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哥奇谭 10月28日 00:26
警惕“躺平”:为何“终身工作”才是保持生命热度的关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提前退休”和“无所事事”的潜在空虚感,作者结合自身及家人经历,强调了“终身工作”而非“清闲”才是保持身心健康和生命热度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真正的工作应是自主、有意义的“事业”,而非仅仅为了谋生。文章还提出了保持工作热情的方法,包括认识到工作是一种精神需求,保持好奇心,警惕“低欲望”,以及将四十、五十岁视为“再出发”的人生新阶段。核心观点是,真正的财务自由在于“不为挣钱而工作”,从而能更自由地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

💡 **工作是一种精神需求,而非仅仅谋生手段**:文章指出,即使物质条件满足,工作依然是必需的。作者强调,理想的工作应是充满自主性,能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而非被动或无奈的选择。这种“事业”导向的工作,其核心在于自我实现,而非仅仅为了金钱而工作。

🗺️ **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是远离“无聊”的关键**:文章强调持续保有好奇心,保持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作者以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习惯为例,说明在陌生环境中探索历史和关联性能够激发内在热情。警惕“低欲望”生活,因为它可能剥夺生活中因未知带来的乐趣和惊喜。

🚀 **“终身工作”而非“清闲”是保持生命热度的秘诀**:通过观察和体验,作者发现“无所事事”带来的空虚感远大于想象中的美好。他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认为人的身心结构更适应有意义的“忙碌”。“终身工作”并非指机械地重复,而是指找到一份可以为之终身投入、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事业”。

⏳ **四十、五十岁是“再出发”的人生新阶段**:文章认为,四十岁依然年轻,五十岁更是人生的真正开始。此时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积累的资源,是探索未知、深入理解世界的好时机,例如深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地区乃至更广阔的疆域的历史和发展。

💰 **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不为挣钱而工作”**:作者对“财务自由”的定义进行了深刻阐释,认为其核心在于拥有足够的财富,可以不为生计所迫而工作,从而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终身投入的“事业”。这与“钱够多就可以不工作”的消极理解有本质区别。

原创 张辉 2025-10-27 07:05 上海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配图摄影 by 辉友华昕」

匿名用户@辉哥奇谭知识星球,提问:

辉哥好,我现在42岁,是您的铁杆老粉丝了。您非常正能量,思考很深入,令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规划方面,以前我想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甚至退休后都想继续找个工作做。但从今年开始,我发现自己的工作热情下降了,对想做的事情反而有了更多期待,比如旅行、读书、画画。我想全职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改变了想法,希望在5年内提前退休。我算了一下生活消费、存款和投资收入的情况,觉得5年后退休大概可以维持一个低消费的生活质量。

问题是,一旦有了「提前退休」的想法后,上班热情急剧下降,很多事情的决策都以「提前退休」为前提。我有什么办法能提升工作热情吗?谢谢。

我曾经也有过「提前退休,早点躺平」的想法,但后来逐渐改变了。因为我体验过「无所事事」带来的巨大空虚感。比如休假时在海边,每天看海滩、游泳、晒太阳、吃海鲜。才过了三天,我就已经有些受不了了。我意识到一件事:在海滩边无所事事晒太阳这件事,曾经是我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但一旦自己去亲自体验,却发现「无福消受」。

另一方面,我近距离观察自己的父母,发现他们退休前虽然对工作充满抱怨和不满,但退休后,反而挺怀念当初的「忙碌岁月」。当然,我母亲找到了一些可以消耗她精力的事情,包括跳舞、阅读、炒股、做短视频等,整体精神状态不错。而我父亲却没有太多兴趣爱好,所以以刷手机、散步、围观下棋为主。对比两人的精神状态,我母亲明显要好于父亲。

通过对我和家人的观察,我意识到一件事:我必须远离「无聊」,保持一种有意义的「忙碌」。虽然我还没有做过深度研究,但总体感觉上,我发现个人的身心结构更适应「忙碌」而非「清闲」。

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像是对人的健康忠告。

所以,我建议自己,也建议辉友,可以考虑以「终身工作」为努力的目标。当然,这里的「工作」,一定要越来越具有自主性,有自由空间和可控性。即我们应当拥有更多的自由,为自己工作,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而非为他人的梦想而工作。

我对于「终身工作」的定义更接近于「事业」。我主张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做这件事的首要目的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在我看来,「财务自由」的本质不是「钱足够多,以致可以不工作」,而是「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可以不为挣钱而工作」。

看似很小的字面差别,其本义却是天差地别的。在前者的语境中,挣钱是为了不工作,钱够多时就可以不工作;而在后者的语境中,挣钱是为了更加自由地工作,工作反而成了生命的一种必需品,而非可有可无的「饭后甜点」。

我在前几年,也是四十多岁的时候,确实发现自己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于是过去两三年里,我持续地寻找「破局之道」。截至目前,我的结论是:

1.工作是一种精神需求。

即便在物质上相对满足,工作依然是必须的。我所期待的工作,是充满自主性、而不是被迫、被动、无可奈何的选择。

2.好奇心很重要。

要持续保有好奇心,保持探索和发现的欲望。每个人找到自己好奇心的方式不同,但重要的是去寻找。比如我从去年开始,发现自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习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时,我会有强烈的欲望去探索这个地方的历史,寻找不同地点之间的内在关联。

3.对「低欲望」要抱有警惕。

因为低欲望看似带来更省钱的生活,其实也剥夺了生活中种种未知所带来的乐趣。如果因为「低欲望」丧失了生活的惊喜感,我们失去的其实更多。

4.四十岁还年轻,五十岁可能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这个阶段,我们对世界有了一定认知,也积累了一定资源,反倒是到了一个「再出发、再探索」的阶段。有太多地方我们还没去过,也有很多看似熟悉的概念,其实我们未必真正理解。最简单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地区,过去50—100年所发生的事情,都未清晰地了解,更别提100年之前,更别提更广阔的疆域。凡此种种,难道不值得去探索一下吗?

至于具体建议:只要你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提前退休」带来的痛苦,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开始。如果痛苦足够深,就可以趁机激励自己去寻找解题之道,比如给自己出下面的题目:

1发现工作的意义:如何去发现更有意义的工作?(或者如何在当下的工作中发现更多意义感?)
2直面用户:如何能更直接地面对自己的用户,而不是在体系内做一个孤立的「小螺丝钉」?
3给自己奖励:如何让自己的资产翻倍(比如增加30%),以便心安理得地获得自己期待已久的「玩具」?

以上观点供参考!切记——「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出自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1953)的代表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该诗写于1951年,是托马斯为鼓励病危的父亲而作。当时其父已放弃求生意志,诗人通过此诗呼吁父亲与死亡抗争:「怒斥光明的消逝」,拒绝顺从地接受生命的终结。

诗歌原文: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
而您,我的父亲,在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吧,怒斥光明的消逝。

相关文章:永不退休
上一篇:不要为任何决定后悔


今天知识星球分享的语音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终身职业?

很多人向往「提前退休」,以为不再工作就意味着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逃离工作,而是找到让自己愿意终身投入的事业。在今天的语音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无所事事」的诱惑,为什么「终身工作」反而是保持生命热度的关键,以及如何在现实中,逐步靠近属于自己的终身职业。

我也会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工作、意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停止工作,而在于找到让你想持续创造的领域。

这次语音我也借助 AI 制作了 PPT 和文字版本,帮助大家更系统地理解「如何找到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一主题。希望这段语音,能让你重新找到内在的热情与方向感。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终身工作 提前退休 工作意义 生活热情 人生规划 财务自由 Lifelong Work Early Retirement Meaning of Work Life Passion Life Planning Financial Freed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