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居家养老成为主流选择。然而,空巢老人面临安全、健康、精神等多重困境。平安居家养老服务通过科技与专业服务结合,提供安全监测、健康照护、情感陪伴等全方位支持,为空巢老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便捷的居家生活环境,让老人活得安心、有尊严。
🛡️平安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安装智能守护设备,如跌倒监测雷达、燃气报警器、门磁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老人居家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为老人构建安全网。
🏥7x24小时在线医生管家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提醒、线上问诊等服务,帮助老人管理慢性病,及时应对健康问题,让老人得到专业的健康照护。
🗣️智能音箱提供丰富的兴趣资源,如新闻、直播课、视频等,陪伴老人度过孤独时光,并通过群组互动、打卡活动等,让老人的生活充满目标和意义,缓解孤独感。
🤝生活管家提供远程指导、服务协调等支持,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如不会使用智能设备、需要上门服务等,让老人得到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更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通过情感陪伴、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老人排解孤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025-10-27 10:03 广东
解决好今天老人的问题,也是在为明天的我们寻找答案。

全文共4759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编者按
截止到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突破3亿,其中九成老人选择并希望在家中度过晚年。然而,当衰老伴随着疾病、失能步步紧逼,居家养老的困境也会慢慢浮现:老旧小区的一级台阶,可能成为连通世界的障碍;一次普通的感冒发烧,可能演变为家庭的慌乱无措;那份渴望交流的心情,在独处的房间里逐渐淡然。我们如何让“居家”真正成为安全、舒适、有温度的港湾,而非无奈之选或现实困境?“平安在我家”系列文章将镜头对准居家养老中的不同面孔和共同困境,观察以“保险+居家养老”为代表的新模式,如何系统性地响应居家养老中复杂多样的需求。我们和中国平安一起期待,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环境里,有尊严、有专业支持地对抗衰老的洪流。 文|木目2025年10月12日,在浙江绍兴,一位独居老太太在家中做饭,关火时突发闪爆,一时间火苗蹿起,橱柜被弹出,所幸,老人反应及时,迅速关闭了液化气钢瓶阀门,把火扑灭。自老伴前年去世后,她不愿随子女进城居住,坚持一个人住在老屋。这位老人的身影,折射出中国多数老人的现实境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高达59.7%,比十年前上升了10.4个百分点,在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这意味着,有近六成的老人,正主动或被动地生活在“空巢”之中。当家庭结构悄然改变,子女在异地工作或生活成为常态,旧有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人口结构。尽管居家养老仍是主流,但空巢老人正在面临“居家独老”,当前政策虽在经济与物质层面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在生活照护、医疗支持与精神慰藉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于是,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新兴服务由此诞生。有人通过扮演空巢老人的临时子女或亲戚,为其提供陪伴或者“撑腰”服务。但这个服务因为存在安全与信任问题而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能有效缓解老人的孤独感,有人则担忧会带来潜在的人身财产安全风险。空巢之下,他们将如何养老?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答案,通过科技与专业服务的深度结合,为长者构建一个安全、健康、便捷的居家生活环境,让老人在漫长的余生中,活得安心,也活出尊严。1
家的隐形守护
八十岁的易奶奶因为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而选择独居,可这份坚持,却成了女儿邝女士放不下的牵挂,因为她深知,“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居家安全”。有一次给母亲打电话,一整天都无人接听,等邝女士心急如焚地赶回家时,才发现是母亲把手机落在厨房了。这样的无奈是许多远程子女共同的心声。囿于距离与时间,他们只能靠电话确认父母的安好。然而一旦电话那头无人接听,就会演变成脑子里各种不好的预感和担忧。易奶奶长期独居在家。(资料图)空巢老人在家所经历的风险远比想象中的更日常。堆积的杂物可能绊倒行动不便的老人,昏暗的灯光、狭窄的通道、缺失的防滑设施等都成了潜藏障碍,水电煤气设备老化、忘记关阀门可能会酿成事故,一旦遇到脑梗、心梗等突发疾病,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救助,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易奶奶的亲身经历,让这些风险变得具体。她曾忘记关门、忘记关燃气,也曾因为鼻炎,没闻到灶上饭菜烧糊的味道,甚至有一次半夜起身不慎撞到床沿,而不得不连夜送医。邝女士的担忧愈发强烈:万一母亲独自在家滑倒昏迷,甚至引发脑溢血,该怎么办?要知道,易奶奶的母亲正是因为脑溢血在六十多岁时离世,这份遗憾,让女儿对母亲的安全格外敏感。有没有一套系统,能真正守护像易奶奶这样的老人?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尝试回应这一需求。它通过适老化改造与安装智能守护设备,再配合7x24小时在线的生活管家,实时关注老人的居家状态,协调远程服务、紧急协助与应急上门,为老人织起一张安全网。针对易奶奶曾遭遇过的隐患,平安居家养老服务的解决方案极具针对性:在容易摔倒的卫生间等区域安装毫米波雷达,专门监测跌倒情况,装燃气报警器防范燃气泄漏,安门磁传感器提醒老人忘关门,并设置水浸传感器预警水管漏水或忘关水龙头,还有睡眠监测床垫,让子女掌握老人的睡眠状况。一旦设备报警,平安管家会及时介入,形成从发现到解决的全流程闭环。以跌倒监测雷达为例,警报触发后,管家会先通过设备向老人现场呼叫,如果没有应答,就立即拨打老人手机,并且同步通知紧急联系人,结合医生管家评估,如有需要,在事先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管家会协助呼叫120急救送医,或者协调应急服务上门。这些改造为易奶奶提供了全新的生活解决方案,用全方位的守护,保障老人的居家安全。有一次家中的燃气报警器响了,平安生活管家第一时间通知邝女士,直接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有时易奶奶午睡太久,睡眠床垫也会发出提醒。随着平安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邝女士悬着的心,逐渐有了安放的底气。尽管有时还是联系不上母亲,但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慌张,因为她可以请生活管家通过家里的音箱呼叫,“音箱声音大,妈妈听得到”。2
给健康多一份照护
回想起父亲突发心脏病的那天,孟女士仍然心有余悸。那天,远在邯郸老家的父亲突然身体不适,当时她远在石家庄,母亲早已六神无主。孟女士立刻成为了一个远程救援的“总指挥”,安抚几近崩溃的母亲后,迅速拨通了老家几位同学的电话。幸运的是,她人缘好,朋友同学多在老家医疗系统。与此同时,她想起了父亲第一次住院时的主治大夫。她立刻联系上这位最了解父亲病情的医生,恳请对方协调急诊和住院事宜。好在那天正是这位大夫值班,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还要接打电话,了解最新情况。父亲的病情比想象中更复杂,除心脏问题之外,还查出了肾脏肿瘤。此后便是辗转于石家庄各大医院之间,直到父亲成功植入心脏支架,这场漫长的守护才暂告一段落。然而,手术成功只是闯过了眼前的一关。心脏手术后还需长期服药,加上孟爸爸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日常要吃的药很多,“光正常吃的药品,心脏的就有四五种,血糖的有两三种,再配上血压的”。不仅如此,每种药的服用时间和剂量都有讲究,偶尔还搭配保健品,用药管理成了日常里最精细也最容不得出错的事。可孟女士能做的实在有限。她在石家庄工作,一年回邯郸老家不过五六次,最短的一次停留不到24小时。每次回去,她都要争分夺秒给父母补足药品和生活用品。以前父母还能自己开车买药,可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渐渐力不从心,只能依赖她。即便父亲会主动说“药快吃完了”,她只需远程联系药店送药,可工作一忙,还是可能忘记。在高龄空巢老人群体里,孟爸爸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身体机能退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愈发常见,长期服药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但很多老人对药品管理缺乏重视,不看生产日期,家里堆着未分类甚至过期的药,有人甚至嫌麻烦擅自停药,这些做法,都在悄悄放大健康风险。这份担忧,直到平安居家养老服务的介入,才慢慢有所缓解。7×24小时在线医生管家,成了孟爸爸的家庭医生,不仅能随时视频问诊,还会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定制健康方案,就连吃药、买药这样的小事,也有专人提醒。现在通过医生管家,线上就能初步判断病情。该挂什么科、做什么检查、可能是什么问题、流程怎么走……检查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确认线上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整个流程,精简了许多。平安智能管家用药提醒。(资料图)孟爸爸佩戴的健康监测手表,更成了健康“预警器”。有一次他在院子里打扫,心率突然升高,医生管家第一时间接到预警,马上联系他确认情况。得知只是暂时劳累,医生管家仍细心叮嘱:“后续如果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随时通过智能音箱线上联系我。”用药的后顾之忧也一并得到解决,“你吃的什么药快没了,管家会提醒你”。接到提醒后,只要联系医生管家就能在线开药,药品还能直接送货上门,再也不用等孟女士抽空采购。3
空巢,但不空心
除了安全隐患和慢病困扰,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也同样值得关注。离开工作岗位、子女也各自成家,一部分老人依然活跃,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把晚年过得有滋有味。易奶奶退休后成了小区活动群的群主,每周雷打不动地组织群友乘坐轻轨进行一日郊游,而且厨艺了得,经常做好烧白、糯米丸子、酥肉、香肠腊肉、牛肉辣酱等美食,分给子女解馋。但一部分老人深居简出,慢慢退出社交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生活单调,缺少日常聊天与陪伴,孤独成为常态。孟爸爸退休后不爱出门社交,整天待在家里,妻子出门打麻将时,他就一个人在电脑上玩斗地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从孤独走向社会联系——迈向更健康的社会》显示,1990年至2022年间,全球高达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处于孤立状态。《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更指出,我国26.4%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其中6.2%为中重度。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身体状态,研究显示,孤独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疾病又进一步限制他们的活动,减少社交机会,进一步加深孤独,形成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老年人需要被理解、被看见,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尝试通过智能设备与服务,为空巢老人搭建一座陪伴的桥梁。孟爸爸正在和平安智能音箱对话。(资料图)智能音箱里有丰富的兴趣资源,老人可以听新闻、上直播课,跟着网课学太极,也能看视频、追剧、听相声,让原本单调的日常被这些内容填满,生活慢慢有了节奏。孟爸爸的变化就很明显。他被拉进一个由生活管家管理的群组,群里会定期发健康知识、饮食建议,还会组织打卡活动。孟爸爸特别积极,经常参与群里的知识竞答,拿到名次后还会特意跟女儿分享。音箱每天定时播新闻,正好贴合他关注时事的习惯,让他觉得自己没和外界脱节。这种有陪伴的生活,让他每天都有目标、有内容,不再只靠“斗地主”打发时间,通过规律地打卡和学习,让独处变得充实又有意义。对于那些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情感需求更为强烈。“他们联系管家,一聊可能就是一两个小时都不够说。”一位平安管家透露,有些老人单次通话时长可达十几分钟至两小时,内容涵盖生活琐事、家庭关系,甚至是刷短视频时遇到的趣事。这份陪伴不只是聊天解闷,也在更实际的层面解决老人的需求。有的老人不会用手机、平板,管家可以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如果想找上门按摩、保洁,或是找钟点工做饭等服务,管家也能帮忙安排。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恰恰帮老人解决了因为子女远在外地帮不上,又不好意思麻烦邻居亲友的难题。如何让漫长的晚年生活过得安心、有尊严?这不只是每个家庭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将科技与专业服务嵌入居家场景,为空巢老人构建一个响应迅速、支撑有力的服务网络,勾勒出一幅“居有所安、病有所医、心有所依”的养老新图景。养老不只是家事,更是国事,今天我们为父母养老所经历的一切,很可能就会落到明天的我们自己身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长的寿命,更是更好的生活。解决好今天老人的问题,也是在为明天的我们寻找答案。(感谢田佳苗管家、杨乐天医生为本文提供的信息与帮助。)参考资料1.央视网《国家卫健委: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 约90%老年人居家养老》2.央视网《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3.大象新闻《浙江一82岁独居老人关火时遭遇闪爆,所幸无人受伤》4.观察者网《民政部: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过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超70%》5.海报新闻《中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近6成 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4.7万》6.南方周末《扮演临时儿女,“白社会”保镖为老人撑腰》7.南方周末《显著增加慢性病风险的隐秘“杀手”,竟是晚年孤独》8.章文倩.高龄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59.杨鑫怡,李新瑜,朱礼华,等.老年人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5(专题)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