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滨会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生物科技公司,主推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HSV-2溶瘤病毒候选药物BS001。公司已累计完成7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2.2亿元。尽管目前尚无产品获批销售,收入主要来自研发服务,但其在高研发投入和临床试验推进上表现突出。创始人刘滨磊拥有深厚的肿瘤免疫学背景,公司凭借其差异化的HSV-2载体平台和多元化管线,在炙手可热的溶瘤病毒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已具备GMP车间及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为商业化奠定基础。
🌟 **核心产品与临床进展**:滨会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HSV-2溶瘤病毒候选药物BS001。该药物在中、美、欧三地同步进行临床试验,并已获得中国NMP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美国FDA的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潜在的加速上市前景。另一关键产品BS006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溶瘤病毒,目前已在美国进入I期临床并获中国IND批准,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管线。
🔬 **技术平台与差异化优势**:公司创始人刘滨磊博士拥有30余年肿瘤免疫学经验,并曾是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IMLYGIC®原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滨会生物专注于开发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载体平台,与行业普遍采用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形成差异化。HSV-2平台因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基因容量,为开发更具创新性的疗法提供了坚实基础,是公司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 **融资历程与估值**:滨会生物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7轮融资,累计募资超10亿元,IPO前投后估值已达32.2亿元。公司吸引了包括龙磐投资、乐普医疗、分享投资、中金资本、前海母基金、达晨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这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创新疗法和发展潜力的认可。尽管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持续的融资能力和不断增长的估值,显示了其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 **市场前景与生产能力**:溶瘤病毒疗法是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沿方向,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6.9%。滨会生物凭借其领先的临床进度和差异化技术,有望抓住市场机遇。公司不仅拥有多元化的产品管线,还具备垂直整合的CMC(化学、制造和控制)能力,是中国少数实现溶瘤病毒从研发到生产全闭环管理的公司,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并建有年产20万支的GMP车间,为未来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创 黎曼 2025-10-28 10:30 北京
累计完成7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32.2亿元。

将东四十条资本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无产品获批、无销售收入、连年亏损,却因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HSV-2溶瘤病毒候选药物而备受资本追捧。这家公司就是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创新癌症免疫疗法。它成立于2010年,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采用第18A章规则。IPO前,公司累计完成7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32.2亿元。投资方阵容包括龙磐投资、乐普医疗、分享投资、扬子江药业、中金资本、前海母基金、达晨、祥峰、博润投资、光谷创投、德诺资本、汇鼎、湖北高投、英飞尼迪资本等机构。滨会生物的上市也为炙手可热的溶瘤病毒领域再添一把火。2024年初,CG Oncology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飙升100%,市值一度突破22亿美元,极大地提振了赛道信心。溶瘤病毒赛道的“火”与“挤”,源于它正从一个前沿科学概念,快步走向成熟的产业方向。这背后,还包括技术迭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疗效,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资本,而CG Oncology成功IPO的案例则照亮了前进的道路。62岁科学家,攻克“溶瘤病毒”
什么是“溶瘤病毒”? 简单来说,溶瘤病毒是一类经过基因改造或自然筛选的病毒,它们被专门用来精准感染并摧毁癌细胞,同时尽量避免伤害正常细胞。癌细胞被病毒撑破、死亡的过程,就是“溶瘤”。溶瘤病毒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裂解癌细胞与激活全身免疫相结合。相比传统放化疗,其副作用通常更轻,还能与现有疗法协同,特别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已被证实能实现1+1>2的效果。它代表的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案。全球溶瘤病毒治疗市场正快速成长,预计2024至2032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9%。全球目前仅有4款溶瘤病毒药物获监管批准,进入III期临床的候选药物也仅有4款,成功上市者将享有巨大先发优势。滨会生物是其中进度最快的生物科技企业之一。创始人是刘滨磊,今年62岁,是一位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已深耕30余年的科学家。他先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术积累后,他加入了英国生物制药公司BioVex,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IMLYGIC®原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刘滨磊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办滨会生物,专注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公司命名“滨会”二字,寓意着“滨海相会”,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滨会生物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技术路径——专注于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载体平台的开发。这与当时行业普遍采用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在刘滨磊看来,HSV-2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基因容量,为后续创新疗法开发留下充足空间。经过十余年发展,滨会生物已建立起涵盖溶瘤病毒、核酸疗法及蛋白生物制剂三大策略系列的多元化管线,包含五项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其中多项产品具有全球同类首创的潜力。核心产品BS001(OH2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关键试验的以HSV-2(II型单纯疱疹病毒)为骨架的溶瘤病毒候选药物,目前已在中、美、欧三地同步开展临床试验。BS001已获中国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与快速通道资格。另一关键产品BS006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溶瘤病毒。目前,BS006已在美国进入I期临床试验,2025年8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IND批准。此外,滨会生物的产品组合还包括以BR003及BS051为代表的核酸系列,以及以BR016为代表的蛋白生物制剂系列。“零收入”与高研发
翻阅滨会生物财务数据,和那些无产品上市、高投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中一样,依然是营收与庞大的研发投入形成的鲜明对比。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仅为98万元、172.5万元和14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提供研发服务、销售研发用途的试剂及消耗品以及设备租赁,而非药物销售。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达1.10亿元、1.13亿元和4422万元,两年半累计亏损超过2.7亿元。如此巨大的亏损源自公司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1.07亿元,占总支出的92%;2024年研发占比仍超过85%。资金主要投向核心产品BS001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及BS006的临床推进。与许多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科技企业一样,滨会生物目前尚无产品获批准进行商业销售,往绩记录期间中从药物产品销售的收入为0。公司现金储备也值得关注。截至2025年6月30日,滨会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6亿元。招股书显示,公司营运资金足以覆盖未来12个月成本的至少12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4年净亏损达1.13亿元,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从2023年的-1.27亿元收窄至-7913万元,显示出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化。7轮融资,投后估值超32亿
滨会生物的资本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21年,公司曾考虑在联交所上市,但并未提交正式申请。2023年后,公司曾于武汉股权交易中心和新三板挂牌。直至2025年近期才正式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尽管上市之路坎坷,但滨会生物在一级市场却备受青睐。招股书显示,公司累计完成7轮融资,募资金额超10亿元。2011年至2012年间,博润投资、万钜国际投资、光谷创投投了天使轮;2015年的增资中,东湖创投加入、博润投资继续加码;A轮前,龙磐投资、达晨也加入了投资阵营。2018年,乐普医疗投资其1.1亿元A轮;2021年,中金、龙磐、分享投资、英飞尼迪资本、祥峰投资、前海母基金共计投入超6亿元B轮融资;2022年,扬子江、汇鼎投资、德诺资本、小明投资、九州通、湖北高投集团投资其B+轮,金额为超2.3亿元。2023年12月后续融资中,中博聚力加入。滨会生物IPO投后已达32.2亿元。股权结构方面,刘滨磊直接持股20.79%,通过控制数家平台合计控制公司26.32%的股份,为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其他重要股东中,乐普生物科技持股11.84%,为第二大股东。溶瘤病毒赛道近年来持续升温。除了CG Oncology成功上市外,2025年,向港股递交招股书的亦诺微医药也同样专注于溶瘤病毒疗法。全球目前开展的200多项溶瘤病毒相关临床试验中,有半数来自中国。滨会生物凭借其HSV-2载体平台的全球领先性构筑了竞争优势,公司不仅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更拥有垂直整合CMC及商业规模生产能力,是中国少数实现溶瘤病毒从研发到生产全闭环管理的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滨会生物是全国唯一一家就溶瘤病毒药物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A证的公司,这为其后续规模化生产与商业化落地提供了保障。目前,滨会生物已建立了年产20万支的GMP车间。合作咨询
投中信息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