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编程范式正经历深刻的重构。作者指出,过去强调的代码可读性、方法的小型化和设计模式的应用,在AI面前正逐渐失去其重要性。AI能够轻松理解和处理大型、复杂的代码结构,并且能够瞬间完成代码的修改和适配,使得“为了扩展方便”等工程美学原则显得多余。作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编程的未来将从关注代码本身转向关注代码实现的功能包,并强调了适应AI时代新编程方式的必要性。
⚙️ **代码可读性与结构化关注度降低**:传统编程强调变量名清晰、方法小而专一,以及通过数据结构化代码以方便队友理解。然而,AI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这些可读性要求的重视,AI能够轻松理解大型方法,甚至无方法调用层级拆分的代码,使其执行效率和准确性成为首要考量。
🧩 **设计模式的必要性减弱**:工厂、策略、观察者等曾被奉为“优雅”的设计模式,在AI面前显得多余。AI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代码的扩展性问题,瞬间完成相关调用和依赖的修改,使得过去为扩展方便而设计的模式失去了其核心价值,可能正演变为一种“仪式感”。
🚀 **编程对象可能转向功能包**:文章提出,在AI时代,编程的对象可能不再是代码本身,而是代码所实现的功能包。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适应新的编程方式,将重心从编写和优化人类可读的代码,转移到定义和调用AI能够高效处理的功能模块上。
AI 用得越久,越觉得编程范式正在重构。
以前写代码:
变量名要清晰;方法要小而专一;要合理地使用设计模式;要面向数据编程,通过数据将代码结构化 等等。
本质是因为代码除了要执行,还需要方便队友看懂。
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代码正变成一种“中间产物”,执行效率和准确性依然需要保证,但对可读性的关注则大大降低了。
比如方法封装。
大方法在原来是十分丑陋的东西,并且我们去理解大方法的功能时,确实会有些难度。
但再大的方法,哪怕一个功能全部放在一起的一个方法,AI 理解起来也一丁点的问题都没有。甚至没有方法调用层级的拆分,AI 理解起来还会更加容易。

再比如设计模式。
工厂、策略、观察者等被奉为“优雅”的东西,在 AI 面前真的有点多余。
在 AI “眼”里,“为了扩展方便”已经毫无意义——它可以瞬间帮你改完所有相关的调用和依赖,快速且准确。
于是我想: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的工程美学,会不会正变成一种“仪式感”?就像马车时代讲究缰绳打结的方式,而汽车根本不需要缰绳。

这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身处 AI 时代的前沿,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方式。
也许,未来编程,面向的对象将不再是代码,而是代码实现的功能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