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乡谈 10月27日 17:21
四中全会公报解读:“十五五”规划延续既定方向,信心更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四中全会闭幕后发布的公报,预示着“十五五”规划将基本延续近年确定的发展大方向,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并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新目标。文章分析认为,此次公报反映了决策层应对外部挑战的信心增强,如成功应对新一轮贸易战,以及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公报中的部分提法并非新概念,而是对既定战略的延续和深化,例如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以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理念。文章还指出,未来规划将更关注重点区域发展,并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提出思考。整体而言,“十五五”规划的特点是“稳”,体现了国家战略的预见性和决策层的坚定信心。

📈 **“十五五”规划基本延续既定大方向,体现国家战略的稳定性和预见性。** 全会公报显示,“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展开,并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新目标。这表明国家规划的战略方向并未动摇,而是基于长远考量,旨在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延续性也反映了国家在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挑战时的信心和定力。

🌍 **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地位稳固,应对外部挑战能力增强。** 文章指出,中国成功应对了美国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并在全球贸易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中国已成为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非西方市场的快速崛起,如中非贸易的显著增长,表明中国正在深化全球布局,并有效替代了部分欧美市场的萎缩。这得益于国家规划的科学性和决策层的丰富经验,使得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能够高效应对。

💡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与“投资于人”理念的深化。** 文章澄清了对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理解,指出这是动态的、横向与全球比较的目标,而非静态的固定标准。同时,“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并非新提法,而是2023年就已经确定的发展重点,强调了对教育、托育等领域的重视,预示着发展重心正逐步向人力资本倾斜,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发展新侧重。** 公报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的提法,是对近年来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回应,尤其是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背景下,未来政策资源将更倾向于重点和优势区域。对于欠发达地区,文章提出需要探索更高效的区域补偿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强调国家将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



昨天四中全会闭幕,当天就发布了全会公报,大家最关注的肯定是“十五五”规划。今天上午中央政研室、中央财办以及发改、科技、商务、卫健等六部门共同解读全会精神,小镇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工信没有参加,从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来看,应该是由发改统一解读了。

毕竟全会公报第一项强调的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还首次提出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新目标,新兴和未来产业是重中之重,这一块工信任务很重,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10月22日工信李部长发表了题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文章,其中第二部分对新型工业化六个重大问题的研究,非常值得深思。而且接下来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大出海的挑战,就在10月17日,商务、外交、发改、工信和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当然围绕全会还会有更多的解读,大概率会安排后续。

小镇今天也大概看了一些解读全会精神的分析,不过感觉有些强行“震惊”“激动”的感觉,甚至给小镇一种,大谈特谈的很多人其实对国家政策方向并不关注,所以才会觉得好多新东西,甚至总想搞出个大新闻的感觉,用力过猛。

根据目前发布的公报,“十五五”规划基本延续了这几年早就确定的大方向,真正要看出来不同,要等预计下周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而更进一步的要等发改根据《建议》拟定的《纲要草案》,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定量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这对于大众的影响会更直接。

基本延续既定大方向,恰恰证明了国家规划的预见性和决策层的信心。

早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就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这三个五年规划,都是服务第一步战略目标,尤其“十五五”作为承上启下的五年,保持平稳,才说明2022年确定的“两步走”战略经受住了考验,既然原定大方向没有问题,那就没必要为了变而变。

今年还非常成功地应对了美国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在安全、科技、产业、全球贸易结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战果。比如最新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外贸数据,就充分证明,美国市场并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不可替代,甚至2025年7月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提出“世界减一”的概念,认为在国际贸易体系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暂时排除美国的参与是可行的。

尤其9月的外贸数据,趋势更加明显。9月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6.1%和27%,但中国总体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4%和8.3%。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西方市场的快速崛起。

如果说东南亚、南美洲甚至欧洲还存在转口贸易的可能,那么中非贸易更能反映趋势变化。9月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高达223.7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加高达56.4%,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到343亿美元,而且中国对非洲出口占比越来越多的是工业制成品,比如机械产品、车辆及其零件、船舶等出口大增,同比分别增长32.1%、59.6%、80.1%,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布局更加深入了。

要明白,发展是动态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越来越接近存量市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增量空间惊人,足以替代欧美市场的萎缩。

还有一个数据,更能反映谁才是当今全球贸易的核心。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经是全球166个国家或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还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链接的经济规模远超美国。

正因此,从今年年初开始,决策层始终保持喜气洋洋的氛围,相比2018年忐忑中的坚决,2025年的中国信心更足,面对美国贸易战等在内的一切挑战的应对经验也更加丰富。这也体现在全会公报对外部形势的总结判断上。

小镇之前说过,类似这种大会,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最开头的发展环境判断,这一判断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资源分配。

相比内部,外部环境有太多不确定性,比如特朗普这类个性化十足的领导人,就是能折腾出很多超出常理的事来,也正因此,如果连发展环境的判断都非常准确,那么其他的预判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就体现了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和科学性。

对照2022年党的二十大的表述,原话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而2025年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期间的发展环境判断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注意,总体上延续了2022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判断,但删去了“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这充分反映决策层的信心更足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有了充分预判,黑天鹅、灰犀牛也见识过了,不能说不过如此,但起码有足够信心应对,预案也充分储备了。就如今年特朗普发动新一轮关税战,特朗普可能采取的一切做法都已经预判到了,只是没想到特朗普竟然选择了最愚蠢的一种方案,这就让我们后续的应对变得特别高效甚至是轻松。

有些看似新提法,实际早就提出了。

这次全会公报,有一些分析特别在意“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表述,认为中国把2050年目标大幅提前了,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相比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说明,的确是新变化,当时表述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2022年党的二十大已经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次完全延续了党的二十大,没有新变化。

当然,从2020年到2022年,关于2035年发展目标的转变还是值得关注的。

2020年是纵向跟我们过去比,也就是“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而2022年是横向跟全球比,要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小镇看来,这绝不是说2035年达到202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是要在全球都在发展的情况下,完成动态的发展目标。

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个标准肯定比“翻一番”更高,这也是国家根据新情况,在2022年制定“两步走”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调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正确理解,这个词更接近“半发达国家”的含义,也就是介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要达到发达国家的中间层水平。比较直观的对比对象是葡萄牙、波兰、立陶宛等国家,而不是西班牙、法国等。按照排除物价和汇率影响的不变价格计算,大概需要达到人均2.5万美元左右。

另外还有人关注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觉得国家开始转变发展重心,这更是缺乏关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而在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总书记就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

不过,当时的财经委会议讲话还没有公开刊发,自然没人关注到这一新提法。也是巧了,就在总书记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半个月后,小镇写了一篇文章,思考谁能替代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成为中国经济下半场的新主动能,思考的结论是“投资人、发展人、为了人”,后来小镇总结中国下一步要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转变,并据此建议国家应该关注0—6岁的托育和学前教育,还在2024年初建议优先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参见《》《》)


直到2023年11月,小镇在《求是》杂志看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篇署名文章,小镇才欣喜地发现,小镇的思考与决策层同频了。

所以“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也不是新提法,而是2023年就已经确定的。

还有人关注祖国统一,看到全会公报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惊讶于统一前面没有了“和平”二字。但这也不是新变化,早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已经修改为“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还有些“惊讶”,纯属某些市场机构的炒作。

比如在开会前,有些人就在炒作两件事:一是中国会着重加大消费和民生投入,主要来自某些金融机构;二是认为中国会进一步转向安全,弱化经济发展,这主要来自海外。

但这两件事,早就明确了。

今年关于“十五五”规划,一共有5次高层主持的座谈会,分别听取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党外人士、经济界、科技界、基层代表的意见。其中4月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民生上就明确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态度是很明确的,不可能像一些人一直炒作的在民生角度搞大刺激、大放水。

然而4月这次座谈会之后,还有一些头部金融机构以民生为由炒作大放水,到底是政策研究不深入还是别有用心?就如某海外机构,不停的更换大放水的借口,去年是对冲通缩,今年初改为对冲贸易战,后来改成了为民请命,理由换来换去,但本质不变。

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就不可能动摇,因为中国还要努力实现“两步走”战略,要完成2035年目标,怎么可能弱化发展?虽然国际形势动荡,不得不加强对安全的关注,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但安全离不开发展,发展是安全的目的。

其他所谓新词、新提法,大多数跟上面类似,是早就提出并且一直在贯彻的,并没有动摇。

比如今天上午新闻发布会解读全会精神,特别提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这是2024年初《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已经明确的方向,点名提到的几个产业,也都可以从2024年的《实施意见》里查到。比较新的提法,或许是在解读时提出“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说实话,小镇有点没搞清楚什么叫“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是拿什么对标的?这可能是解读时口语化表述带来的疑惑,需要等后续更官方的解读。

当然,仅从公告本身,还是有一些新亮点、新提法的。

有两个特别重要:

一是前面提到的“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是落实“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的关键,意味着国家已经想清楚了如何考核这一点的客观指标。

只是不清楚到底如何对比,是制造业占中国GDP比重?还是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会不会进一步把生产性服务业纳入?这几个指标如何划定标准线?或者是一揽子指标?

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且看下周公布的建议稿或者发改正在拟定的《纲要草案》会不会提到。

二是顺应近几年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未来更加关注重点、优势区域的发展。也就是公告中提到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提出的“经济大省挑大梁”,尤其在2024年频繁出现,最终在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被最终明确,这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之后比较显著的变化。

有不少读者问欠发展的中小城市、县城未来如何化债、自我造血和长期发展,坦率地说,在经济增长方面,重点优势区域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国家的政策资源也需要相应倾斜。而其他地区,有本事的就闯一闯,闯不成功那就要减量,重点做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国家层面更多是做好区域间的补偿,要在转移支付之外探索更高效的方式,比如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消费税改革等。

另外小镇还关注到“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被写入了,这确实是当前民众普遍关注的关键性问题,近两年牵动全国的社会热点事件,食品、药品安全占比明显提升。

没提到的也不必过度解读。

公告中只提到1处“房地产”,完全没提“金融”。

没必要过度解读,并不是说房地产和金融不重要,而是这两个属于专项领域,更多受本领域工作会议的影响,而非五年规划,可以理解为涉及面太大,调整时间更长,所以需要专门制定。

房地产是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金融是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这两个工作会议都是在2022年之后召开的,符合当前大方向,还是按照之前会议精神确定的方向推进。

房地产自然是“高质量发展”,要适应“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快实现“止跌回暖”;金融还是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强调人民性、政治性,其他的就别多想了。

今天就到这,剩下的还是等下周公布具体文件。比如房地产和金融,相信在建议全文中,会提到更多。

总之,“十五五”规划最大的特点的就是稳,沿着既定方向,大家各尽其职,扎扎实实的推进,就是最大的亮点,也是信心的体现。

小镇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题目,就代表了小镇看到这份公告时的心态:《》。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四中全会 十五五规划 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制造业 贸易战 全球贸易 投资于人 区域发展 国家战略 Fourth Plenum 15th Five-Year Plan Modernized Industrial System Real Economy Manufacturing Trade War Global Trade Investment in People Reg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trate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