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陌生人能够成功合作,是因为他们共同相信某些虚构的故事”,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述,故事是人类的母题,也是生活的答案。
今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故事剧场”为年度主题,关注那些发生中的故事,聚焦那些仍在生长的空间与行动。
本届人文城市奖共设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生态友好、建筑贡献、城市创新五个子奖项和一个组委会特别奖。
今年5月,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正式启动,邀请64位来自建筑、艺术、社会学、影像、人文思想等领域的提名人,共同搭建起一个多学科的网络。
7月,由10位规划与建筑专家组成的初审团从全国187个提名项目中投票选出入围名单。
接下来的近三个月,终审团带着名单出发,我们跨越16座城市、行程两万公里,实地走访25个入围项目。在工厂、社区、校园与沙漠之间,倾听建筑师、居民与土地的声音,记录人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在10月中旬的终评会,终审团完成了最后一轮投票。
至此,2025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故事剧场”走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将在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成都的西村大院,与你相见。
10月31日,我们将在西村大院举办“城市与我们:故事剧场”年度分享会。(我们将招募200名观众一起参与这场分享会,可在下文中扫描二维码参与报名)
11月1日,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颁奖典礼也将在这里揭晓最终的五个获奖项目,以及一个组委会特别奖。
同时,在11月1和11月2日,我们把整个西村大院作为舞台,以“成都云游”,开趴、开戏、开麦、开动,开启一场面向全城的开放现场。
故事让我们触及身边,又让我们抵达远方。在西村大院,老的故事会被重新讲述,新的故事即将发生。我们邀请你,一起观看这场正在上演的大戏。
文 | 沈律君
采访 | 李靖越 黄丹蕾
编辑 | 沈律君
“过去很多奖都停留在‘创造空间’,但真正重要的是‘使用空间’。”建筑师刘家琨担任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的联合主席,他觉得今年人文城市奖的种种变化可以称为“宗旨的迭代”。
“从关注空间本体,走向关注空间与人的关系,并追问它的前端机制与后端运营——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入。”
过去五年,三联人文城市奖,从2021年第一节的“重建联结”,到2023年第二届的“流动的公共”,再到今年的“故事剧场”,话题从“空间如何被建造”,逐渐转向“人如何重新相遇”,直到今年,我们开始讨论“故事如何在城市里发生”。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终审团联合主席、导演贾樟柯举了一个例子:“有时候只是一个滑板车,停在高楼前的空地上。可能是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玩耍后忘在那里,也可能是他们匆匆离开。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物件,我们能想象很多故事。”
作为山西人,贾樟柯印象最深的是山西307国道两边那些空置的商铺。“开车经过一两百公里,那些房子、招牌都还在,只是商业凋零、门窗紧闭。那是一种‘流动的剧场’。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空间里的故事没有消失。”
在他看来,导演和建筑师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在空白中看到情感,在结构里发现生活。“剧场是由空间和人共同构成的。建筑物是我们的舞台,生活其中的人是演员。我们上演的生活中,包含着我们的故事。”
与这一届“宗旨的迭代”对应的是,三联人文城市奖也有了一座新的奖杯。首届人文城市奖,建筑师张永和就着手设计了奖杯——三块木板插合而立,轻盈、亲和,带着“反纪念碑”的意味。
今年,张永和担任终审团名誉主席,他设计的新奖杯将三根弯曲的胶合木螺旋攀升,让它们在空中彼此交织,材质依旧轻盈、却带着一种新的运动感。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奖杯
奖杯设计:张永和
奖杯制作:魏源建造事务所
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互动,新奖杯象征着人与城市关系的不断生长。张永和说,他理解的“故事剧场”,正是这样一种“在时间里生成”的状态。建筑和城市的工作从不是一次性的,它们像一场没有终点的练习,需要一届又一届地延续。
“很多事只有在不断地做中,才会真正明白。”在他看来,城市的故事并不依赖宏大的叙述,而是在重复的日常、不断的参与中被慢慢写下。新奖杯也因此成为延续的象征。
“今年的人文城市奖,地域的变化比以往都明显,比如北方项目横空出世”,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成员、建筑评论家周榕说。
过去几届的入围项目几乎都集中在南方沿海与西南,这一届的名单中,来自北方、西北与中原的项目比例显著上升。这也意味着,城市更新的活力,正在从高密度的沿海都市,延伸到沙漠、古村、县城,乃至更多层级、更广阔的地理空间。
入围生态友好奖的“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在内蒙古的大漠中。“一路要花三天时间才能抵达,进了沙漠,没有道路,全靠车在沙海冲浪。”那是一个几乎与世界隔绝的地方,也有周榕整个行程中最难忘的时刻。
白天的风像刀刮,夜里,星空压下来,人几乎能听到沙丘的呼吸。在那里,建筑师带着团队,真的在“无路之地”建起了房子。“你能感受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情怀,在沙漠深处做了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工程,一个小小的家。那是一种在不可能中仍要生活的力量。”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终审团成员、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故事来自中原,那是洛阳城边的魏坡·新序,一个连接古村、自然与新商业的复合空间。他在现场漫步,从古村的石巷走向湖边的坡道与廊桥,沿途是起伏的地势、交错的光影。
“你能感受到空间在引导人——你被轻轻引导到人群中,也被引向不同的体验场景”。在他看来,建筑师的焦虑不只是形体的难题,而在于如何让自然、历史与当下的生活彼此相连。“正是在这些限制中,他们给出了独特的回答。”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今年不少入围项目的尺度与深度,以及合作上的复杂程度,也让人感受到它们的行之不易。
不只是建筑的体量,更是那种“牵动的人和事”的范围变广了。终审团成员、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明显感觉到——这一届“几乎每一个子奖项里,都有在规模、幅度、时间上都非常大的项目。第二届还没有这样的情况。”
李敬泽也有同样的体会:“每一个奖项里都有一个又大又强、力度很深的案例。不仅资金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社会触达面也更广。”
他们口中的“大”,不是堆砌混凝土的“大”,而是一种社会复杂度的“大”——项目要面对的不只是甲方乙方,政策、资本、生态系统,甚至是城市运行的逻辑本身。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终审团成员、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将之称为“多方协作的平衡”。马岩松印象最深的是深圳的两个项目——“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和“蛇口无车日”,它们都是城市创新奖这个子奖项中的入围项目。
前者是一个包含百所校园的更新计划,复杂而庞大,却因为机制的创新而打动他:“设计师怎么对待甲方、每个学校的需求如何跟设计师沟通、设计师跟政府规划部门的连接……解决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
后者则是一场从街头发起的社会实验。“‘无车日’是一群志愿者组织的,他们通过封路把社区的人团结在一起,让人看到中国城市里这种民间自下而上的力量。”
一个好的项目,从来不是单一专业的成果,而是居民、政府、设计师、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每一个场景的出现,背后都对应着无数个小故事的相聚。“设计不单是冲破阻力实现自我,营造一种让各方能共事的氛围,这对项目的长期成功更重要”,马岩松说。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然而体量大,不代表故事就好讲。真正打动人的,是在宏大框架中,依然能留下人情味和细节的设计。“建筑同时是社会性与公共性的。一个小体量、甚至是私宅,只要能打开一种新的空间可能、展现可迁移的社会价值,它就不输给‘大’”,戴锦华说。
她的“故事剧场”出现在呼和浩特西乌素图的村民中心。那是一个不大的建筑,却在她眼中“非常美,有一种仪式感”。她形容自己在其中行走的感受:“始终有一种新奇感、发现感——你绕过一个小的走廊,以为进入了新的空间,直到看清墙上的画,才意识到回到了不久前出发的地方。”
这是戴锦华第二次参加三联人文城市奖的终审。在她看来,这样的空间不只是建筑的构造,更是一种叙事的结构。当她回头望去,城市就在近旁,山在身后铺展成巨大的风景线。那一刻,建筑、自然与人的关系被重新编织在一起。“使用者事实上是主角”,她说,“他们在建筑师构成的舞台上出演,他们的故事在这样的剧场中发生。”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我们说‘人文城市’,其实‘人文’和‘城市’都不是抽象词。”终审团成员、《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无数个具体的人,无数个具体的空间,他们形成了一种连接”。关键是要看在“连接”这个事情上,是否有创新的可能。“能不能让人跟空间、人跟人能够发生真实密切的关联,形成公共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今年人文城市奖考察中,终审团一行来到成都。在刘家琨熟悉的成都玉林社区,他第一次系统理解到“社区主任、居民与设计师的深度协作”,而不只是“抽象的支持”。
他给这座城市贴了两个关键词:“包容”“随和”。在他看来,这种由居民、设计师与社区共同完成的空间更新,正是“人文城市”的真实形态。而成都,恰好是一座允许这种生活自然发生的城市。
也因此,今年的故事剧场,再度回到了成都,并将本届组委会特别奖,颁给一个扎根成都的在地项目。
从左至右依次为:
刘家琨、李鸿谷、周榕、李敬泽、戴锦华、贾樟柯、马岩松
李鸿谷、周榕、李敬泽、戴锦华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摄影:林半野@AGENT PAY
场地支持:朗园station、traverse空间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将在成都西村大院正式揭幕。今年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不仅仅是一场评选,也会是一场共创行动。
三天的时间,颁奖典礼、年度分享与开放现场,将把整个西村大院变成一座城市舞台。
我们邀请你一同走进现场,见证那些正在被讲述、也正在发生的城市故事。
左滑查看
2025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故事剧场”25个入围项目
11月1日,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以 “S.C.E.N.E 城市的每一幕” 为题在西村大院的西村live上演——
Stories(故事)、City(城市)、Emotion(情感)、Now(当下)、Eternity(永恒)。五个词,像五个章节,也像五种光,照亮了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
颁奖典礼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在现场的演出中,将会有十余组普通人——情侣、母子、一家三口,或独自生活的个体,登上舞台,用口述、肢体与朗诵,讲述他们记忆中的“城市一角”。
在颁奖典礼前一日,“城市与我们:故事剧场”年度分享将在成都·西村LIVE率先登场。整场分享以剧场的结构展开,七幕议题依次铺陈,从建筑与影像到文学与城市规划,再到青年视角与身体表达。
从时间到空间,从现实到想象,这场“年度分享”是一场关于叙事的集体排演。不同学科的创造者以各自的语言讲述城市的故事,也共同回应同一个问题:当城市成为剧场,我们如何在其中生活?
序幕
刘家琨×贾樟柯:城市的两重叙事
第一幕 · 城市与时间
贾樟柯:电影追逐的,是时间流过城市的声音
贾樟柯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终审团联合主席
导演、编剧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
第二幕 · 叙事与留痕
李敬泽:都是快闪,文学还能留下什么?
李敬泽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成员
文学评论家、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三幕 · 成年的城市,新的剧本
李晓江:城市“成年之后”,会走向哪里?
李晓江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初审团成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第四幕 · 青年之声
黑灯:看不见的城市
黑灯
脱口秀演员
第五幕 · 电影中的未来城市
戴锦华:好未来?坏未来?
戴锦华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成员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第六幕 · 城市车间
曹斐:从工厂到农场,无人化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曹斐
艺术家
第七幕 · 身体与社会的临时剧场
陶冶:当我们在城市里一起跳舞
陶冶
陶身体剧场创办人、
艺术总监
荣获威尼斯双年展
舞蹈银狮奖
活动招募:
人数:200人
截止时间:10月29日 17:00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链接,登陆或注册三联中读账号,点击【立即报名】,我们将从中选出200位观众,参与这场年度分享。最终报名成功与否,请以短信/电话通知为准。
城市的故事,不止被讲述,也在被继续书写。更大的“书写场地”在户外。
11月1日至2日在西村大院中心球场和空中跑道上展开的“成都云游”将带来一场开放的生活实验,把奖项精神带向整座城市。
开趴 · Whoa 将开启城市派对的白天与夜晚。滴滴企业版×一介以“云游序厅”拉开入口,人在其中穿行、停留,感受城市流动的温度。葛宇路×LOOKFOR的“虚务茶馆”邀请人们暂时放下功利,用一杯茶聊聊“无用之事”。
“活络”的“田野厨房”,植造的“花式健身房”,搭伙儿CHAOS的“情绪盲盒寄存处”与野狗商店的“阅读便利店”……建筑、食物、植物、艺术与人,共同构成新的生活方式。在围坐、交谈、漫步之间,灯光与气味交织,成都的故事,即将从这里开始。
开麦 · Blah 将是一城城市的开放对话,也是一座“思想剧场”。当思考与生活在同一个现场交汇,城市便有了新的语气。
四场围绕城市展开的沙龙,将在不同时间陆续开启:从技术与日常的关系,到建筑师如何重新发明城市的玩法;从城市故事的延续,到“附近”如何被重新发现。
这些对话既是分享,也是一种公共练习。建筑、影像、文学、策展、生活方式等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将围坐一桌,交换经验与想法。人们将从故事出发,谈算法、谈街道、谈邻里,也谈身体与情感。
开戏 · Boom同样将在西村的中心球场展开。11月1日午后,古建音乐季×BIGTOWN以《为热爱 致青春》拉开序幕——从古建到说唱,从历史遗址到年轻的舞台,音乐在不同年代的回声中重叠。紧随其后,“城市摇摆舞池”登场,麻辣摇摆MalaSwing的舞者将在爵士乐中邀请观众一起围圆起舞、即兴编舞,让城市的身体重新获得节奏。
傍晚,成都吾恣室内合唱团将带来“给你们 DEAR ALL”,以《去有风的地方》《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爱的代价》等熟悉旋律,唤起日常生活深处的柔软与共鸣。城市的喧嚣在歌声中慢慢沉静,灯光亮起,一种介于回忆与当下之间的温度弥散开来。
入夜的“城市放映”则为这场演出画上句点。普利兹克建筑奖特别视频首次在成都公开放映,呈现刘家琨在阿布扎比的领奖瞬间;次日,《自然三部曲》和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相继上映——前者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后者以影像回望成都的城市记忆。从音乐到影像,从身体到建筑,开戏 · Boom 是一次开放的表演,也是城市的一次自我讲述。
在开动 · Peng中,刚刚完成焕新的西村大院空中跑道,鲜明的色彩与丰富的设计元素交织成为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活动运动空间。在这里,你既可尽情奔跑、挥洒汗水,也可随时驻足、打卡拍照,定格下独属于你的精彩瞬间。
成都云游不是本届人文城市奖的结束,而是故事的开始——百位创作者与城市共创机构,让生活与艺术、建造与对话、自然与情感在成都的秋天汇成一座真正的“聚场”。
我们也邀请你,一起走进它。
运营编辑:毕然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
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
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
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
贾冬婷
项目执行
活动:潘鸿/宋洋
品牌:袁潇雪
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
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
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4aC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
滴滴企业版是滴滴旗下的一站式企业出行与商旅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商旅管理与服务。致力于以 AI为核心驱动力让行程无缝衔接,打通高效差旅全场景,无需繁琐切换,一个App即可完成机票-酒店-火车票用车全链路预订。
成都文旅集团是成都市聚焦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和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对外推广等职责,先后打造了宽窄巷子、西岭雪山、“天府古镇”系列、夜游锦江、熊猫灯会、西村大院、中国网球巡回赛等文旅体品牌,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投资企业百强”“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旗舰企业”等荣誉。
成都体投集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创建 “世界赛事名城”战略部署,推动成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发起的专业化平台公司。目前管理7家、参股2家下属企业,资产规模42亿元,运营体育资产共12处,面积约27.5万㎡,是成都市体育产业链主企业。
西村大院是成都文旅集团旗下文商旅体融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号,由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设计。项目呈院落式C字型半围合形态,巧妙融入院落、林盘、再生砖等元素,配套中心球场、空中跑道、艺术空间等个性化设施,以“体育 +”为核心,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塑造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聚落和成都生活方式目的地,高质量打造成都城市级复合型消费地标。
品牌共创合作伙伴
单农以“让更多人高品质地朴素生活”为理念,呈现质朴而讲究的生活方式,传递安静有力量的生活态度。自2013年创立至今,单农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00家品牌直营门店,持守“当下即经典”的设计哲学,探索穿着本质,创造自在美学。
首席礼遇官
东边野兽是诞生于上海的东方草本可持续美肤与生活方式品牌,旨在通过复兴中国草本的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索健康与美的东方解法。东边野兽关心的不只是变得更美,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愉悦,实现一种长期主义的“可持续的美”;展开一场真诚、勇敢、浪漫的实验。
品牌好友
创立于2006年的云南菜品牌一坐一忘,19年来持续深挖好吃健康的云南菜,坚持每周2-3次从云南空运新鲜食材,把云南味道带回城市餐桌。致力于展示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倡导“一坐一忘”的慢生活理念,传递云南山水和云南人的真诚与美好。
场地支持
2025.05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
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
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