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中半固态电池的营销现状与未来走向。由于市场可能混淆固态与半固态电池,监管部门正考虑将“半固态电池”更名为“固液电池”,以规范市场。文中回顾了蔚来、智己、MG等车企在半固态电池上的应用尝试,分析了其在续航、成本及营销上的表现,指出目前半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差距不大。同时,文章重点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最新突破,包括提高能量密度和改善安全性,并展望了丰田、奔驰等车企的量产计划,但同时也强调了从实验室到量产仍面临诸多挑战。
💡 市场监管趋严,半固态电池或将更名为“固液电池”:为避免市场混淆,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改为“固液电池”。目前新能源车普遍使用的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均属于液态电池,而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为固态,半固态电池则为固液混合。此举旨在规范市场,防止消费者被概念误导。
🚀 半固态电池上车历程与实际表现尚待验证:文章回顾了岚图、蔚来、智己、MG等车企在半固态电池的应用,如蔚来ET7的1044km续航测试,智己L6的定价策略,以及MG4的低价入门。但实际数据显示,半固态电池在续航、电耗等方面与液态电池相比,并未拉开明显差距,仍处于探索阶段,其高昂成本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 全固态电池技术获重大突破,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关键进展,通过碘离子填充接口、聚合材料增强韧性以及含氟聚醚材料提高击穿电压等技术,显著提升了能量密度(有望翻倍)和电池的安全性及耐用性,为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 固态电池量产仍面临挑战,车企量产时间表存在不确定性:尽管技术取得突破,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工厂量产仍需克服技术开发、供应链完善、生产线调整等诸多难题。丰田、奔驰等车企虽公布了量产时间表(如2027-2028年),但过往的推迟情况表明,实际量产时间仍有不确定性,行业成熟度尚在早期阶段。
原创 张亭豪 2025-10-27 20:55 上海
一场尚未开始就已结束的过渡

车企营销半固态电池的窗口可能马上就要关闭了。根据各大媒体的消息,为了防止市场混淆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一个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改名成“固液电池”。现在新能源车上的电池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都属于液态电池,即电解质呈液态。对应的,固态电池指电解质为固态,而半固态电池则是电解质大部分都是固态,少量是液态。固态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超过500Wh/kg,而液态电池能做到200Wh/kg就已经算是比较高了。反应在新能源车上,就是固态电池可以带来更长的续航、更强的动力等,相信大家这两年大概率没少听过有关固态电池的新闻。有了固态电池背书,半固态电池自然很容易就能给人营造出一种实力不凡的感觉,而这就让半固态成了一种营销香饽饽。半固态电池上车记早在2022年底,岚图就抢先行业很多步,率先给旗下的追光搭载了半固态电池。但由于追光销量一般,半固态电池自然也没有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展现半固态电池实力的,其实是蔚来。2023年12月,蔚来董事长李斌开着一辆搭载了150kWh电池包的ET7,从上海一路向南,开启了直播续航长测。这块150kWh的电池包就是早在2021年NIO Day上,蔚来就发布过的半固态电池,其电池包能量密度为260Wh/kg。当这块150kWh电池包剩余电量还剩3%时,李斌驾驶ET7已经开了1044km了。续航长测到此结束,半固态电池也第一次在前后80多万人的围观下,展露了一下实力。不过相对于半固态电池、260Wh/kg这些信息点,支撑ET7开上千公里的,150kWh的电池容量显然更加重要,而高能量密度则支撑的更多是保证电池体积不会过大,进而可以支持换电。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蔚来总裁秦力洪透露,蔚来150kWh电池包的成本相当于一辆ET5,可见成本之高。但蔚来的150kWh电池包只租不卖,用户其实并不会对其成本有太高的感知。真正让用户对半固态电池有真实成本感知的,其实是智己。2024年5月,智己L6上市,顶配搭载了半固态电池,CLTC续航超1000km,价格达到32.59万,比没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次顶配贵了整整4万。与此同时,因为半固态电池的营销,智己联席CEO刘涛还跟前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打了一波口水仗。尽管智己L6顶配搭载的是半固态电池,但刘涛以及智己官方宣传中,都说是“超快充固态电池”。赵长江于是发博表示“这个时候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刘涛随即回应:“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唯有技术创新迭代才能推动时代进步”。不管智己有没有玩文字游戏,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它所背靠的上汽,的确用技术再次推动了半固态电池的上车,并且跨度还很大。今年8月29日,全新MG4上市,这次价格就更便宜了,官方指导价10.28万就能买到全新MG4半固态安芯版,续航达到530km,并且半固态电池的液体含量只有5%。安全方面,全新MG4的半固态电池成功通过了10 针穿刺试验和三向穿刺试验,而且MG还承诺,如果电池自燃,就赔付一台新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参数表现来看,全新MG4搭载了53.9kWh半固态电池的版本,和搭载了53.9kWh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版本,续航、电耗、充电时间等并没有什么区别。综合这两年上车的历史来看,半固态电池还处于非常蛮荒的探索阶段,并且虽然顶着一个“固态”的名头,可实际能力也没有跟当下普遍应用的液态电池拉开明显的差距。而固态电池尽管还完全没有上车,但它却比半固态电池还要显得烈火烹油,甚至看起来像是一场军备竞赛。固态电池又有大突破固态电池最近又突破了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攻克全固态电池的“卡脖子”难关,同样是100公斤电池,以前最多跑500km,之后则有望突破1000km。目前,固态电池常用的固体电解质是硫化物,它硬度偏高,而金属锂电极则又偏软。所以当这两种材料贴合在一起时,接口处总是坑坑洼洼,非常影响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效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碘离子能够在接口处吸引锂离子,将坑坑洼洼的地方给填满,进而保证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效率。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还通过聚合材料,让电池即使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则通过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进一步保证电池安全。当然,轻舟仍然远没有驶过万重山。从实验室走到工厂量产,还要克服许多难关,比如技术开发、配套供应链的完善、生产线的调整、良率的爬坡提升等等,无异于要爆发一场动力电池生产革命。此外,最近也有一些车企披露了最新的固态电池进展。丰田在这个月初就宣布要在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这也就是说,如果丰田没有画大饼,那么第一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距离现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然而,熟悉剧情的人应该还记得,丰田此前写下的年份其实是2026,现在其实已经悄悄往后推迟过了。此外,奔驰在9月份用一辆搭载了固态电池的EQS测试车,在全程不充电的情况下,跨越欧洲三国,经过了不同气候和不同路况,共计行驶了1205km。尽管车是测试车,固态电池也是未量产的状态,但就成绩本身来看,固态电池带给人的想象空间还是很美好的。但想象从来都很容易美好,未来的现实究竟能不能令人满意,现在确实还要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之前就曾说过:“如果用数字1到9,表示固态电池的技术和制造成熟度,当前行业最高水平只到了4左右,只是做出了一些器件样品,进行一些实验验证。”我们也总结了一张各大车企固态电池的上车时间表,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猜一猜,有哪些车企能按时“交作业”。写在最后无论是半固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都处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而固态电池这两年几乎经历了一场“造神运动”,仿佛动力电池目前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等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后都能迎刃而解,并且从此高枕无忧。受固态电池的光环影响,半固态电池也受到市场青眼相加,并且目前已实现了初步的量产上车。不过就实际应用来看,半固态电池尽管听起来跟固态电池非常接近,但综合实力相比固态电池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难相提并论。因此,半固态电池如果真的改名“固液电池”,那么的确是一件规范市场竞争,防止用户被“概念”误导的好事。那么你觉得半固态电池应该改名成固液电池吗?欢迎评论区交流。END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