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各表。
郑智化形容自己登机过程是“连滚带爬”。
网友拿着监控视频说——哪里滚了?哪里爬了?
如果将议程设置框死在汉语言表达的歧义上,那么公共议题童稚化的困境就不会消失。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境,首先是换位思考之难。
常人无法切身体会残障人士出行之不便。
仅就郑智化此次登机过程而言,虽有人协助,但很难称得上顺畅、便利,更遑论体面。
从生理、心理感受两方面,我都完全能同情郑智化的遭遇。
再大而化之,以常见的盲道而言,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以我们目力所及,如果残障人士置于其中,行动之艰难,不难感知。
只是我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成为障碍的主动施加者。
其次,在于大众对监督公共设施的倦怠与无力。
人们先是漠视残障人士登机的困难,进而怀疑当事人是麻烦制造者,却习惯性遗忘——给残障人士提供融入社会的便利,在各方面提升平权,是社会文明的题中之意。
人们应该多问问——社会做得更多了吗?做得更好了吗?
退一万步讲,即使个体在权利主张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和现实改善不能一蹴而就的客观情况,抒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也是可以理解与包容的,他对无障碍出行的期许是值得重视和聆听的。
这个事件中,令人欣慰的是,深圳机场方面给出的回应是积极的,他们聆听了郑智化的诉求,并提出了后续改善的承诺。
温和而友善的态度与网上苛责郑智化的言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社会,终究是还有理性存在的,终究大家是能讨论出一个真问题的,并努力达成共识。
郑智化之问并不是为个体私利而发。
要知道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残障人士并不多,沉默的大多数往往意味着一个群体的诉求容易被忽视,被排序在社会发展与治理过程中很靠后的位置。
郑智化以他的影响力将残障人士出行便利问题拽回到公共议题当中,引发大众讨论,它但凡能推动一点点进步,受益的是你我身边至亲至爱的、活生生的朋友与家人。咱们再放开了想想,如今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实际上也可以包裹进残障人士里一并讨论。
你不会老吗?
进步是很难的,有点滴便珍贵,譬如这次,起码能让大众知道:不是说残障人士身边围着的工作人员多,都搭把手了,他内心就舒服了,完善的流程、专业的设施才是终极的方向,让残障人士仅用辅助工具就能像健全人士一样融入社会,才是终极的方向。
你如果把矛头对准一个提出问题的人,当你变成那个人时,就会知道那些怀疑你立场、措辞、姿态、籍贯的人,就是构成问题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
而更令人感到胆寒的是:那些看到郑智化被网暴的普通残障人士,更不敢出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