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27日 17:36
母亲就医记:大医院的流程与老人的期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记录了作者带母亲去上海一家知名五官科医院就医的经历。从预约困难、院区选择失误,到医院流程繁琐、检查等待漫长,再到最终的诊断和用药,都体现了老年患者在大医院就医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母亲虽对大医院的复杂流程感到不适,但最终也理解了其必要性,并对治疗结果感到一丝欣慰。同时,文章也折射出两代人对医疗的认知差异和情感交流。

🏥 预约就医的挑战与适应:文章开篇即展现了上海大医院实行全预约制的现状,作者在为母亲预约时遇到了流程上的困惑,包括公众号预约、手机医保卡绑定等,并因心急而选错了院区,这反映了老年患者在适应现代化医疗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耐心和努力。

⏳ 漫长的等待与就医体验:从挂号、查验视力到各项检查,整个就医过程耗时漫长,其中不乏反复折返和长时间的排队等待。母亲在漫长的等待中表现出的焦虑和疲惫,以及作者的不断安抚,勾勒出老年人就医的艰辛,也凸显了作者对母亲的关怀。

💡 医疗认知与情感的碰撞:母亲倾向于“顺其自然”的保守治疗观念,对大医院的复杂流程和高昂费用感到不适,并将其与父亲生病时的经历相比较,流露出对“折腾”的排斥。而作者则更倾向于相信大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希望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病情,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是文章情感深层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

💬 流程的必要性与人性化的体谅:尽管母亲对医院流程繁琐表示不满,但在反思后,她也理解了在大医院人流量大的情况下,签到等环节对于维持秩序的必要性。这种从抱怨到理解的转变,展现了老年人对社会规则的接受和对医护人员辛劳的体谅。

🌟 细微的改善与心灵的慰藉:尽管就医过程充满波折,但母亲在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眼睛得到了暂时的缓解,这种细微的改善让她感到一丝欣慰,也为这次就医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体现了即使在繁琐的医疗过程中,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母亲来上海小住两日,一大早天晴,我带她去公园里散散步,走了一程,她说有点累,坐下来揉眼睛。见我看着她,她有点不好意思:“老了,多走几步都吃力,这一阵眼睛也老不舒服,吹到风就想流泪,也不知道咋回事,这把年纪了倒还娇气起来。”

我问她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她条件反射般地就说“不要”,但午饭后,她想了想又说:“你有空吗?要么陪我一起去看看?上海的五官科医院名声在外,兴许看了能有点用?”

这家医院的浦东分院倒是离我家不远,午后带母亲过去挂号,护士问:“预约过吗?没预约过,那不行,本院实行全预约制,先预约后就诊。”我问在哪儿预约,她有点诧异地看着我:“公众号上呀,你不知道?”

要预约,还得先用手机绑定医保卡,我在旁帮母亲操作的时候,护士又问:“你们是要看什么病?只是眼睛不舒服的话,那你在这也看不了,我们这里眼科只管近视、白内障等三块。”我也想去汾阳路总院那儿去,五官科医院第二天预约几乎全满了,幸好一早8:45倒是还有空档,我赶紧约上。

回到家,晚饭时说起,妻有点惊异:“你运气不错啊,明早的还被你约上了。”被她这一说,我重看了一下预约的,才发现当时心急没细看,约的其实是这家医院的浦江院区——在它的公众号页面上预约,默认的就是浦江园区,得点“跳转院区”才会转到总院。

一听说预约在了郊外,母亲当时就有点不想去了:“算了,那么远,我的眼睛也不碍事,本来就想顺便去看下,那么麻烦就不用了。”我宽慰她:“都约好了就去嘛,也远不了多少。”

就这样,第二天一大早7点半,我们母子俩坐地铁到江月路站,再换车去眼耳鼻喉科医院浦江院区。这还是我第一次来这,以前甚至不知道它在郊外建起了这么巨大的一个新院区,想想也是,它在市区的总院也太局促,早就无法满足纷至沓来的病患需求了。

在底楼挂好号,上二楼三诊区。坐电梯时,母亲看到单子上挂号费25元,嘟囔了一句:“上海挂号费也好贵,在我们镇上医院就几块钱。”当然这也没法比,镇上的医院甚至根本不用预约,去了就能看上,尤其像眼科这样,医生一天下来也没几个病人,反正有的是时间问诊。

到了三诊区还不能看病,得先查验视力,这又得先拿号。排队时,母亲有点焦虑:“看这样,一时半会还轮不到,等会我们过了预约时间怎么办?”我说:“你别着急,8:45只是一个档期,但看病没法这么准时,医院电脑系统里肯定有安排,视力没验好,也不会轮到我们的号。”

验好视力,到三诊区,屏幕上已经显示094号就诊,在护士台签到后,我陪着母亲一起进去。那个中年女医生问了母亲的状况,让她头搁在仪器上,观察了一下她的眼球,说:“你去做两项检查再来。”我问:“那有单子吗?”“不用,你直接去挂号付费就行了。”

于是再去排队挂号。然而,医保卡插进去,护士说没有检查内容:“是不是医生没开?”我只好折返回去问,医生好像已经不记得有这事了,只问:“病人名字叫什么?”她在电脑里查了一会,头也不抬:“你再过去吧,现在好了。”

一共两项检查:眼压检查,前面还有23人;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则有9人排在前面。我想当然地带着母亲先去做后一项,等坐下来后才察觉不对:这项检查非常慢,查完一个都能耗上十几二十分钟。旁边一位病患也在排队,和我们攀谈了几句,好心提醒:“那你们不如先去做眼压,那个快。”

确实,眼压差不多一两分钟就查完了,然后就是回来接着排队,足足等了有近两个小时,才轮到我们。中间有好几次,母亲都说:“要不算了,这病不看了吧?咱们回去了。”我劝她:“来都来了,好歹看完嘛,查清楚了,你安心,我也安心。”她说:“我倒罢了,反正我的时间也不值钱,这不是挡了你的工夫嘛,陪我耗在这儿,多无聊。”我说,不会呀,我带着书看呢。翻了几页,其实我也没心思,看她坐立难安,就说,算了,我也不看了,咱娘俩聊会吧,说说话就不会无聊了。

说了些村里的家长里短,终于轮到了。母亲平躺下来,医生掰开她的眼皮,放入一个像平底漏斗状的东西,在里面滴入液体,然后拿检测仪器的探头在液体里不断来回晃动。

检查结果显示:

影像描述:

瞳孔直径:右眼3.26mm 左眼3.25mm

前房深度:右眼1.84mm 左眼1.90mm

双眼前房浅,虹膜膨隆,虹膜根部附着点前中位,睫状体肥厚旋前,各方位房角裂隙状或窄开。双眼晶状体未见明显偏移,各方位悬韧带可探及。

[提示]双眼窄角可能,请结合临床

每一个汉字都认得,但看不懂这个检查结果意味着什么。拿着这两份结果再回去找医生,房间里却没人,想来是她去吃午饭了。坐在门口候诊的一位提醒我们:“你们返诊也要去签到的,要不然没法看病。”

于是再去护士台签到,就诊号仍然是094,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屏幕上老也找不到。我还劝母亲耐心点,她按捺不住,直接去问护士,护士说:“你们之前那个医生不在?如果你们没特别要求,那我给你安排另一个医生吧。”

就这样,我们换了一个诊室,前面倒是只有2人。总算到了这最后一步,我也松了口气。坐下来后,母亲有点小得意:“你看,我这急脾气也有好处,有时候就不能只是耐心干等,别怕丢脸,不明白就去问,多问就对了。”

新的这个医生一双眼睛倒是很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到了饭点,她明显有点不耐烦,看了一眼检查结果就说:“你这样发展下去,会有青光眼,要打激光,你以前做过手术吗?”母亲努力卷起舌头,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几年前做过一次,剔除眼角的胬肉。医生,我不想打激光,只想开点药,让眼睛舒服点。”医生说:“你眼房浅,滴眼药水的话,长期下来可能会视力模糊,你能接受吗?”

我在旁插话:“医生,我妈年纪大了,她想保守治疗,这次她也是从崇明慕名而来,您看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医生不耐烦地说:“我说了,打激光!打激光!”母亲扯了一下我的衣袖,示意我不要说了。我还是问了一句:“那如果打激光的光,今天可以就诊吗?”“不能,这也要预约的。”

母亲怯生生问了句:“那医生,可以给我开点药吗?”

“不用开药,你们不打激光就可以走了。”她没写任何诊断意见,也不开处方。

我说:“医生,打激光可以从长计议,我妈现在只想舒缓一下症状,您能开一瓶滴眼液吗?”

“你们真需要,那我就开给你。好了,你们去付款拿药就行了。”

到底楼药房窗口拿了药,一瓶0.5%硝酸毛果芸香碱滴液,9.75元。加上挂号费25元,眼压检查18元,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则是双眼共200元,再加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14.88元,加起来267.63元。

走出医院大门,母亲叹了口气:“好了,花了两三百块钱、一上午的时间,就为听医生几句话。也罢,来过一趟大医院,我也死心了。”

在路边等车时,她又想起父亲当年:“你爸最后那两三年,胃癌要动手术,几次往返上海的大医院,我也是苦不堪言。照我的想法,在崇明中心医院看看就算了,就近照顾也方便,要是还看不好,那也差不多了,但他不松口,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我要是有哪一天,我可绝对不想这么折腾,费钱费力就为多活那么些天,痛痛快快死就死吧。”

我说:“我当然明白你的心思,但绝症另说,能治好的病为什么不治?上海的大医院,医疗条件也当然好多了。”她叹了一声:“好啦,你不用担心我怪你没孝心,你是我生的,我还不知道你?老实说,要不是你现在在家,我这次根本都不会提——要是你还上班,我怎么好叫你请假了陪我去看病?”

她不喜欢大医院,流程繁复,检查又多,像迷宫一样,哪像我们镇上的医院那么可亲、从容,“你别看它检查一道又一道,到最后不也还是开了一瓶眼药水嘛!”每次在大医院看病的经历,她都不太愉快,记忆中帮到她的,倒多是那些普通的病患,常有人指点她一点门路,又或者让她排到前面。没这些帮忙,她真不行:“我都算是村里老人当中少有的会用微信的了,来大医院看一趟病都会晕,所以你说说看,我们这代人是该被淘汰了,活了一大把年纪,现在连自己去看个病都没本事了。”

回到家里,她歇了会儿又说:“不过想想么,大医院那样每个环节都签到,也对,不然那么多人,秩序会乱的——检查完回来,不签到就直接去看医生,那搞不好有的人会打起来的。医生也是人啊,又没有三头六臂,哪能应付得过来这么多?”

晚饭后她洗好澡,坐在床上闭目养神一会,我到她跟前说会话,问她眼睛舒服了点没。她笑起来,说有个新发现:“今天做那个显微镜检查的时候,我那会感觉眼睛难受极了,但说也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她掰开了我的眼皮,眼药水渗进去了,我以前眼睛总不时发酸,忍不住要眨眼,但这会居然好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母亲就医 上海 五官科医院 就医流程 代际沟通 医疗体验 老人就医 预约制 医疗观念 A Mother's Medical Journey Shanghai ENT Hospital Medical Procedures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Healthcare Experience Elderly Medical Care Appointment System Medical Perspectiv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