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了作者家中因筹备婚礼时,奶奶坚持邀请大量“远亲近邻”参加婚宴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奶奶希望邀请三十桌以上,远超作者家庭的承受能力,且婚礼费用高昂。尽管作者一家劝说,奶奶仍固执己见,认为不请“亲戚”会失了面子并断绝关系,且希望借此机会收回人情。双方在费用分摊上产生分歧,导致关系紧张。作者对此感到不安,并提到奶奶对“亲戚”的定义宽泛,以及自己社交圈子较小的情况。
👰♀️ 婚礼筹备中的家庭分歧:奶奶希望邀请大量“亲戚”参加婚宴,远超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引发了作者一家与其的矛盾。这种分歧源于对“亲戚”定义的宽泛以及对人情往来的不同看法。
💰 经济压力与人情债:高昂的婚宴开销(每桌六七千元)以及奶奶坚持邀请大量亲友的行为,给普通的工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可能掏空家底。奶奶认为这是收回人情、维持关系的重要场合,显示了人情往来在家庭观念中的分量。
⚖️ 妥协与僵局:作者一家试图通过费用对半承担来达成妥协,但奶奶拒绝并要求大头由小辈承担,导致双方关系闹僵。奶奶的固执己见和父亲的顺从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解决方式面临挑战。
😥 作者的担忧与不安:作者本人性格内向,社交圈子小,对婚礼的规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不安。奶奶对“亲戚”的广泛定义进一步增加了作者的顾虑,担心无法应对庞大的宴请规模和人情往来。
不久前,我奶奶说等我结了婚,要把她认识的乡下、村里、甚至还有外地的所有“亲戚”都请过来吃席,我们顶多就请个十几桌,她一个人就要请三十桌可能还不止,按我目前市里的行情一桌也要个六七千,她如果这么做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还没算上彩礼和其他费用呢),我家也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这么做的话可能真就把家底给掏空了......
我们劝说她这样不合适,但是她就是固执己见,而且我爸还一味地听她话,不做任何反抗。她还说如果不请那些“亲戚”,就很没面子,还会断了所谓的“亲戚关系”,她送过不少人情,要趁这次都要回来,我们妥协说这么做也行,那费用就对半承担,她就立马翻脸不乐意了,说大头还是得我们出,现在有点闹僵掉了。
尽管这是以后的事情,我却感觉就会发生在眼前,心中感到一丝不安。
注:
1.奶奶眼里的“亲戚"就是那些哪怕见过一面,打了声招呼的,也算她的“亲戚”,不管交情有多深。
2.我性格比较 i ,交际圈子小,到时候能请到的朋友也很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