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亦庄 2025-10-27 15:32 上海
尤亦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副教授,研究量子多体与AI。
导语
本文为集智社区科学家尤亦庄在知乎平台上应邀回答“你离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先生你有哪些记忆?”问题所作,并以此感恩和缅怀杨振宁先生。
By identical particles we mean things like electrons which can in no way be distinguished one from another.我们无法分辨处于同一空间中的两个电子——虽然两个电子可能处于不同的空间坐标,但仍被视为全同费米子而不可区分。但有小伙伴要问了:那么电子除了坐标,还有自旋这个内禀自由度。坐标不同的电子是全同的,那么自旋不同的电子是否仍算全同?进一步地,质子和中子虽然带有不同电荷或同位旋,它们能否被视为全同费米子?如此推论下去,是否意味着所有费米子在本质上都可以看作全同?那么全同性的意义究竟何在?初学量子力学的我,曾经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何谓“相同”,何谓“不同”? 如何从物理而非哲学的角度界定?全同性的物理意义在于:全同费米子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从而在空间中体现出一种排斥效应。这种排斥在宏观上表现为简并压——即费米气体即使在零温下也对外施加压力。将 N 个全同费米子置于容器中,容器壁将感受到这种简并压,其大小可定量计算:在一维系统中,简并压与费米子密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如果这些费米子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可以分为w类可区分的组分,则在总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每类的简并压按密度的三次方减少,体系的总体简并压随之下降。换言之,简并压的大小反映了粒子“全同性”的程度:内禀可区分分量越多(即全同性越低),简并压越小。当分类数w→∞ 时,全同性丧失殆尽,费米子体系的简并压会完全消失,表现得如同玻色子体系一般。本文的主要结果是,通过具体计算验证,这一结论在一维相互作用费米子系统中普遍成立。这说明了,费米子的全同性可通过体系的简并压体现出来,并被实验观测验证,而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思辨。也正是在这段研究中,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物理学之美不在于抽象推演,而在于让思想落地于可验证的现象。杨先生常以严谨的态度提醒我:真正的物理问题,必须能在自然中留下印记。这样的影响,至今仍塑造着我对研究的品味与方向。能得杨先生指导的那段时光,既是幸运,也是挑战。幸运的是,我们的合作源于一次美丽的巧合。那时,杨先生重新拾起四十年前就思考过的这个问题,想用 Mathematica 数值求解当年列出的方程——或许是当年计算资源有限,未能深入。当时我刚入学,还没有明确的课题,便被安排去协助杨先生。先生向我展示了那些方程,我当场用 Mathematica 演算出了解,先生看后颇为满意,笑着说:“那不如就由你来继续这些数值研究吧。”于是,这段意外而珍贵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挑战在于,杨先生的思维之深、眼界之广,让我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勉强跟上。文章中有一个关键定理是由先生亲自证明的。为了让我得到锻炼,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证明,而是鼓励我自己去思考。经过整整一夜的推敲,我终于找到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证明,兴奋地写信向先生汇报。第二天,先生回信道:“你的思路正确,不过这里有个小漏洞……我猜到你会在这里栽跟头,所以已经写好了补法,你拿去看看。”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师的卓识远虑与深厚功力,也感念他对后辈那种循循善诱又亲力亲为的教导。回望往事,既倍感荣幸,又深怀思念。先生的学识与风范,如灯塔般照亮了我科研的方向;他的严谨与慈和,将永远留存在记忆中,化作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力量。附录:杨振宁先生部分手迹文稿选页附1:杨振宁先生手书信件,嘱咐论文符号修改与数值计算任务(字迹较黑部分为我后加注之笔记)。附2:杨振宁先生亲笔推导笔记。先生亲自讲解能量密度展开及无量纲化处理的数学推演。字里行间足见先生思路之清晰,亦体现他欲言传身教之思想方法----取近似之法窥物理精微,于极限之中见规律本然。附3:杨振宁先生亲笔推导笔记(续)。附4: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作报告,介绍我们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关于一维 k 组分费米子与玻色子体系在 N 趋于无穷时的理论极限。图为报告幻灯片首页。
加大圣迭戈分校:量子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