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因筹备婚礼时,奶奶坚持邀请大量“亲戚”而与家庭经济状况产生矛盾的故事。奶奶认为邀请的客人数量是“面子”问题,并希望借此收回过往人情,即使是仅有一面之缘的也算亲戚。作者家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宴席费用,双方在费用承担上发生争执,导致关系紧张。作者本人性格内向,社交圈子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感到不安。
👵 奶奶对“亲戚”的定义宽泛,将仅有一面之缘或打过招呼的人都视为亲戚,这导致了邀请名单的极度膨胀。她认为邀请的客人数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面子”和声誉,并希望借此机会收回过往的人情债。
💰 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与奶奶的宴请规模存在巨大落差。作者家是普通工薪家庭,一桌酒席的高昂费用(六七千元)对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奶奶坚持邀请三十桌以上,可能掏空家底,作者对此感到十分担忧。
🤝 双方在人情往来和费用分摊上的分歧导致关系僵化。作者一家劝说奶奶不妥,奶奶固执己见,甚至要求作者家承担大头费用,在费用对半承担的提议被拒绝后,双方关系闹僵,作者感到不安。
⚖️ 作者的性格特点与奶奶的期望形成对比。作者性格内向,社交圈子小,能邀请的朋友有限,与奶奶希望通过婚宴广邀宾客、彰显“人脉”的思路相悖,增加了作者的心理负担。
不久前,我奶奶说等我结了婚,要把她认识的乡下、村里、甚至还有外地的所有“亲戚”都请过来吃席,我们顶多就请个十几桌,她一个人就要请三十桌可能还不止,按我目前市里的行情一桌也要个六七千,她如果这么做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还没算上彩礼和其他费用呢),我家也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这么做的话可能真就把家底给掏空了......
我们劝说她这样不合适,但是她就是固执己见,而且我爸还一味地听她话,不做任何反抗。她还说如果不请那些“亲戚”,就很没面子,还会断了所谓的“亲戚关系”,她送过不少人情,要趁这次都要回来,我们妥协说这么做也行,那费用就对半承担,她就立马翻脸不乐意了,说大头还是得我们出,现在有点闹僵掉了。
尽管这是以后的事情,我却感觉就会发生在眼前,心中感到一丝不安。
注:
1.奶奶眼里的“亲戚"就是那些哪怕见过一面,打了声招呼的,也算她的“亲戚”,不管交情有多深。
2.我性格比较 i ,交际圈子小,到时候能请到的朋友也很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