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山基金会会长余永定在2025外滩年会圆桌讨论中指出,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总体上有益于所有国家,提升了生产率。然而,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公平分配其带来的收益,这涉及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的利益均等。他认为,各国都在努力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对于美国,应关注基础设施升级和利益分配,使劳动者获益。关于中国,他建议中国应更侧重国内需求,平衡贸易顺差,并指出中国在降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他表示中国在跨境结算方面有所进步,但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方面仍需长期努力,并强调中国采取了理性且尽力的态度。
🌍 **国际分工的普惠性与收益分配的挑战**:余永定指出,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从根本上使所有国家受益,通过提升生产率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然而,其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实现收益的公平分配,这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获益的不均衡。各国都在努力通过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来争取更多利益。
🇺🇸 **美国应关注国内利益分配与结构升级**:针对美国,余永定提出,其应采取的正确政策方向是优先升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改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普通劳动者和蓝领群体能够更充分地从全球供应链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实际好处,从而缓解全球化带来的内部不平等。
🇨🇳 **中国发展战略:平衡贸易与强化内需**:对于中国长期存在的经常账户和贸易账户顺差,余永定认为,中国应在当前阶段更积极地尝试实现贸易账户的平衡,并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来减少顺差。这与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目标一致。他肯定了中国在降低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强调仍需继续努力。
💰 **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余永定表示,中国在推动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发展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则进展有限。他认为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审慎推进的过程,中国在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正以理性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向前发展。
国际分工使所有国家受益。
“按照最基本的原理与理论,国际分工使所有国家受益。”近日,上海浦山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2025外滩年会一场圆桌讨论中强调,全球化总体上对世界是有益的,各国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全球供应链中获益——全球供应链提升了生产率。
“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分配全球化带来的收益。这是关键所在,因为国家之间分配不均,国家内部群体之间获益也不均,”余永定认为,全球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更公平的收益分配,“每个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国家都试图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余永定认为,对美国而言,正确的政策应该是升级自身基础设施、改善利益分配,让普通劳动者、蓝领群体从全球供应链中获得更多好处。
关于中国经常账户和贸易账户长期保持顺差,余永定表示,“早期这样是必要的,因为有中国需要外汇储备等诸多因素。”他认为,中国现在甚至十年前就应该尝试使贸易账户趋于平衡,通过更多依赖国内需求来减少贸易顺差。这也正是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的背景和意图所在,即更多依靠国内需求。
“尽管仍需继续努力,但确实已有进展。2006~2007年,贸易顺差占中国GDP比重超过10%~11%,如今降至2%~3%。我们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仍需做更多努力。”余永定说。
提及人民币国际化,余永定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推进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方面进展有限。“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推进,但并不过度冒进;我们清楚中国的优势,也清楚中国的短板。我们的态度是理性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余永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