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最新研究为拿破仑1812年征俄战争中军队覆灭的原因提供了新视角。此前普遍认为斑疹伤寒是主因,但通过分析维尔纽斯万人坑中13名士兵遗骸的牙齿DNA,研究人员并未发现斑疹伤寒病原体,反而找到了肠道沙门氏菌(副伤寒病原体)和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病原体)的痕迹。这一发现可能颠覆历史学家多年的认知,新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对高度降解的古DNA进行分析成为可能,从而揭示了此前未知的传染病在拿破仑军队溃败中的作用。
🔬 **病因新论:**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拿破仑1812年征俄战争中军队的惨败,可能并非如历史普遍认为的那样主要由斑疹伤寒引起,而是副伤寒和回归热这两种传染病更有可能是导致军队覆灭的直接原因。这一发现基于对13名拿破仑士兵遗骸牙齿DNA的深入分析。
🧬 **技术突破与证据缺失:**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测序技术,成功从高度降解的古DNA中分离出细菌病原体片段。然而,此前作为斑疹伤寒传播媒介的体虱和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DNA的证据,在本研究的新样本中未能被检测到,这与斑疹伤寒的传统推测相悖。
🔍 **新病原体识别:** 研究在士兵遗骸中检测到了肠道沙门氏菌的DNA痕迹,该细菌是引起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同时,也发现了伯氏疏螺旋体,这种细菌通过体虱传播,是引发回归热的病因。这些发现为副伤寒和回归热在拿破仑军队溃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 **历史认知修正:** 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期刊上,其提出的新病因解释,有望修正历史学家对拿破仑大军覆灭原因长达数年的争论,为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更精准的科学视角。
快科技10月2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1812年拿破仑征俄战争时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可能并非由于饥寒交迫和常见的斑疹伤寒,而很可能是副伤寒和回归热这两种传染病所致。
1812年夏,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率5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帝国,然而在当年12月时,该军队仅余零星残部。
多年来,历史学家对拿破仑大军溃败的原因一直争论不休。
据当时军医与军官的记述,均指向斑疹伤寒,而这种传染病在当时的军队中颇为常见。
此前,历史学家在拿破仑士兵遗骸中发现的体虱(斑疹伤寒主要传播媒介)以及检测到的普氏立克次体(引发斑疹伤寒的病原菌)DNA,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测。拿破仑军队撤退时曾途经现在的立陶宛维尔纽斯。
为探明真相,研究人员从维尔纽斯一个万人坑中13名士兵的牙齿中提取了DNA,专门分离并识别了来自细菌性病原体的DNA片段。
然而,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斑疹伤寒病原体,而是发现了肠道沙门氏菌(一种引起副伤寒的细菌)和通过体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一种引起回归热的细菌)的痕迹,这说明拿破仑大军可能并非折戟于斑疹伤寒。
研究人员将这一新发现归因于测序技术的不同。
古DNA会高度降解成极其微小的片段,过去的检测技术难以适用,而新技术能基于这些非常短小的古DNA序列捕获更广泛的DNA来源。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