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前天 19:16
小米十五年:增长瓶颈与多元化探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小米公司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一家性价比手机品牌成长为“人—车—家”生态平台。文章回顾了小米在手机和汽车两大核心赛道的突破性表现,支撑起万亿市值,同时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市场竞争、高端化瓶颈以及汽车业务的盈利压力。文章还分析了家电业务作为第三增长曲线的潜力与挑战,并展望了小米通过技术自研和全球化布局来拓展增长空间的前景,认为小米的增长尚未见顶,但未来发展仍受多重因素影响。

📱 **多赛道驱动增长,支撑万亿市值:** 小米凭借“手机+汽车”双赛道的突破性表现,实现了港股总市值的大幅攀升,重塑了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认知。手机业务在高端化方面取得进展,全球出货量稳居前列;汽车业务快速增长,月交付量迈上新台阶,共同构成了支撑小米高市值的重要基石。

🤔 **营销偏执与技术实力并存的争议:** 尽管外界存在“小米只会营销”的质疑,但小米创始人对此予以反驳,认为公司陷入了内耗。文章指出,小米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营销,而是经历了三次关键战略跃迁,从性价比手机到“手机×AIoT”生态,再到“人—车—家”全生态布局,每一次都推动了其估值逻辑的质变,技术研发也在逐步加强。

🚗 **汽车业务的潜力和挑战:** 小米汽车业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但面临舆论争议和安全顾虑。尽管汽车产业重资产属性导致目前盈利困难,但小米正以超出行业预期的速度逼近盈利临界点。未来,在智驾等核心技术上的投入将是其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家电业务的第三增长曲线探索:** 小米正积极将家电业务打造成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增长曲线,并取得亮眼成绩。然而,要成为中国头部家电品牌,小米仍需在加强线下渠道能力和弥合与老牌企业在工业积淀及技术优势上的差距方面付出努力。

🚀 **增长天花板的展望与全球化布局:** 文章认为小米的增长尚未见顶,未来将通过技术自研(如玄戒O1芯片)和全球化布局(如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来赋能生态,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手机业务在中国区的排名提升、汽车规模扩大以及生态协同的差异化价值,将共同决定小米增长的最终天花板。

小米十五年:增长天花板近了吗?

10月22日,针对近期网传 “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等相关内容,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发文称,该内容完全失实,公司从未在发布会上或物料上有过此宣传,系采用AI技术生成、造谣诋毁小米汽车。

近期的些许争议,让小米这家常年热度不减的公司再次走近公司视线,与多年前不同,如今的小米在获得赞誉的同时,在网络上也多了些不同的声音。

由于小米的热度和流量一直是消费电子与汽车圈中的顶流存在,一些新闻都会被媒体与网友捕捉,并成为饭后谈资。

不少人认为,小米只是一家靠营销撬动增长的企业。

创始人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今年年底公开演讲中,雷军还认为,大家陷入了一种严重的误会,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与攻击。很多人对小米有偏见,小米没啥技术,只会营销,是组装厂等等。自己也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回溯至今年2月底,随着小米15 Ultra与性能轿跑SU7 Ultra相继亮相,其港股总市值迎来爆发式增长,累计飙升1.3万亿港元,如今仍有1.2万亿港元的近年高位。

在市场观察者眼中,自2018年以17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以来,小米凭借“手机+汽车”双赛道的突破性表现,估值与股价的持续攀升早已埋下伏笔,这两条赛道不仅重构了小米的业务版图,更重塑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价值认知。

但对走过近15年发展历程的小米而言,“小米加步枪”的刻板标签虽在褪去,高端化突破与汽车业务落地带来的高光背后,也有需要进步的空间。

营销偏执声音下发展,核心赛道撑起高市值

小米早期只是一家手机公司,要读懂当下小米的市值逻辑,需从其商业化进阶的时间线中寻找答案。

过去多年以来,小米创始人与IP的确成为小米推广、宣传自家产品的一大方式,以抖音为例,目前雷军的粉丝总量超过4400万,放眼手机、汽车:家电等行业,都是现象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彰显出其巨大市场影响力。

不过回望过去,单纯把小米的成功认定为营销仍有些偏执。

实际上,多年以来小米完成了三次关键战略跃迁,每一次都推动其估值逻辑发生质变。

2010以来,手机市场从初期蓝海走向红利竞争,小米靠的是性价比,如红米1代的起售价799元,击穿了当时智能手机的价格底线,也让“为发烧而生”的口号瞬间扎根年轻群体。在2017年的年会上,雷军表示:“小米在做手机的这些年,击败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山寨机。”

2018至2020年的初始阶段,恰逢智能手机市场的蓝海期,小米借此契机登陆资本市场,并快速完成品牌心智塑造,从初期的互联网手机品牌,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2020年8月成为重要转折点,小米将“手机+AIoT”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通过场景化协同构建生态壁垒,此时的估值锚点开始向“硬件+生态”双驱动切换。

而2021年3月雷军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则彻底改写了小米的估值故事——“人—车—家”全生态布局的落地,使其从消费电子企业跃升为科技制造平台型公司。

赛道协同效应很快显现,在手机业务上,小米14系列奠定高端化基础,2025年Q2品牌激活量登顶国内第一,Q3全球出货量进一步增至4350万台,以13.5%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三。

汽车业务上,小米截至目前交付约40万辆,月交付迈上4万辆台阶。

可以说,双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共同撑起了小米如今的万亿市值。

舆论争议中前行,手机与汽车都有挑战

人红是非多,关于小米的种种讨论其实市场上热度不减,客观地看,里面有媒体不同角度的解析和观点,当然小米自身的做法也带来了争议。

典型的例子是,小米17直接对标苹果17被不少人吐槽,还有媒体认为,小米17“逆光之王”式营销正在提高社会信任成本,该观点认为,从“全球首款双频GPS”到“透明陶瓷机身”,从“城市辅助领航开始推送”到“终身免费流量包”,小米的营销史几乎就是一部“定语营销”进化史。

一种商业策略过头了,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杂音。

汽车领域,自去年小米安徽事故后,大众会捕捉有关小米汽车事故的种种新闻迹象,当然,关于汽车自燃后为什么不能打开车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专业技术问题。大众对小米在此方面的责任划分也众说纷纭。

小米的手机业务并非没有挑战,友商凭借自研芯片与生态系统打开高端市场,而小米自研的玄戒O1芯片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品牌溢价能力与用户认可度仍有较大差距。结果上,华为、苹果仍占据绝大部分中国市场的高端机份额,小米的高端化在拿到规模份额结果方面尚需要进步。

即便不谈高端,小米在全球市场手机出货表现尚可,在国内市场则还有距离,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从第一季度的第一名下滑至第三季度的第四名。

回到汽车业务,该业务虽成为增长新引擎,也并非没有挑战。

一方面源于舆论,考虑到小米属于热度高、流量高的品牌,一旦有小米汽车事故发生,总少不了一些争执的声音出现,但反过来讲,汽车安全的确是小米需要心存敬畏并持续投入的领域。如何让车更安全,是包括小米在内的新旧汽车势力厂商应该共同遵守的底线规则。

2025年Q2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213亿元,同比激增233.9%,其中汽车业务贡献206亿元,但仍亏损3亿元。这一数据符合行业规律,汽车产业重资产属性显著,目前仅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企业实现盈利,小米要达成“以量换利”仍需时间。

好的消息是,雷军已经预告过小米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仅为人民币3亿元,小米汽车正以超出行业预期的速度逼近盈利临界点。

不过,市场竞争也是当下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在智驾等核心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小米也需要持续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9月迈上4万的交付结果看,小米的产能压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而接下来的智驾能力投入,或是重点。

增长会见顶吗?

小米每一次的财报,似乎都在告诉外界,小米首先是可以做好产品的,毕竟,消费者的选择和付费骗不了市场。

实际上,如今的小米更多的是靠“人—车—家”生态的协同效应,家电业务比如空调等,也日渐试图打造继手机、汽车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2025年Q2财报数据显示,小米家电业务表现亮眼,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均价提升约10%;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达79万台、60万台,同比增速均超25%。这一成绩得益于小米的生态协同优势,依托手机与AIoT设备积累的9.44亿用户,实现家电产品的快速渗透,形成“硬件导流+服务变现”的闭环。

但要实现卢伟冰“2030年成为中国头部家电品牌”的目标,小米仍需跨越两道鸿沟。其一,线下渠道能力有待加强,传统家电巨头美的、格力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而小米依赖的3C零售阵地在下沉市场仍有提升空间;其二,老牌企业数十年的工业积淀与技术优势,是小米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但从增长角度,我们预计小米还没见顶,仍将持续增长。

一方面,小米正通过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为生态赋能。手机领域,玄戒O1芯片已应用于高端机型,推动中高端机型毛利率日渐走高;汽车领域,依托于产能提升下的月交付规模,增长空间也大。

全球化方面,小米汽车计划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依托手机业务在多个国家的渠道基础,有望打开新增长空间。

从性价比手机品牌到科技生态平台,小米的增长故事虽然从未缺少争议。但当前1.2万亿港元的市值,既是对双赛道突破的认可,也暗含对未来挑战的预期。

回过头来看,手机业务中国区的出货排名持续提升,汽车规模能否进一步扩大,生态协同能否创造差异化价值,都影响小米的增长天花板究竟在何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派财经官微”(ID:paicj314),作者:李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小米 Xiaomi 增长 Growth 手机 Smartphone 汽车 Automobile 生态 Ecosystem 市值 Market Cap 技术 Technology 营销 Market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