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乡谈 10月27日 17:21
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从“水平”到“品质”的演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并以“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到“人民生活品质”的演进过程为例,阐述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变化。文章指出,从注重物质数量的“水平”,到兼顾主观感受的“质量”,再到强调社会比较的“品质”,每一次概念的升级都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国家政策重点的调整。文章还通过具体案例,如食品安全、劳动保障、共同富裕、健康中国建设等,详细说明了国家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并强调了中国政府在保障基本民生、抑制物价、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和责任担当。

🌟 概念演进体现发展阶段:文章梳理了“人民生活水平”到“人民生活品质”的演变,从关注物质数量的“水平”,到兼顾主观感受的“质量”,再到强调社会比较和尊严的“品质”,每一次概念的更新都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政策重心也随之调整,从解决温饱到提升生活幸福感,再到追求更公平、更体面的社会环境。

🛡️ 国家在民生保障中的独特作用:文章强调,在中国,政府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承担着比其他国家更广泛的责任,包括物价稳定、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等。通过“菜篮子工程”、物资储备、调控房贷利率、建设廉价公共交通等措施,国家致力于降低民众生活成本,确保基本需求的满足,即使在面临全球性通胀压力时也能保持相对稳定。

📈 “品质”提升聚焦共同富裕与兜底:从“质量”升级到“品质”,意味着在基本生活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财富分配。文章指出,这体现在“共同富裕”的战略推进上,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实现“全民兜底”。

🔬 精细化治理与持续改进:文章通过对基层工作细节的描写,如救灾中的人员安全保障、轮换制度、机械化作业等,展现了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在不断提升,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科学、人性化。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在面对疫情、物价波动等挑战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应对,是持续降低民众生活成本、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本周全会公报,有一句话,小镇觉得有必要展开谈谈,也探索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将宏观决策、执行落实与大家直观感知结合在一起,让枯燥的官方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更容易理解,也充分展现国家言出必行。

这句话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2012年11月新一届领导集体公开承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2年宣示始终如一,承诺“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从“十二五”到“十五五”,人民生活提升的目标一直在变。

之前提到人民生活这一目标,更多用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概念,比如“十二五”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总书记论述“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18年11月第五次集体学习,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设立了专章论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及本周“十五五”规划,提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新目标。

简单汇总下,方便大家对比:

2015年以前:人民生活水平

2015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18年: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

2022年以后:人民生活品质

“水平”“质量”“品质”三个概念,都是在评估民生福祉,但差别很大,直接决定了工作方向和重点。

所谓水平:主要是衡量民生福祉客观上获得了多少,强调数量。比如房子多大、医保报销率多高、收入是多少、一年吃多少蔬菜和肉等等客观指标,这与当时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在解决了基本温饱之后,重点解决多少问题。

等到2015年,中国开始向更高层级迈进,在产业上提出了2025年制造目标,生产力提升了,当然就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享更全民,于是就在“人民生活水平”基础上增加了“质量”两个字。

所谓“质量”:要在客观数量标准之外,增加主观评价,评价的来源就是老百姓,虽然房子大了、收入高了、吃穿都更好了,但老百姓就一定会觉得生活更好、有更多获得感、更加幸福?

未必。

比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竞争压力、劳动安全保障等等问题,2015年之前的几年,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

比如2012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严重雾霾,连空气都无法保证,又何谈幸福?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去没多久,2012年爆发“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食品安全成为年度最受关注焦点,年初公安机关就启动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卫餐桌安全”的专项行动,现在的食安状况要比十年前强太多了。

劳动保护也是如此,虽然2007年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但仍然遭遇了强烈抵制,直到2012年进行修订,并严格推行,到了现在,不签劳动合同的已经成了极少数,这也得益于上千万勇敢的劳动者依法维权。

总之,当时虽然数量上更加可观,但主观上老百姓对生活状态不满意,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8月到9月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的核心提问,就是“你幸福吗?”


再然后就是2018年升级为“品质”和“品位”,2022年简化为“品质”,标准就更高了。

所谓“品质“品”指代品位、位置,“质”延续质量。在客观数量指标和老百姓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关系横向对比角度,也就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在整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生活水平不是个体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

这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也回应了之前搞房地产、土地财政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老百姓普遍生活水平提高了,主观评价也大为改善,但只要一上网,看到这么多炫富的甚至是财富来路不干净的,心里是不好受的。

2018年恰恰是网络炫富最为猖狂的,“炫富掉”曾一度刷屏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各平台总结年度消费数据,也特别喜欢把用户消费数额放在特别显眼的位置,这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心态。当时有一个热词,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放在今天,谁敢在网络上如此猖狂炫富?甚至成了热梗。


正因为从“质量”升级为“品质”,强调横向对比,所以2020年“十四五”规划强调“共同富裕”,2021年将浙江列为共同富裕示范区,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专章,侧重的就是分配和兜底,四个具体方面分别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还提出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一新概念,中国不仇富,但财富必须建立在勤劳合法经营和创新创造基础上。过去五年,中国强化个税和税务征收体系,不断完善个税和金税四期,就是为了不断压缩黑色、灰色空间,反对偷税漏税、内幕交易,反对违法垄断、违法暴富,2025年加速推行,这也必将是“十五五”的重点。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四个具体方面,也各有侧重。最后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健康领域的提升,要实现生育友好、老年友好乃至全年龄友好型社会,还要深入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机制,让更多老百姓获得健康、活得久。这也体现在“十五五”规划解读时,提出“努力使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基础上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

注意小镇之前在《》科普人均预期寿命概念,人均预期寿命80岁,指的是当年新生儿,但只要已经在世的,从预期角度,会超过80岁,年龄越大,预期寿命越高。

小镇读者年龄中位数是40岁,大家不妨回忆下过去的15年,就按照前面梳理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的逻辑,想想看实际生活是不是按照这个趋势提升的?国家的政策是不是按照这个逻辑推进的?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用了几十年时间,到1990年才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再通过“八七扶贫”,到2000年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际全面彻底解决要到2010年前后了,2011年国家开启为期十年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数千万人受益,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常态政策。小镇2014年去重庆,当地接待十分动情的介绍“每天一个蛋”给重庆农村地区儿童带来的改变。


从2000年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非常多工作,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全人类几乎唯一的全面兜底。注意不要拿那种只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口的发达国家碰瓷,人口低于1000万,根本称不上国家治理,不过是一个大点的城市罢了。

人的生活,从高到低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第二类: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改善型需求;

第三类:娱乐、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中国以无比的冷静和严苛考核,一步步贯彻落实。可以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对老百姓啥都管,任何事,只要老百姓不满意,就可以骂国家、骂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举报投诉,这也养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巨婴”群体,误以为在中国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拍脑袋觉得发达国家会更好。


自己买的房烂尾了找政府,贪心高利买的理财暴雷了找政府,菜不新鲜、肉贵了、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等等一切都要找政府。就这样,还觉得公务员天天就是喝茶看报纸,啥事都不干。

可放在全球其他国家,按照普遍情况,政府凭啥要管?

自己买的房烂尾了,那就去打官司找开发商索赔,只要开发商在工地安排一个人值班,那就不算烂尾,慢慢打官司就是了;贪图利息结果理财暴雷、又或者被诈骗赔得倾家荡产,凭啥找政府呢?赚钱的时候也没分给政府啊,正常的逻辑就是自己想办法维权去。

各种消费品的价格,那当然是市场机制决定的,甚至水电气网等基本公共服务,也要随行就市,哪有政府干预的道理?看看这几年的美国和欧洲以及更多发展中国家,涨价才是正常的,吃不起、用不起那就不吃、不用,顶多发点食品券和特别补贴,然后导致物价进一步暴涨。

至于救灾,按照西方理论,这更不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真要不做、做得不好,也就那样。


做生意更是得自己为自己负责,如果被骗了、被坑了,那是自己没有做到审慎的义务,没有反过来要求政府维持良好营商环境的道理。

但在中国,这一切都是政府责任。甚至企业出海后因为小算盘忽视外部风险,最终被外国政府下黑手,第一反应也是回国哭诉,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跟外国政府博弈,这就说明,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切找政府,政府都会兜底。

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上,中国已经建立了非常严苛、完善的物价跟踪机制,事关基本生活的物价波动稍大,国家就会立即干预,最大限度抑制物价。

而为了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确保干预能力,中国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保障体系。

吃上,大搞“菜篮子工程”,从全球想尽办法采购一切农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中国人需求,还建立了庞大的食品储备,包括猪肉、粮食、食用油等等关键物资,一旦粮食、猪肉等价格波动,立即投放平抑物价;住上,违背正常市场经济规则,强行要求金融系统全面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直接干涉开发商保交楼;行上,建立了廉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国人不用非得买车,照样可以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不至于像美国一样,离开汽车就连工作都很难找。

上述仅仅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比如为了确保猪肉供应,要解决品种繁育、大规模生产等等难题,还要解决饲料来源,为此必须与四大粮商等国际巨头博弈,从全世界购买大豆、玉米作为饲料,在国内想办法提高本土饲料牧草自给率,还要注意不能与人争粮,想办法实现饲料去粮化,平衡食物自给率所需耕地与建设用地。

方方面面落实到最具体、最细节。甚至就连农作物的秸秆也要管,现在网上造谣说古代都是直接烧了,现在不让烧秸秆导致种种问题,还说是为了卖更多农药、化肥。


这就是胡说八道,小镇作为80后,小时候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秸秆是需要专门采集用于冬季取暖的,小镇还不小心把邻居搜集的秸秆给引燃了,好在没挨打。

中国古代讲“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比米还重要,秸秆这种优质燃料,怎么可能在地里焚烧,当然要拿回家啊。

实际上,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秸秆焚烧问题,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当时中国煤炭和石油炼化工业更强了,也有更多外汇进口能源矿物,老百姓钱也多了,这才慢慢看不上了秸秆,尤其是机械化收割开始普及,人力贵了,就懒得回收秸秆,选择一烧了之,这就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火灾问题。

于是,基层部门又多了防秸秆焚烧的重任,还要想办法为老百姓解决秸秆处理问题,与此同时,还得跟网络上种种谣言作斗争,强化教育科普。

就这样,每时每刻,以中国数百万公职人员、数千万体制内医护、教师、公共服务人员为核心,再加上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等,在中国建立了一张庞大而又周密的网络,在群众质疑中持续自查自纠,不停地迭代更新,这才有了难以理解的高效社会治理体系。

中国老是说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这是中国跟自己比,是为了实现伟大的最终目标而自我加压,并不是说比不过全球其他国家。

小镇在《》说,当今中国人,一个月人均支出3000元就能获得不错,300、500元就足够生活,很多人不信,但这就是事实,只不过中国生活改善太快了,很多人不好好回忆都想不起来几十年前的实际生活,更不要说出生在2000年以后的年轻一代。

想想看,20多年前,有多少人敢畅想以后吃饭随随便便“三菜一汤”?可现在呢,这很难吗?

甚至很多人开始担心肉吃多了太胖了,这背后是政府和市场几十年来的共同努力,才让今天的中国物质供应空前丰富。2024年仅禽类就出栏173.4亿只,禽蛋产量3588万吨,人均年均可以分到12只禽类、25公斤禽蛋,这还仅仅是国内自产,还没计算猪牛羊鱼等等肉类。

很多时候,中国社会发生的会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事件,在老百姓还没有察觉的时候,绝大多数就已经解决了。比如今年国内养猪业面临蓝耳病、非洲猪瘟等多重疫情挑战,周边国家已经很严重了,但中国仍然保持平稳。

工作也越做越细、越来越人性化。比如这次广西南宁堤坝管涌,一开始危急时刻抢险救灾,很多事就顾不上了,先堵住再说,但等到情况缓和,立刻开始注意很多救灾细节,强调有序救灾,避免没苦硬吃。

比如装沙袋、扛沙袋,严禁单人进行,必须两人协作,必须戴好手套等劳保工具,最大限度确保人员安全;还实行了轮换制,储备了充足人力,一到点就立即换人,不允许疲劳作战、强制休息;而且用人力仅仅是迫不得已,等到道路疏通,立刻改用机械。

这就是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善,不再片面强调牺牲和奉献,做什么都要讲科学,只要条件具备,就应该改善优化,让人更轻松。

正是因为在方方面面尽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才能一分一厘地持续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想想看,居民电价已经多少年不涨了?

今年网络上出现了中美生活对账,很多人奇怪不就是水电、食物等涨价吗?以美国人的收入怎么会无法承受。

关键就在于,美国连基本的水电食物都管控不了价格,做不到充足的供应,又何谈其他呢?尤其是育儿、教育、医疗、养老乃至汽车保险等等服务性价格暴涨,再加上种类繁多的税费,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真正能够用于自主消费的钱,少之又少。

现在的中国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但梳理过往,中国一直在努力为全民兜底,也确实做得越来越好,无论现在的问题再多、再难,一定要坚信,中国一定会努力解决,至少努力越来越好。

中国从来不吹牛,不会像特朗普那样吹什么“24小时终止俄乌冲突”,中国对老百姓的承诺向来是十足诚意甚至是保守的。所以不要觉得在民生领域,国家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不努力。

国家说“尽力”,那就是字面的“尽力”,不需要任何夸大其词的装饰词;国家说“量力”,也是为了全民更长远的利益,而非惜力。

正如人民生活从“水平”到“质量”再到“品质”,这绝不是玩弄辞藻,而是无比郑重而又理性的承诺。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民生活品质 民生福祉 共同富裕 国家治理 社会保障 Quality of Life Livelihood Improvement Common Prosperity Governance Social Securit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