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俱乐部 10月27日 18:38
尤亦庄回忆与杨振宁先生合作经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尤亦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副教授,回忆了十五年前在杨振宁先生指导下合作发表文章的经历。文章探讨了粒子全同性的物理意义,并以一维相互作用费米子系统为例,通过计算简并压验证了全同性程度可通过实验观测。作者深受杨振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影响,认为物理学的本质在于可验证的现象,并以此纪念和缅怀杨振宁先生。

🔬 尤亦庄教授回忆与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的合作经历,重点阐述了十五年前两人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聚焦于粒子全同性的物理界定问题,旨在从物理而非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相同”与“不同”的本质。

💡 文章详细解释了粒子全同性的物理意义在于泡利不相容原理,进而体现为简并压。作者通过在一维相互作用费米子系统中的具体计算,验证了体系的简并压大小能反映粒子全同性的程度,即内禀可区分分量越多,简并压越小,直至消失。这一结论将抽象的“全同性”概念与可观测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

🌟 尤亦庄教授在回忆中,特别强调了杨振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他分享了杨先生如何引导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研究中的难点,以及杨先生对物理问题的深刻见解,即真正的物理问题必须能在自然中留下可验证的印记。这深刻影响了作者对科研的理解和追求。

🤝 此次合作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振宁先生重新拾起旧题,并借助当时先进的计算工具进行数值求解。尤亦庄教授因缘际会协助杨先生,并在此过程中深入钻研,最终两人合作的成果发表于《中国物理学快报》,这成为一段珍贵的研究经历和师生情谊的见证。

尤亦庄 2025-10-27 15:32 上海

尤亦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副教授,研究量子多体与AI。

导语

本文为集智社区科学家尤亦庄在知乎平台上应邀回答“你离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对于杨振宁先生你有哪些记忆?”问题所作,并以此感恩和缅怀杨振宁先生。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878330744301334/answer/1963973629483161077?share_code=JoHeCJ0PJYl3&utm_psn=1964968671395938662

尤亦庄丨作者

15年前与先生合作的文章

十五年前,我曾在杨先生的指导下解过几个方程,成果发表于《中国物理学快报》。那是我离先生最近的一段时光。能蒙先生提点,实为晚辈之幸。如今先生已驾鹤西去,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愿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谨记先生教诲,笃志前行,不负期望,以学术之进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杨先生和我的这篇工作。这篇文章试图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粒子的全同性应如何界定。费曼在讲义里写道:

By identical particles we mean things like electrons which can in no way be distinguished one from another.

我们无法分辨处于同一空间中的两个电子——虽然两个电子可能处于不同的空间坐标,但仍被视为全同费米子而不可区分。但有小伙伴要问了:那么电子除了坐标,还有自旋这个内禀自由度。坐标不同的电子是全同的,那么自旋不同的电子是否仍算全同?进一步地,质子和中子虽然带有不同电荷或同位旋,它们能否被视为全同费米子?如此推论下去,是否意味着所有费米子在本质上都可以看作全同?那么全同性的意义究竟何在?初学量子力学的我,曾经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

何谓“相同”,何谓“不同”? 如何从物理而非哲学的角度界定?

全同性的物理意义在于:全同费米子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从而在空间中体现出一种排斥效应。这种排斥在宏观上表现为简并压——即费米气体即使在零温下也对外施加压力。将 N 个全同费米子置于容器中,容器壁将感受到这种简并压,其大小可定量计算:在一维系统中,简并压与费米子密度的三次方成正比。

如果这些费米子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可以分为w类可区分的组分,则在总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每类的简并压按密度的三次方减少,体系的总体简并压随之下降。换言之,简并压的大小反映了粒子“全同性”的程度:内禀可区分分量越多(即全同性越低),简并压越小。当分类数w 时,全同性丧失殆尽,费米子体系的简并压会完全消失,表现得如同玻色子体系一般。本文的主要结果是,通过具体计算验证,这一结论在一维相互作用费米子系统中普遍成立。这说明了,费米子的全同性可通过体系的简并压体现出来,并被实验观测验证,而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思辨。

也正是在这段研究中,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物理学之美不在于抽象推演,而在于让思想落地于可验证的现象。杨先生常以严谨的态度提醒我:真正的物理问题,必须能在自然中留下印记。这样的影响,至今仍塑造着我对研究的品味与方向。

能得杨先生指导的那段时光,既是幸运,也是挑战。

幸运的是,我们的合作源于一次美丽的巧合。那时,杨先生重新拾起四十年前就思考过的这个问题,想用 Mathematica 数值求解当年列出的方程——或许是当年计算资源有限,未能深入。当时我刚入学,还没有明确的课题,便被安排去协助杨先生。先生向我展示了那些方程,我当场用 Mathematica 演算出了解,先生看后颇为满意,笑着说:“那不如就由你来继续这些数值研究吧。”于是,这段意外而珍贵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挑战在于,杨先生的思维之深、眼界之广,让我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勉强跟上。文章中有一个关键定理是由先生亲自证明的。为了让我得到锻炼,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证明,而是鼓励我自己去思考。经过整整一夜的推敲,我终于找到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证明,兴奋地写信向先生汇报。第二天,先生回信道:“你的思路正确,不过这里有个小漏洞……我猜到你会在这里栽跟头,所以已经写好了补法,你拿去看看。”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师的卓识远虑与深厚功力,也感念他对后辈那种循循善诱又亲力亲为的教导。

回望往事,既倍感荣幸,又深怀思念。先生的学识与风范,如灯塔般照亮了我科研的方向;他的严谨与慈和,将永远留存在记忆中,化作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力量。

附录:杨振宁先生部分手迹文稿选页

附1:杨振宁先生手书信件,嘱咐论文符号修改与数值计算任务(字迹较黑部分为我后加注之笔记)。

附2:杨振宁先生亲笔推导笔记。先生亲自讲解能量密度展开及无量纲化处理的数学推演。字里行间足见先生思路之清晰,亦体现他欲言传身教之思想方法----取近似之法窥物理精微,于极限之中见规律本然。

附3:杨振宁先生亲笔推导笔记(续)。

附4: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作报告,介绍我们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关于一维 k 组分费米子与玻色子体系在 N 趋于无穷时的理论极限。图为报告幻灯片首页。

加大圣迭戈分校:量子力学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关于量子信息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一百多年前,量子革命为我们带来了晶体管和激光,今天,操作纠缠粒子的技术正在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量子信息时代。集智俱乐部长期关注量子科学及其在前沿交叉领域的应用,包括量子力学与机器学习、量子生物学、量子因果、量子金融等,并沉淀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文章和学习资料,参见物理主题文章合集”与“量子世界地图。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探索!

详情请见:尤亦庄:Quantum Mechanics | 英文系列课程

推荐阅读

1. 引力、量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对话 | 尤亦庄

2. 尤亦庄:量子纠缠,时空几何与机器学习

3. 悼念丨杨振宁:一个公式统治世界

4. 系统科学前沿十讲:探究复杂世界演变背后的规则(二)

5. 集智学园精品课程免费开放,解锁系统科学与 AI 新世界

6. 高考分数只是张入场券,你的科研冒险在这里启航!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杨振宁 尤亦庄 粒子全同性 简并压 量子多体 物理学 科研合作 C.N. Yang Yu Yizhuang Particle Indistinguishability Degeneracy Pressure Quantum Many-Body Physic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