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全419 2025-10-27 17:30 北京
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和引擎
2025年10月24日,《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二审稿)》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首次增加了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的框架性规定。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法律层面回应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铺设法治轨道。
修法背景:回应时代“新情况新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王翔在前期记者会上指出,此次修法是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回应,并采取“小切口”方式,重点修改法律责任制度。自2016年《网络安全法》施行以来,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技术取得飞速发展。技术在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其本身的安全风险以及与现有网络监管体系的适配问题也日益凸显,亟需法律层面给出明确指引。
核心解读:发展与安全并重的AI治理路径
此次《网络安全法》修订采取 “小切口” 方式,重点回应了AI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清晰地勾勒出“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的AI监管思路,其核心变化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确立发展原则
在法律中明确了 “统筹发展和安全” 的原则。这一定调表明,立法目的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AI的快速创新保驾护航,同时筑牢安全底座。
2、构建治理框架
新增的框架性规定勾勒出我国AI治理的整体轮廓。其核心逻辑是 “促发展”与“保安全”双轮驱动:
促发展:草案明确,国家将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并推进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资源、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从供给侧为AI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资源支撑。
保安全:草案同时要求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并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这预示着,针对AI的专门性监管措施和手段将在未来陆续出台,传统的安全防护理念将向AI场景全面演进。
3、强化法律衔接与惩罚 提升违法成本
为筑牢安全底线,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加大了对于违法销售或提供网络关键设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情节严重者可被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证照。此外,草案还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加强了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衔接,体现了立法的一致性与系统性。
行业影响:安全合规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
法律的修订是市场的风向标。此次修法将主要在以下方面重塑行业生态并催生新机遇:
1、监管环境的变化
监管常态化:AI安全监管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事中全程覆盖”。
监管精准化:监管将更加倚重技术手段,例如利用AI进行风险监测,实现动态与精准化监管。
2、新生的市场机遇
合规与创新需求将共同引爆一系列新兴市场:
AI安全与合规服务:市场对AI安全产品(如AI模型安全、深度伪造检测、数据安全、数据隐私增强技术)、合规咨询与审计服务的需求将激增。
伦理治理与可解释性AI:随着对伦理规范的强调,开发符合透明、公平、可解释要求的AI模型与工具,将成为新的技术热点和商业赛道。
高标准AI基础设施:法律对算力、数据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为参与建设高可靠、高安全标准的智算中心和数据平台的企业带来了机遇。
企业应对: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布局
面对立法变革,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将合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1、将合规内化为竞争力
对于应用AI技术的广大企业而言,合规内涵正从传统的网络安全,扩展到涵盖算法合规、伦理审查、数据治理的立体化要求。企业需提前布局,建立覆盖数据、算法、应用全流程的内部合规体系,并积极寻求通过国家标准认证。这不仅是满足法律要求,更是提升客户信任、赢得市场的宝贵资产。
2、积极参与生态共建
企业可以主动参与行业标准讨论,加入由官方推动的AI伦理与治理社区。这有助于企业把握监管方向,甚至影响政策制定,同时也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战略布局新兴赛道
此次修法对国家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明确,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应重点关注此次修法催生的新赛道,例如:开发面向垂直行业的AI合规解决方案,攻关具有“可解释性”的AI技术,参与或依托国家支持的AI基础设施建设。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修法只是中国AI治理体系的起点。它不仅为当前的技术应用提供了规范,更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模式、新风险预留了监管空间。同时也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和引擎。
END
✦
推荐阅读
✦
粉丝福利群开放啦
加安全419好友进群
红包/书籍/礼品等不定期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