大需求和中国在全产业链控制力上的提升。尽管中美达成协议暂缓冲突,但文章强调,稀土的战略属性和围绕其展开的技术封锁不会真正放松,未来围绕稀土的博弈仍将持续,可能在短期内再次爆发,全球各方都在努力重建供应链但面临技术瓶颈。

💡 **个体选择的影响力**:文章最后强调,普通消费者虽然难以触及稀土的上游环节,但在终端消费市场的选择,如购买国产品牌的智能手机和使用本土AI服务,能够为中国稀土产业的主导权和新兴产业的优势积累投票,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的“蝴蝶翅膀”,汇聚成影响稀土漩涡的重要力量。

文 | 脑极体

2025年10月27日,周一,估计所有人的手机屏幕都弹出了这样一条新闻:中美达成协议,稀土继续出口。

十几个小时前,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宣布:中美已就一项“非常可观的框架协议”达成共识,双方未公布具体成果,但同意继续沟通。

对普通人而言,这不过是早间新闻里又一条晦涩的国际要闻。但美国超市里的智能手机,欧洲人家中的电动牙刷,还有正在充电的特斯拉汽车,都在这场洽谈的影响下,暂时躲过了断供危机。

稀土,已然成为2025 年全球科技的风暴之眼。看似今天按下了休止符,不过是博弈期的短暂平衡。稀土所蕴含的战略价值,随时可能在产业链掀起巨浪。那么,这个席卷个人生活与国家的漩涡,究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成形的?

80后小明,从小就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因为别人家只有黑白机的时候,他家就托人买回来一台21英寸的松下彩电,后来又添了卡拉OK机,街坊们都爱去他家唱几句,同学们也喜欢围在小明身边,借用他的电子计算器和索尼随身听。

这些大小朋友可能不知道,被追捧的“洋货”里,藏着一种本土矿石,那就是稀土。

所谓稀土,并不是一种稀有的土,而是钕、镨、铕、铽等化学性质相似的金属元素的统称,是现代电子、磁材、荧光材料等的必要元素。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全球电子工业正经历爆发。日本凭借彩电、录像机等抢占全球市场,美国则在计算机、汽车电子领域加速突破,而这一切的隐形基石,就是稀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储量,但国内电子工业刚起步,缺乏消费电子终端的品牌能力,只能卖原料、买成品,在产业链底端仰望那些贴着“Made in Japan”的高端电子产品。

也是从此时开始,全球稀土供需,呈现出极端不均衡的格局:中国掌握着资源,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Bayan Obo)产量丰富,位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稀土矿,则因为富含中重稀土(如镝、铽、钇),适合制造荧光粉、激光材料,日本成为最大进口国,再制成索尼、松下等高利润产品,返销中国。

我们挖出的土,变成了别人的芯,在电子工业崛起的时代大潮里,这段早期就不平衡的供需关系,把矛盾埋进了产业深处。

2010年秋的东京,一位日本主妇逛街时发现,超市里的液晶电视(LCD),丰田4S店的汽车,要么涨价,要么停产,店员鞠躬解释:零件断供,厂家发不出货了。

这场看似偶然的生活不便,其实是稀土暗流浮出水面的拐点。

此前十多年里,表面的平静下,资源消耗、环保代价与技术垄断的矛盾,早已在稀土产业的深处翻涌。2000年代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80%~90%,但利润不到10%。这些白菜价贱卖的稀土,大多是用绿水青山换的。

就在矿区附近,河流污染、耕地减产、重金属超标,不少孩子喝了被污染的地下水,长出泛黄的氟斑牙,那些年屡屡见诸报道。

于是2004年起,中国开始攥紧稀土的绳子:先是实施开采总量控制,每年增产不超过8%;2006年修订《矿产资源法》,首次明确稀土战略资源的地位;2009年又出台出口配额制度。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中国实质性暂停对日稀土出口。

这一停,依赖中国稀土的海外产业瞬间慌了。

最先受冲击的是原材料价格。全球市场上,氧化镨钕不到一年时间,从20万元/吨升至124.9万元/吨。日本企业的成本上升,更致命的是停产恐慌。于是日本紧急寻找新的海外供应源,派人去澳大利亚、越南找矿。

可跑了一圈才发现,这些国家要么产能不足,要么缺乏加工技术。因为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得经过上百道化学工艺分离提纯,比如离子型稀土连续浸矿技术、高纯稀土氧化物制备工艺等。此后,日本产学界持续探索稀土回收、稀土提取等技术,但都没能大面积铺开使用,目前重稀土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

2010年的这场断供,让稀土漩涡彻底浮出水面。它逐渐把工厂、终端企业、全球消费者、政府、股市等产业链上的各方角色,都裹挟了进来,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2025年10月,中国对稀土实施新一轮出口管制,全球供应链骤然震荡。这不是2010年对日断供的简单重演,相比十五年前,这一次稀土引发的风暴格外猛烈,美国股市震感明显,美国政府的态度也更为强硬。

为什么这一次,稀土漩涡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最根本的原因,是新产业崛起。

AI、5G、新能源、人形机器人……2025 年全球智能科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这条贯穿高端制造的产业链上,稀土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是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的磁材,是14纳米芯片用到的抛光粉,是战斗机身上的高温磁体……中美科技博弈中,稀土的战略价值陡升,成为核心筹码。

与此同时,2025年的中国,早已过了十五年前断供威慑的初级阶段,转向系统性封锁,管控范围从原材料延伸至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管控效果更好,因此被限制方的逃逸空间更小,所以反应自然也就更为激烈。而这背后,是中国从稀土资源输出国到掌握主动权的产业升级。

中国稀土的不可替代性,让欧美日的脱钩尝试屡屡碰壁,也将世界拖入一个复杂的漩涡。

美日欧等传统需求国,一方面想重建供应链,推动稀土自给,但发现脱钩谈何容易,本土产能根本无法满足智能科技产业的现实需求。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同样遭遇了技术瓶颈,挖出来的矿石还是得运到中国加工。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开始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但仍然要把矿石运到中国提纯,无法解决高端制造困境。

而缅甸、澳大利亚、印尼等资源国,则被动卷入,有资源无技术,仍依赖中国技术支持,在大国间艰难平衡。

就在今天,中美刚就稀土出口达成共识,矛盾冲突暂缓。很快资本市场就对此给出了反应。这是否说明风暴终结?

协议或许能让风暴暂缓,但智能科技作为战略产业的竞争格局不变,对高性能芯片的管制仍在,那么稀土的战略属性就不会改变,围绕稀土的技术封锁自然也不可能真正放松。

下一次风暴,可能在明年,也可能就在下个月。

从工业时代的彩电随身听,到智能时代的手机AI电动车,稀土早已被消费电子产业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场覆盖全球的资源博弈,我们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作为个体的我们,既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亲历者,也是推动浪潮奔涌的参与者。虽然普通消费者难以触及稀土开采、分离提纯等上游环节,但在终端消费市场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的蝴蝶翅膀。

比如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选择具备稳定供应链的产品,本质上是在为中国稀土产业的主导权投票。

20世纪,日本凭借家电产业崛起,而今天中国正主导智能产业,二者都离不开稀土。所以,你所使用的一部国产智能手机、一次本土AI服务,都在为中国新兴产业积累优势,也让全球稀土产业的天平,向着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

你我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组成稀土漩涡的一滴水。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稀土 Rare Earths 中美关系 US-China Relations 科技博弈 Tech Geopolitics 供应链 Supply Chain 产业链 Industrial Chain 战略资源 Strategic Resources 新能源 New Energy AI 5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