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小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更丰富、优美的语言替代网络热梗“包的”、“666”等,引发了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的讨论。媒体观点认为,过度依赖网络热梗可能限制语言和思维能力,但同时强调不应完全遏制,而应培养年轻一代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语言的能力。网友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生活需要趣味,不应过于紧绷;有人则指出,课堂作为正式学习场合,应引导规范表达,而日常交流和社交网络则可灵活运用。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都能清晰得体地表达。
📚 课堂引导的初衷:一位小学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减少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鼓励他们使用更丰富、优美、生动的语言,如“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 网络热梗的双刃剑效应:有观点认为,过度依赖网络热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框住了主动深入思考和推敲文字的能力。但也有声音指出,网络热梗是当下流行的表达方式,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不应被完全遏制。
💡 培养语言的灵活性与得体性: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语言的能力。这意味着他们既能在网络空间运用流行语轻松交流,也能在正式场合以规范典雅的语言清晰得体地表达,实现语言的兼容并蓄。
⚖️ 网友观点的多元化:对于此类教育引导,网友们意见不一。一部分人认为生活需要趣味,不应过于严苛;另一部分人则强调,课堂作为正规的学习场所,应侧重于规范语言的学习,而日常交流和社交媒体则可以更加自由。
快科技10月28日消息,“包的”“666”,如今不少小学生经常把这些网络热梗挂在嘴边。
前不久,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她表示:“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这位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
有媒体认为,网络热梗虽然很好玩也很好用,但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框住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说,是框住了人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
但也不需要去遏制孩子们爱用网络热梗表达的方式,毕竟这就是他们现在流行的表达,有当下的文化语境可参考。
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年轻一代在不同语境下自如切换的语言得体力。他们既能轻松驾驭各种网络用语,在网络空间畅快交流、获得认同,也同样能在正式场合以规范典雅的语言,清晰得体地表达输出。
对此,网友们已意见不一。“我觉得这些口头禅和童谣、孤勇者啥的一样,生活中也需要小小的趣味吧,不要太紧绷了”,有网友认为。
有网友表示:“有些词可以写文章是用,但日常说话就不合适了,就像你写作文用文言文别人会说你牛,平时说话用文言文别人会说你装”。
“诸位能不能好好看看这则报道所指的情景?那是课堂,是正了八经学语言的地方。学的东西是要用来写作文和应试的!平常聊天或是在社交网络上玩梗,哪个语文老师管你了?”还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