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23:01
巧用通缩与通胀差异实现资产增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生活在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国家”的策略,指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对冲物价下跌对个人资产的负面影响,并利用通胀带来的资产增值。文章以瑞士和日本为例,分析了该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与挑战,并详细介绍了包括贵金属、有供给约束的大宗商品、高定价权企业股票、新兴市场股票、通胀挂钩债券以及出租型房地产等七类“通胀资产”。最后,文章强调了理解通胀作为投资收益本质来源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种利用货币环境差异实现套利的金融策略。

💰 **成本通缩,收入通胀的策略优势:** 文章核心观点提出,居民可选择生活在物价稳定或下跌的通缩国家,同时将资产投资于通胀率较高的国家,从而实现资产的增值。这种“成本在通缩国内,收入在通胀国家”的模式,利用了不同经济体间的物价差异,为个人资产增长创造了机会,尤其对于拥有海外收入或投资能力的人群而言,能够有效对冲国内低迷的物价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并享受通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

🇨🇭🇯🇵 **瑞士与日本的实践案例:** 文章通过分析瑞士和日本的案例,阐述了“住在通缩国家,投资通胀资产”的可行性。瑞士长期低通胀甚至通缩,瑞郎升值,生活成本低,但国内资产增值有限,居民倾向于投资美元资产或新兴市场基金。日本在长期通缩后,高净值人群通过处理国内房产,转而投资海外债券、股票和房地产,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案例表明,若能满足跨国资产配置、居住国物价稳定且不影响生活质量,以及投资标的与居住国通缩脱钩这三个条件,该策略便能有效实施。

📈 **七类“通胀资产”的详细解析:** 文章列举并深入分析了七类有助于在通胀环境中保值或升值的资产。包括:1. **贵金属(黄金白银):** 作为非信用货币,能在全球性通胀中保持价值。2. **有供给约束的大宗商品及资源股:** 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其价格易受供给瓶颈影响而上涨。3. **通胀国家的高定价权企业股票:** 如全球消费必需品、资源垄断企业、科技巨头等,它们能将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4. **新兴市场股票:** 通常与高通胀国家挂钩,但需注意汇率风险。5. **通胀挂钩债券(如美国TIPS):** 其利息与本金随CPI调整,能稳定保值。6. **出租型房地产:** 在通胀国家,租金和地产本身都易于升值。7. **政策通胀资产:** 指在特定政策导向下,如中国A股中的“新质生产力”相关科技股,它们在宏观通缩环境下仍能实现结构性资产通胀。

💡 **通胀是投资收益的本质来源:** 文章最后总结,通胀并非仅仅是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更是投资理财收益的本质来源。借鉴达里奥和巴菲特的观点,资产价格的上涨主要源于生产力提高和货币供应扩张(即通胀)。理解这一点,有助于解释许多看似不合常理的投资现象,并认识到“生活在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国家”是一种利用货币环境差异进行套利、获取超额收益的有效方式。

一、成本通缩,收入通胀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原因在于,物价稳定或下跌对老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物价每年2%左右的适度上涨,最大的好处在于资产价格的上涨,通常超过物价的上涨,带来资本性收益。

通胀的地区,通常企业的利润更高,而且员工加薪的机会更多。2020年以前,很多跨国公司的国外员工很羡慕中国员工年年加薪,而且自己收入八百年不变,本质上是因为当时中国长期中高通胀,而欧美长期低通胀,跟现在完全相反。

那么,到底应该生活在通胀的国家还是通缩的国家呢?有人来了一个发散型思维,可以生活在通缩的国家,赚通胀国家的钱。

不得不说,这个思路可以给100分。今年以来,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可谓一枝独秀,本质就是这个道理,成本在通缩的国内,收入在通胀的欧美。

但这么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现实,毕竟能赚到海外的钱的人不多。

但可以把这个思路拓宽一下,赚钱不一定靠工作,投资一样可以赚钱,特别是到40岁以上积蓄比较多时。一个税后年薪30万、可投资性资产500万的家庭,只要做到稳定年化6%,就可以让资产性收入超过工资性收入。

这么一转化,思路就来了,就是:生活在通缩的地区,投资在通胀的地区。

这几年,很多中产移民到海外后,就后悔了,因为如果你没有办法完全放弃国内的事业与资产的话,就是在违反这个原则,变成“资产在通缩的国家,生活在通胀的国家”。

那么,这个方法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又如何实施呢?本文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二、瑞士与日本的案例

要让这个组合有效,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你可以跨国或跨大类配置资产;

2、居住国的物价稳定或通缩,但不影响生活质量;

3、投资标的与居住国的通缩脱钩。

这三个条件完全满足并不容易,中国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最合法的QDII就可以做到最基本的配置,而且目前还是免税的;

实际上,就算是资本自由流通国家的居民的海外投资,也还要面对汇率的问题,还有双重征税的问题,还有投资成本的问题,也不容易。

赚钱的事,从来都不容易,不容易的事,只要能赚钱,做到的人就不会少,全球范围内,“住在通缩国家,投资通胀资产”的经典案例是瑞士和日本。

瑞士几十年来都是低通胀甚至通缩,瑞郎长期升值,进口更便宜,生活成本低,而且稳定,坏处是瑞士资产本身,股票和地产都不涨,瑞士中产阶级人人投资美元资产或新兴市场基金,叠加瑞郎升值,名义收益率更高。

大家更熟悉的例子是日本高净值人群投资海外。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长期通缩,物价几十年几乎不涨。在泡沫经济阶段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日本中产阶级,处理掉国内的房产,买美国债券、股票、房地产基金、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高通胀国家资产。

我曾经分享过“渡边太太”的故事,标准的日本中产家庭,在大企业上班的丈夫获得稳定的收入,高学历的太太在家进行全球投资。

与“渡边太太”境遇完全相反的是那些资产被套牢在日本国内房产上的普通人,前半生积累的资产消失在长期下跌的房价中。

香港居民在00年代也有类似的机会,长期低通胀,利率被美元锚定,中产家庭大量投资美股和内地高通胀资产。

在理论上最优不代表你能做好,前提是你必须有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能管理汇率风险,并且通缩国的经济不要衰退太深。比如日元汇率波动风险就很大,常常抵消投资收益。

首先,我们要能够找到通胀类资产——最好是不用外汇的那种。

三、七类通胀资产

通胀资产,只是为了对应主题,随口总结的,并不是一个固定分类,我是指一组可以在通胀环境中保值甚至升值的资产。

通胀是一个物价现象,而投资是一个资产的范畴,两者说的不是一件事,但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通胀资产通常可以把物价上涨转换为资产价格上涨,我总结为七大类:

第一类: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我在“理解黄金投资”系列文章中分析了黄金与货币的关系:信用货币的本质是政府的负债,通胀的本质是信用货币超发,黄金是唯一的非信用货币,黄金的价值取决于几千年来的“共识”,本身非常稳定。

很多人总是认为黄金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没有投资价值,这话本身没错,但所谓金价暴涨,那是站在美元等信用货币的角度,用美元给黄金计价,体现的是信用货币的贬值。

所以黄金是最严格意义上的“通胀资产”,只要有全球性的通胀,金价就可以持续上涨,就算是全球央行提高名义利率,对金价的抑制作用也只是在利率上升阶段,一旦加息周期停止,金价就会恢复上涨。

白银也是传统的贵金属,中国的“银本位”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20年代,只是共识程度不如黄金,又有一些工业用途,所以对通胀的反应不如黄金,波动更大,但仍然会保持一定的金银比,因此也是“通胀资产”。

黄金的价格是全球定价,通缩国通胀国都是一个价,国内购买方便,不涉及外汇,上不封顶,形式多样化,可以买实物金,可以买纸黄金、黄金ETF、黄金期货,是普通家庭“生活在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资产”理念的第一选择。

第二类:有供给约束的大宗商品及资源股

并非通胀环境下的所有商品都能成为“通胀商品”,通胀往往导致投资过剩,商品供给充足,所以只有那些有供给瓶颈的商品,才能把成本转嫁到价格上,实现涨价,最典型的是大宗商品,矿山不是想开就开,地里的农产品更是。

当然,前提仍然是找全球通胀国定价的商品,目前有石油、天然气、有色,但不是通缩国国内定价的商品,目前有煤炭、黑色、大部分农产品、猪肉牛肉等等。

不过,大宗商品主要的投资品是期货,不太适合普通人投资,替代品是有色、原油等少数商品有ETF,资源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主要适合有股票投资经验的家族。

第三类:通胀国家的高定价权企业股票

企业在通胀中,原材料、人工和地租等成本不断上涨,企业也要想办法给产品涨价,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定价的能力,有些企业在通胀中涨不过成本,有些企业可以涨过成本,后者就是有定价能力,也是在通胀的环境中股价持续上涨的公司。

在2020年以前,中国持续20多年的长期通胀环境中,房地产、消费龙头都属于高定价权企业,所以那一段时间股市出现了很多类似五粮液、格力等长线白马。

美股的科技股也属于高定价权企业,所以以美股科技巨头为代表的纳指、近几年也持续超越其长期投资回报。

长期而言,高定价权的公司包括三类:一类是可口可乐等全球消费必需品,第二类是资源垄断类型企业,比如力拓、必和必拓、紫金矿业等,第三类是全球基础设施类公司,科技巨头其实都是科技基础设施类公司。

第四类,新兴市场股票

新兴市场一般都是高通胀国家,主要是政府为刺激增长,长期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高通胀,股市通常表现较好。

但新兴市场也会遇到汇率长期走弱的倾向,因为根据购买力平价原理,长期来看,一个国家通胀高于另一个国家,其货币应相应贬值,以维持购买力平衡,加上财政赤字、外债依赖,推动本币贬值。

新兴市场股票最大的长期风险是汇率,对投资者的外汇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不适合普通家庭。

第五类:通胀挂钩债券

通胀国家的债券虽然名义利率高,但加息导致资本利得为负,总体收益并不好。唯独有一类债券例外,就是通胀挂钩债券,比如美国TIPS,利息与本金随CPI调整,可以稳定保值,通胀越高,收益越高。

对于这些国家的家庭而言,通胀挂钩债券是典型的抗通胀资金,但对通缩国家投资者而言,就是利用通胀赚钱。

第六类:通胀国家的出租型房地产

通胀国家的出租型房地产也是典型的通胀资产,成熟市场的租售比与名义利率直接相关,房租又是通胀环境下最容易上涨的物价,加上地产本身在通胀环境下,也有升值的倾向。

这一类资产特别适合有大额资金在境外的家庭,如果嫌海外不动产管理太麻烦,或者没那么多钱,可以投资REITs。

这是唯一涉及到A股的资产,为什么科技股在通缩环境一样可以上涨呢?

A股科技股主要是“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和“AI+”这三个大方向,持续上涨主要是政策导向下,包括产业基金、专项债投资的财政和信贷资源高度集中,在半导体、AI、能源科技、新材料等行业,融资、订单、估值同步上升,形成局部资产型通胀。

政策性通胀也解释了,为什么货币宽松了两年,但从经济数据看,CPI/PPI持续走低,但股市却一路向上,本质上就是总量并不稀缺,只是流向不均匀,科技类资产的结构性资源通胀。

宏观通缩与结构性资产通胀并存的现象,在日本也出现过,1990年代到2010年代长期通缩,但科技、出口、资产价格周期性上涨。

总结一下:

短期通胀受益:大宗商品、通胀挂钩债券;

中期通胀受益:黄金、房地产、资源股、新兴市场股票、政策通胀资产;

长期通胀成长:高定价权企业。

四、通胀是一切投资的答案

很多解释不通的投资现象,通过“通胀”这个第一性的原理来理解,往往豁然开朗。通胀并不只是宏观经济学的学术概念,而是你投资理财收益最本质的来源。

达里奥2020年的桥水研究报告中写道:“人们以为他们在投资能带来回报的资产,其实他们是在持有被货币印钞推高的价格。”

达里奥有一个核心框架,他认为资产价格的上升来自两个来源:生产力提高和货币供应扩张,所以,所有回报都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真实增长+货币贬值,在长期视角下,后者往往占主导。

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观点,认为“通胀是投资者最大的税”,意指股市的名义收益大部分都被货币购买力的损失抵消了。

通胀是政府向人民的隐性征税,生活的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国家,就是跟通胀国家的政府一起薅通胀国家人民的羊毛。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环境的套利,是现在发达金融体系给聪明人带来的最大好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通缩 通胀 资产配置 投资策略 全球资产 贵金属 大宗商品 股票 债券 房地产 Deflation Inflation Asset Allocation Investment Strategy Global Assets Precious Metals Commodities Stocks Bonds Real Estat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