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2小时前
古尔德与夏目漱石: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从格伦·古尔德弹奏《哥德堡变奏曲》的联想出发,深入探讨了加拿大钢琴家对夏目漱石小说《草枕》的喜爱,并由此引申出对夏目漱石生平、文学理念及其作品《草枕》的介绍。文章详细阐述了《草枕》作为“俳句小说”的独特性,以及其深受汉诗意境影响的文学底蕴。同时,文章也描绘了古尔德作为一位特立独行、追求艺术纯粹性的音乐家的形象,包括他独特的演奏风格、对舞台演出的拒绝以及对广播事业的投入。最终,文章将古尔德的艺术追求与夏目漱石《草枕》所传达的“非人情”世界观相联系,认为《草枕》为古尔德的人生与艺术提供了完美的注脚,揭示了两位不同领域艺术家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

🎹 格伦·古尔德对夏目漱石小说《草枕》的深厚喜爱是文章的引子,体现了跨越艺术门类的知音之赏。据称,古尔德在世时枕边常放《圣经》与《草枕》,死后亦如此,这显示了他对该作品的极高评价和精神寄托,将音乐家与文学家紧密联系起来。

📜 夏目漱石的《草枕》以其独特的“俳句小说”形式,追求“美好的感觉”而非传统情节,深受汉诗意境影响,如引用陶渊明诗句来表达脱离俗世的向往。小说以小天温泉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我”作为画家对诗、画、戏剧和小说等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强调了超脱世俗的“非人情”境界。

👤 格伦·古尔德是一位极具个性的音乐家,他拒绝舞台演出,专注于录音,追求音乐的结构美和细节表现,甚至在演奏时常伴有哼唱和椅子吱呀声。他独特的演奏方式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如在演奏贝多芬时融入对位法,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不懈探索,挑战传统认知。

💡 古尔德在广播节目中朗读并评论《草枕》,称其为“20世纪小说的最高杰作之一”,认为其包含了思索与行动、不关心与义理、东方与西方价值观对立等深刻的现代主义议题。这表明古尔德不仅是一位音乐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文化评论者,他对《草枕》的解读进一步印证了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文章通过古尔德与夏目漱石的对比和联系,揭示了两位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精神上的共通之处。他们都试图在各自的领域内超越世俗的限制,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草枕》所倡导的“非人情”世界观,与古尔德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不谋而合,共同构成了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深刻探讨。

2025-10-28 12:00:00

古尔德《歌德堡变奏曲》。

出版了一本小书——真的小,所谓口袋书,敝帚自珍地翻阅便发现一处错,错得可不小:“1909年(日本求学七年多的鲁迅这一年归国),二十三岁的漱石和四位同学游房总半岛。”(见《八重樱闲话》209页),当作:“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十三岁的漱石……”1889年,鲁迅这年才八九岁,就被拉了大旗。说不清原因了,当务之急是连连致歉,再写点漱石的事儿,以飨读者也。

这事儿是偶尔听格伦·古尔德弹奏《哥德堡变奏曲》想起来的。据日本人说,这位加拿大钢琴家喜好夏目漱石的小说《草枕》,曾反复阅读,死后枕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草枕》。话说得颇有传闻明治年间梵高用油彩临摹了歌川广重浮世绘的兴奋。

夏目漱石。

漱石1900年留学伦敦,两年半的日子不好过,给友人写信:“很想回国后再去旅行,日本式旅行。”他怀念小天温泉。1897年在熊本市中学当英语教师,正月里和同事到小天村泡汤,下榻在前田家别邸。还吟了一首俳句,小天迎春:“小天温泉呀,一池春水滑溜溜,洗掉去年垢”(温泉や水滑らかに去年の垢)。我爱读俳句,但是从文学来说,觉得比之于汉诗,好似漱石的麻子脸(所以曾自号平凸凹),虽然坑坑有才气,终不如太真凝脂。1906年费时半个月写出《草枕》,以小天为舞台,但改名为那古井。文学不朽,而历史会发展为我们活在其中的现实。当年小天温泉地有五六家旅馆,如今只剩下两家,其中一家战败后就叫了那古井馆。前田家的户主在小说中充当老隐居,次女前田卓就是“那茫然之中竟不可思议地浮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哀怜’”的那美。前田家别邸已不做温泉旅馆,但加以修缮,供人参观,类似于旅游西安看看华清池。1907年漱石辞掉教职,进朝日新闻社专事写作,第一部连载小说《虞美人草》,据说鲁迅也爱读,还特意订了报纸,但不知《草枕》他读过没有,周作人说过,鲁迅对日本文学不感兴趣。

漱石书法。

漱石曾自道:“我写《草枕》,与社会上通常说的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只要把一种感觉——美好的感觉留在读者的头脑里就够了,此外没有任何特别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既没有情节,也没有事件的发展。”他甚至自诩“这样的小说开天辟地以来不见其类”。因此,《草枕》被称作俳句小说,其中确乎插入十七首俳句,例如“春風や惟然が耳に馬の鈴”(春风骀荡呀,惟然一路念佛声,丁当响马铃)。江户时代有个叫惟然的,某日见梅花无风而落,一下子觉悟,抛家舍业当和尚去了,后成为芭蕉的弟子。他供养芭蕉,像念佛经一样念诵芭蕉之作。不过,揭示小说主题的是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在二十个字里建立另一个乾坤。这个乾坤的功德不是《不如归》或《金色夜叉》的功德,而是被轮船、火车、权利、义务、道德、礼义弄得疲惫不堪后忘却一切地酣然入睡的功德。”俳趣像松土一样使小说富有余裕,但不是底流,漱石文学的底流是汉诗。主人公“我”也作了两首五言古诗,点明对于非人情(脱世俗)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多年前读过一种译本,把俳句译作两句五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未免使读者从外形分不清“我”写的是俳句还是汉诗,似乎还是译出点俳句的模样为好。

《草枕》英译本。

《草枕》的开头很有名。第一句是“往山上走,一路这样想”,然后从头到尾阐述“我”这个三十岁的画家如何想:关于诗,“我追求的诗不是那种鼓舞世俗人情的东西,而是能够使心里放弃俗念,脱离尘世,哪怕是一时”;关于画,“以动为名的东西必是卑劣的。运庆的仁王、北斋的漫画都完全因一个动字而失败。动或静,这是支配我们画家命运的大问题”;关于戏剧和小说,“痛苦、愤怒、喧闹、哭泣是人世间的附属品。我也三十年里饱尝而厌倦,可戏剧或小说还翻来覆去同样的刺激,真是受不了”。

“我”完全不懂音乐,《草枕》和古尔德的接点在哪里呢?指挥家乔治·赛尔说:“那个怪人是天才。”我们也耳熟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跟古尔德有交往,和村上春树对谈,村上说:“听古尔德的演奏感兴趣的是,即使演奏贝多芬,也积极地带入对位法要素。不只是与管弦乐和谐地配合,而且积极地交织音乐,营造紧张感,这样的贝多芬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小泽说:“可不是嘛,但不可思议的是古尔德死后再没有人继承并发展这种方式,真的没有人。他果然是天才啊。也许有人受了他影响,但不曾出现像他那样的人。首先没人有那份勇气。”

我也不懂音乐,听不出音乐之怪,可怪的是古尔德的行状。他1932年生于多伦多,十四岁登台,1955年在美国公演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演奏充满跃动感,虽然保守批评家抨击他颠覆了巴赫禁欲形象的阐释,但时潮将其捧为宠儿。从网上观赏一位名扬世界的女钢琴家演奏,有点像行为艺术,而古尔德的行状更搞怪。他怕冷,夏天也穿上厚厚的上衣和皱皱巴巴的大衣,戴着皮毛帽子和围巾。总是晚上坐在同一家餐厅的同一个位置上点炒蛋和橙汁,再加上饼干,一天的吃食就这些。与人交往大抵是电话,而且常半夜三更。对方咳嗽一声,就赶紧放下电话,怕传染给他。不和人握手,好像早就在预防新冠。佝偻着身子,像狗循路闻味儿一样伏在琴键上弹奏,嘴随着手指噞喁。造成这种姿势的,无疑是那把钢琴椅——不是凳, 确实是椅子,破旧而低矮,是父亲给做的。人早已长高,仍然非用它不可,仿佛在宣示他的固执。录音时椅子吱吱作响,还出声哼唱,以致CD封面上注明:杂音是古尔德本人的歌声。重视对位法甚于和声,几乎不踩踏板,以表现音乐的结构美,甚而交叉双脚炫示用不着踏板。更教指挥恼怒的是他腾出一只手摆动指挥,卡拉扬挖苦:指挥台比钢琴更适合你。伯恩斯坦无奈,对场内听众说:下面的演奏速度不是我的本意,由古尔德先生负责。

古尔德认为登台演出,受众目睽睽的视觉因素影响,演奏家会大大改变自己的想法。提倡演奏会禁止鼓掌,逐渐但彻底地去除听众的反应,因为“艺术的目的不在于肾上腺素的瞬间分泌,而在于用一生慢慢地构建惊讶与平静的状态”。说来听音乐应该和读书一样孤独而自由,去音乐厅恭听演奏,不仅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也像凑热闹,鼓掌更为了表示听得懂。古尔德坚信早晚有一天,独奏的音乐晚会将完全消失,热衷于现场演奏的人们也转向介于唱片、广播、电视的自我陶醉的听法。俗话说,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1964年,三十一岁,正当方兴未艾之时,他不再搞演奏会,离开了大庭广众。奏而不演,不必去满足听众视觉上的喜悦,用心于音乐的细节,专事唱片的录制。

古尔德天生讨厌与人接触,选择了孤独,却又爱说话,还喜好写文章,想写自传体小说。对于这种人,有一项工作或许再合适不过,那就是无线电广播。音乐活动的场所局限于录音室和播音室,与俗世隔绝。广播节目以教育与启蒙为目的,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俗众。三十五岁(1967年)时旅行加拿大东部,遇见一位化学教授,听他讲《草枕》。古尔德赠给教授一张《钢琴协奏曲第五号》唱片,教授后来回赠了英译本《草枕》。1965年出版,译者是英国人Alan Turney,在日本某大学教比较文学。书名不是像我这样照搬原名的汉字,而是译作《The Three-Cornered World(三角世界)》。《草枕》里写道:“旅行的时候是常人的心情,讲述经历时已变成诗人的态度,因而产生了矛盾。这样一来,从四角的世界磨掉名为常识的一角,住在三角里面,大概也可以叫艺术家。”古尔德起初对《草枕》感兴趣,可能是想做一档广播节目。他是独生子,和表姐关系好,用两个晚上给她读完了《草枕》。

古尔德拒绝了舞台,二十来年没有再弹过《哥德堡变奏曲》。随着立体声、杜比音效的发展,1981年他想以焕然一新的心情重新录制。“从数学上使主题与变奏之间对应,建立时间关系。当然不是2-4-8-16-32这种意思的对应。巴赫的连续性不在于旋律,而在于和声,我想尝试节奏与节拍的连续性。”翌年脑卒中去世。可以说,他的音乐生涯始于《哥德堡变奏曲》,终于《哥德堡变奏曲》。也就在1981年,古尔德节选《草枕》第一章在电台朗读,他解说:“这部小说含有各种要素,特别是思索与行动、不关心与义理、东方与西方的价值观对立、现代主义孕育的危险。我认为它是20世纪小说的最高杰作之一。”广播节目做台本,自不免在原书上涂写批注标记等,这就成了他反复阅读的证据。去世后巴黎举办古尔德展,这本书丢失,当事者并未当回事,无非古尔德一千五百册藏书之一罢了。

多次看过他重录《哥德堡变奏曲》时的录像,不觉得谈话以及弹奏间解说有什么异样。音乐评论家吉田秀和说:古尔德弹着弹着,渐渐从周围脱离,深入另一个世界。说不定琴键机械的排列的对面出现了一个非人情的境界,他说过:“肩负了崇高使命的艺术几乎是非人性的。”《草枕》为他的人生与艺术作了个完美的注脚,他也“希望直接从自然吸收陶渊明、王维的诗境,即使是片刻,也逍遥于非人情的天地。这是一种醉兴”。

墓碑上浮雕了钢琴的轮廓和《哥德堡变奏曲》开头三小节。寿命与夏目漱石相同,都是人生五十年。漱石的墓在东京的杂司谷陵园,碑石像一张厚重的沙发椅,恍若其人端坐其上,像鲁迅那样。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格伦·古尔德 夏目漱石 草枕 哥德堡变奏曲 音乐 文学 艺术评论 Glenn Gould Natsume Soseki Grass Pillow Goldberg Variations Music Literature Art Criticis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