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创业的Janky 前天 00:14
乙方自救:不讲价是ToB软件的出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ToB软件行业人才价值被埋没的困境,指出顶尖技术人才在流程、交付和低价值重复劳动中被消耗,成为“项目消防员”或“代码搬运工”。这源于客户需求的模糊多变、项目制的困局导致“外包思维”盛行、客户认知滞后只为“功能”买单以及国内畸形的预算和采购逻辑。文章强调,市场不会自我改善,政策和甲方改变有限,唯一能带来改变的是乙方自身。乙方改变生存现状的根本在于“不讲价”,这意味着要深刻洞察自身产品价值,选择优质客户,优化人才结构,并跳出项目舒适圈,避免同质化内卷,才能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 **人才价值错配与埋没**:国内ToB软件行业普遍存在顶尖技术人才被低价值重复劳动消耗的现象。客户需求的不明确、项目制的困境以及客户只关注“功能”而非“技术价值”的认知,导致工程师的架构设计、性能优化等核心能力被边缘化,沦为“项目消防员”或“代码搬运工”,造成个体遗憾和产业隐性损失。

🏗️ **项目制困局与外包思维**:国内大多数ToB软件公司深陷“项目制”泥潭,定制化开发成为常态,导致技术债累积和系统臃肿。这种模式下,技术团队的角色被异化为“执行者”而非“创造者”,优秀人才因看不到成长路径而选择离开,流向互联网大厂或出海SaaS公司。

💰 **客户认知滞后与价格驱动**:许多国内企业客户不愿为“技术价值”买单,更关注“有没有功能”,导致软件公司不得不压缩研发投入,陷入“低价竞争—技术降级—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真正懂底层原理的工程师在项目中得不到尊重和匹配的回报。

⚖️ **畸形的预算与采购逻辑**: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制”执行方式与海外存在显著差异。甲方企业核心目标是“省钱”,业务人员受限于预算难以灵活解决问题,采购人员常以价格为主要考量,法务和财务环节也存在诸多不利于乙方的条款,共同构建了畸形的市场环境。

🚀 **乙方自救之道:不讲价**:文章认为,市场不会自我改善,政策和甲方改变有限,乙方自身的改变是关键。乙方改变市场位置和生存现状的评判标准是“不讲价”,这代表着深刻洞察自身产品内核、选择优质客户、优化人才结构、跳出项目舒适圈,以实现长远、健康、舒服的发展。

原创 Janky 2025-09-11 17:37 浙江

说得更直白一点,我认为靠不了政策,更靠不了甲方,唯一能做出一点改变的只有乙方自己。而乙方凭借自身改变市场位置和生存现状的评判标准,我认为也很简单,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那就是:不讲价,不讲价,不讲价!

大约在 2015 年前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热潮逐渐趋于平稳,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用户下载新 APP 的意愿明显下降,市场上也鲜有现象级新产品出现。

此前,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培养并汇聚了大量技术人才,形成了包括移动端开发、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的后端工程师、精通前端 H5 实现的界面开发者、以及在业务风控,特别是反欺诈领域,积累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在内的完整技术梯队。

这批人才不仅构建起中国繁荣的应用生态,也充分享受了时代发展带来的职业红利。然而,随着行业增速放缓、高增长与高激励难以持续,他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带着在移动互联网中锤炼出的技术能力,和创业热情,逐步流向新能源汽车、游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为推动这些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这群技术人的迁徙中,最为后悔和最无收益的,我想应该就是选择去做 2B 软件的那部分群体。

哪些软件是归类到 2B 类的?各类办公工具类 SaaS(CRM、财会系统、ERP、电子签章、HRM 等等)、企业安全软件(网关、DLP、VPN、零信任等等)、2B 大模型以及应用(百川最具代表性)。

移动互联网的成功,也是他们的实力和聪明与才智的证明,但 ToB 让他们备受煎熬,这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这正是国内 ToB 软件市场,长期被忽视却深刻影响行业发展的现象:大量顶尖的技术人才,正在被埋没在流程、交付与低价值重复劳动之中。他们本可以成为推动技术变革的引擎,却最终沦为“项目消防员”或“代码搬运工”。这不仅是个体的遗憾,更是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隐性损失。

01

技术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许多投身软件行业的工程师,怀揣着用技术创新解决复杂问题、打造卓越产品的理想。然而,当他们进入 ToB 领域,尤其是传统行业的软件项目,很快就会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客户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多变的,甚至是由非技术人员凭经验“拍脑袋”决定的。项目周期被压缩,上线时间优先于系统稳定性,文档缺失、需求频繁变更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 — 架构设计、性能优化、技术创新,被严重边缘化。他们更多的时间被用于应对紧急故障、修改界面样式、适配客户临时提出的非标接口。技术深度让位于交付速度,长期积累的算法、分布式、高并发经验无用武之地。

02

项目制困局:从“产品思维”滑向“外包思维”

国内大多数 ToB 软件公司,仍深陷“项目制”泥潭。每一个客户都是一次独立交付,定制化开发成为标配。这种模式下,公司更看重短期回款和客户关系,而非产品本身的标准化与可持续演进。技术团队被迫为每个客户搭建独立环境、做独立部署、维护独立分支,系统越来越臃肿,技术债越积越多。

在这种“外包思维”主导的组织里,技术人才的角色被异化为“执行者”而非“创造者”。他们不需要思考产品如何迭代,只需按项目经理的清单完成任务。久而久之,技术视野被局限在局部模块,缺乏参与产品战略和技术路线规划的机会。优秀人才看不到成长路径,只能选择离开,流向互联网大厂或出海 SaaS 公司。

03

客户认知滞后:为“功能”买单,而非“技术价值”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许多国内企业客户并不愿意为“技术价值”买单。他们更关注“有没有这个功能”“能不能看到报表”,而对系统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维护性漠不关心。在招标过程中,价格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导致软件公司不得不压缩研发投入,用最低成本完成交付。

这种“重功能、轻架构”的采购逻辑,反过来倒逼软件公司牺牲技术质量。为了中标,公司宁愿用初级开发堆人力,也不愿投入资源培养高级架构师。结果是,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技术降级—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真正懂底层原理、能设计高可用系统的工程师,在项目现场得不到尊重,也难以获得相匹配的回报。

04

被错配的人才价值

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些大型 ToB 项目中,985 高校的科班精英,每天的工作却是帮客户导数据、调打印机、写 Excel 导入脚本。他们的算法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工程素养,在日复一日的“救火”中被消磨殆尽。而与此同时,企业却抱怨“招不到懂业务的高级技术人才”,殊不知,人才就在眼前,只是被错误地使用了。

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技术人才在 ToB 项目中工作几年后,简历上写满了“XX管理系统开发”,却拿不出一个可展示的、有技术深度的作品。他们的能力被碎片化、隐形化,难以被行业识别,进一步限制了职业发展空间。

05

畸形的“预算制”,构建畸形的市场环境

我曾经好奇,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的预算制,是否只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产物,在做过一番调查和了解后才发现,其实不然,海外企业尤其是成熟的企业,也是有预算制度的。中国和海外企业的预算制的差异,更多在于执行和价值观上。两者对于健康的市场营商环境,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在 ToB 行业浸泡过的都无比熟悉这个行业的常见现象,我给大家列举一二:

                                                              

甲方企业:核心目标就一个“省钱”

                                                             

下面对比一下海外企业的预算和采购逻辑,这是我网上淘来的,也不知道真假,和现实有出入的地方,请读者们指出。

比较维度

中国企业(典型情况)

海外企业(典型情况)

预算制定过程

常由高层或财务部门主导,“自上而下”分配,业务部门参与度有限。

更注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业务部门深度参与,预算被视为战略落地的工具。

审批权限与灵活性

预算调整流程复杂,审批链条长,超出预算几乎无法执行,灵活性较低。

在明确授权体系下,管理者有一定自由裁量权。小额采购或紧急需求可通过预设的“应急预算”或快速审批通道处理。

预算与采购流程的关系

预算常作为“硬性门槛”,采购行为高度依赖预算审批结果。

预算与采购流程分离但协同。采购申请需关联预算编号,系统自动校验可用额度,实现动态控制。

技术支持

部分企业仍依赖 Excel或简单系统,预算与采购脱节,人工核对易出错。

广泛使用 ERP(如SAP、Oracle)或专业采购平台(如 Coupa),预算数据集成于系统中,实现实时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决策重心

更侧重“是否超预算”的合规性审查。

在合规基础上,更关注“投资回报率”(ROI)、总拥有成本(TCO)和战略匹配度。

责任归属

预算控制责任多集中于财务或高层管理者。

预算责任下沉至业务部门负责人

06

出路在哪里?

市场并不会自己变好,中国有自己特有的市场特点,其惯性并不能靠其自身进行改变。说得更直白一点,我认为靠不了政策,更靠不了甲方,唯一能做出一点改变的只有乙方自己。

而乙方凭借自身改变市场位置和生存现状的评判标准,我认为也很简单,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那就是:

不讲价,不讲价,不讲价!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厂商只要做到这一点,公司才能长远的、健康的、舒服的发展和生存下去。

大部分乙方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过于贪婪。

他们拿着同样的产品,总怕在大客户身上少赚了钱,又总怕失去了小客户,于是一边大开口、一边大打折扣,硬生生把自己公司变成了一个由一堆因人而异的项目组成的集装箱公司。

不讲价,背后代表的本质,我暂提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


更多阅读

产品定价,足以透视一家企业

曾经 SaaS 之痛,十倍砸向了今天的 AI (仅限中国市场环境)

民企艰难、外包泛滥、平台垄断:中国信息化行业怎么走成了现在这样?



www.dsphere.com.cn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ToB软件 乙方 技术人才 项目制 市场环境 B2B Software Service Provider Technical Talent Project-Based Market Environ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