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10月27日 00:26
大学生航模比赛展现航空创新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这两天不少人都刷到这个视频:一群学生参加的飞机比赛,反复起飞、空投轰炸,换上新装备以赶紧迅速起飞下一轮,像F1似的。这个翼展3米的纯手搓飞机,在五分钟内完成了整整8次轰炸。网友们一看这还得了,这要是换成3D打印材料,整点真的弹药上去,马上就能变成能上战场的轰炸机了啊。还有不少网友都说,这难怪咱国家又是六代机又是舰载机的,原来这帮大学生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在搞飞机了。有人还把这段视频传到外网,结果有外国人回复说,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在干啥,美国大学生这波输起跑线上了。但更多人问的其实是:这啥比赛这么硬核?怎么之前没见过?玩航模的差友估计看出来了,这比赛就是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简称CUADC。面向全国大学生开放报名,像北航北理西工大这些制裁名单上的国防七子院校几乎每年都全部参加。跟这个类似的还有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这个更是重量级,面向世界高校甚至部队院校,全部都可以来参加这些比赛。说来也巧,哥们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正好也搞过这个比赛,这次正好跟大家唠唠这比赛具体怎么个事。如果你只看视频,估计顶多就觉得这就是一群大学生在遥控个大号玩具。然而实际上,这俩比赛,尤其是CADC,可是跟美国的SAE、欧洲的ACC并称世界三大顶级飞行器设计赛。而他们的比赛项目,光听名儿就挺硬核,开头那个是'对地侦察与打击'、还有'垂直起降载载运'、'航天火箭发射回收'……每一个都直接对标着现实里的军用或前沿技术,所以网友的猜想还真没错,这些技术还真就可以上战场的。不过要参加这种比赛,那也不是一般水友可以玩的,你得是个全栈的航空工程师。什么意思呢,拿哥们当年参赛的经验来说,要造这么一个能比赛的飞机,过程其实跟真实的飞行器设计没啥大区别。从最开始的气动布局、结构设计、飞控算法,到中期的材料选择、机体制作、电路焊接,再到最后的飞行调试、任务规划、现场操控,所有活儿,都得你们团队自己干。也就是说,你不仅要懂空气动力学,还要懂材料力学、自动化控制,甚至是图像识别,不然比赛任务就没法做。具体来讲,首先从一开始你就得选设计方案,是用常规布局,还是整个飞翼玩玩?翼型是用升力大的克拉克Y,还是速度快的NACA?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你飞机最终的性能。然后还要搞电脑仿真,用软件把设计的飞机模型扔进去,跑流体力学仿真,看看气动效率怎么样;再跑结构力学仿真,看看哪块骨架最容易断。等到仿真过关了,才轮到动手。别以为都是3D打印,很多时候,靠的就是一双手,飞机骨架都是要把碳纤维杆和轻木,一点点切割打磨,粘接出来的。从画图到上天,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知识、手艺和耐心的三重考验。这里面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比拼,也是对一支团队的考验,比的就是哪个学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们更有潜力。也正是因为这种从零到一的全流程创造,才让CADC和CUADC的赛场,变得极具想象力。除了国防七子,赛场上还有清华、国防科大这些顶级学府,还有桂林航空、南昌航空、沈阳航空这些航空特色院校,每年上千号人,带着他们千奇百怪的作品来打擂台。我说白了比航展都好看。浙江大学的3D打印联结翼布局运输机,来源:航模情报局有多少常规布局飞机,旁边就停着多少科幻感十足的飞翼;有人为了升力,丧心病狂地搞出了三排机翼的'怪物';甚至还有人,复刻了达芬奇手稿里的扑翼机,像鸟一样扇着翅膀起飞。整个赛场,就像一百年前飞机刚发明时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充满了各种眼花缭乱、天马行空的尝试。每一个奇特的造型背后,都是一帮年轻人对航空最纯粹的热爱和探索。同济大学的双翼鸭式布局运输机,来源:航模情报局那看到这你可能要问了,所以这帮大学生搞这些,图个啥?不就是个比赛嘛,能保研还是能加分咋的?其实吧,这比赛的真正价值,根本不在那个奖杯上。虽然这比赛看着炫酷,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只是航模爱好者小圈子里的'内部狂欢'。然而这两年,随着大家对咱们国家航空事业越来越关注,又是六代机又是舰载机的,CADC和CUADC也开始慢慢'破圈',这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没有像RM机甲大师赛那样,有大疆在背后运营,有演唱会级别的场馆和直播。CADC和CUADC的现场,更像是一场纯粹、原始的技术交流会。但它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纯粹。这些学生们纯粹的热爱,给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带来了最优秀、最硬核的后备人才。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咱们的C919大飞机,事业部主任李青,就是从小玩航模一路成长起来的。他的职业轨迹,完美诠释了这项赛事与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之间的无缝衔接。往老一辈说,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顾诵芬、朱宝鎏这些泰斗级专家,当年都是上海交大航模队的骨干。可以说,从我们国家航空事业起步那天起,航模这个火种就没断过,一直在为国家的蓝天事业输送最顶尖的大脑。到了现在,这些航模比赛,更是成了中国航空航天的人才流水线。这帮在比赛里卷生卷死的学生,毕业后超过60%的人,直接进入了航空航天院所、科技大厂和军工单位。你获奖了,去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这些单位校招,基本就是绿色通道。有个哥们,大二拿了个CADC省级奖,暑假就直接进了航天一院实习。神舟八号的轨道规划、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算法……背后都有从这些比赛里走出来的牛人。要这么来说,你说这帮学生现在是在玩也对,说他们是在为了未来,真刀真枪地演练,也没毛病。今天在赛场上模拟空投的炸弹,明天可能就会去设计真的导弹;今天在熬夜调试的飞控,明天可能就会用在真的无人机上。所以现在当我们回头,再看看那个让网友们惊叹的'轰炸'视频时,兄弟们估计就能品出来新的味道了。说白了,大家看到的其实不只是学生们手搓的飞机,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为什么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能一路狂飙的密码:它背后是无数个像这样的实验室和赛场上,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不眠的夜晚、烧糊的电调、炸碎的机翼中保持着热爱,和永不言弃的热血。他们放飞的是航模,但承载的,却是整个国家关于蓝天的梦想。

🚀 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CUADC)和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的顶级飞行器设计赛事,与美国的SAE、欧洲的ACC并称世界三大顶级赛事。这些比赛的项目直接对标现实中的军用或前沿技术,如对地侦察与打击、垂直起降载运、航天火箭发射回收等,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 参加这些比赛需要全栈的航空工程师能力,从气动布局、结构设计、飞控算法到材料选择、机体制作、电路焊接,再到飞行调试、任务规划、现场操控,所有环节都需要团队自主完成。这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航空航天工程师的摇篮。

🔧 比赛中的飞机设计充满想象力,从常规布局到飞翼,从三排机翼的'怪物'到达芬奇式扑翼机,展现了学生们对航空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这些比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对创造力的激发,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 这些比赛的价值在于培养纯粹的技术热爱和后备人才。许多获奖者毕业后直接进入航空航天院所、科技大厂和军工单位,如C919大飞机事业部主任李青就是从小玩航模成长起来的。这些赛事是中国航空航天人才流水线的重要环节,为国家蓝天事业贡献力量。

🚀 这些比赛不仅是学生们的竞技场,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在实验室和赛场上,一代代年轻人在不眠的夜晚、烧糊的电调、炸碎的机翼中保持着热爱和热血,他们的努力和梦想推动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

这两天估计不少人都刷到这个视频:

一群学生参加的飞机比赛,反复起飞、空投轰炸,换上新装备以赶紧迅速起飞下一轮,像F1似的。

而这个翼展3米的纯手搓飞机,在五分钟内完成了整整8次轰炸。。。

网友们一看这还得了,这要是换成3D打印材料,整点真的弹药上去,马上就能变成能上战场的轰炸机了啊。

还有不少网友都说,这难怪咱国家又是六代机又是舰载机的,原来这帮大学生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在搞飞机了。

有人还把这段视频传到外网,结果有外国人回复说,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在干啥,美国大学生这波输起跑线上了。

但更多人问的其实是:这啥比赛这么硬核?怎么之前没见过?

玩航模的差友估计看出来了,这比赛就是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简称CUADC。面向全国大学生开放报名,像北航北理西工大这些制裁名单上的国防七子院校几乎每年都全部参加。

跟这个类似的还有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这个更是重量级,面向世界高校甚至部队院校,全部都可以来参加这些比赛。

说来也巧,哥们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正好也搞过这个比赛,这次正好跟大家唠唠这比赛具体怎么个事。

如果你只看视频,估计顶多就觉得这就是一群大学生在遥控个大号玩具。


图源:北京理工大学

然而实际上,这俩比赛,尤其是CADC,可是跟美国的SAE、欧洲的ACC并称世界三大顶级飞行器设计赛。。。

而他们的比赛项目,光听这名儿就挺硬核,开头那个是“对地侦察与打击”、还有“垂直起降载运”、“航天火箭发射回收”……每一个都直接对标着现实里的军用或前沿技术,所以网友的猜想还真没错,这些技术还真就可以上战场的。

不过要参加这种比赛,那也不是一般水友可以玩的,你得是个全栈的航空工程师。

什么意思呢,拿哥们当年参赛的经验来说,要造这么一个能比赛的飞机,过程其实跟真实的飞行器设计没啥大区别。

从最开始的气动布局、结构设计、飞控算法,到中期的材料选择、机体制作、电路焊接,再到最后的飞行调试、任务规划、现场操控,所有活儿,都得你们团队自己干。

也就是说,你不仅要懂空气动力学,还要懂材料力学、自动化控制,甚至是图像识别,不然比赛任务就没法做。

具体来讲,首先从一开始你就得选设计方案,是用常规布局,还是整个飞翼玩玩?翼型是用升力大的克拉克Y,还是速度快的NACA?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你飞机最终的性能。

然后还要搞电脑仿真,用软件把设计的飞机模型扔进去,跑流体力学仿真,看看气动效率怎么样;再跑结构力学仿真,看看哪块骨架最容易断。

等到仿真过关了,才轮到动手。别以为都是3D打印,很多时候,靠的就是一双手,飞机骨架都是要把碳纤维杆和轻木,一点点切割打磨,粘接出来的。

从画图到上天,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知识、手艺和耐心的三重考验。这里面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比拼,也是对一支团队的考验,比的就是哪个学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们更有潜力。

也正是因为这种从零到一的全流程创造,才让CADC和CUADC的赛场,变得极具想象力。

除了国防七子,赛场上还有清华、国防科大这些顶级学府,还有桂林航空、南昌航空、沈阳航空这些航空特色院校,每年上千号人,带着他们千奇百怪的作品来打擂台。我说白了比航展都好看。


浙江大学的3D打印联结翼布局运输机,来源:航模情报局

有多少常规布局飞机,旁边就停着多少科幻感十足的飞翼;有人为了升力,丧心病狂地搞出了三排机翼的“怪物”;甚至还有人,复刻了达芬奇手稿里的扑翼机,像鸟一样扇着翅膀起飞。

整个赛场,就像一百年前飞机刚发明时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充满了各种眼花缭乱、天马行空的尝试。每一个奇特的造型背后,都是一帮年轻人对航空最纯粹的热爱和探索。


同济大学的双翼鸭式布局运输机,来源:航模情报局

那看到这你可能要问了,所以这帮大学生搞这些,图个啥?不就是个比赛嘛,能保研还是能加分咋的?

其实吧,这比赛的真正价值,根本不在那个奖杯上。

虽然这比赛看着炫酷,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只是航模爱好者小圈子里的“内部狂欢”。然而这两年,随着大家对咱们国家航空事业越来越关注,又是六代机又是舰载机的,CADC和CUADC也开始慢慢“破圈”,这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它没有像RM机甲大师赛那样,有大疆在背后运营,有演唱会级别的场馆和直播。CADC和CUADC的现场,更像是一场纯粹、原始的技术交流会。

但它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纯粹。

这些学生们纯粹的热爱,给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带来了最优秀、最硬核的后备人才。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咱们的C919大飞机,事业部主任李青,就是从小玩航模一路成长起来的。他的职业轨迹,完美诠释了这项赛事与国家重点型号工程之间的无缝衔接。

往老一辈说,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顾诵芬、朱宝鎏这些泰斗级专家,当年都是上海交大航模队的骨干。

可以说,从我们国家航空事业起步那天起,航模这个火种就没断过,一直在为国家的蓝天事业输送最顶尖的大脑。

到了现在,这些航模比赛,更是成了中国航空航天的人才流水线。这帮在比赛里卷生卷死的学生,毕业后超过60%的人,直接进入了航空航天院所、科技大厂和军工单位。

你获奖了,去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这些单位校招,基本就是绿色通道。有个哥们,大二拿了个CADC省级奖,暑假就直接进了航天一院实习。

神舟八号的轨道规划、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算法……背后都有从这些比赛里走出来的牛人。

要这么来说,你说这帮学生现在是在玩也对,说他们是在为了未来,真刀真枪地演练,也没毛病。今天在赛场上模拟空投的炸弹,明天可能就会去设计真的导弹;今天在熬夜调试的飞控,明天可能就会用在真的无人机上。

所以现在当我们回头,再看看那个让网友们惊叹的“轰炸”视频时,兄弟们估计就能品出来新的味道了。

说白了,大家看到的其实不只是学生们手搓的飞机,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为什么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能一路狂飙的密码:

它背后是无数个像这样的实验室和赛场上,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不眠的夜晚、烧糊的电调、炸碎的机翼中保持着热爱,和永不言弃的热血。

他们放飞的是航模,但承载的,却是整个国家关于蓝天的梦想。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学生航模比赛 航空创新 中国航空航天 飞行器设计 人才培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