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第三方测评机构在多款大牌护肤品中检出被禁用20年的化学成分苏丹红,引起极大关注。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5年10月20日,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对一款肉色护肤品进行检测时,意外检出了苏丹红。苏丹红是一种具有基因毒性及潜在致癌风险的化学染色剂,早在2003年就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
进一步调查发现,其中的苏丹红疑似来源于一款红色原料。“老爸评测”将该原料单独送检,结果显示其中苏丹红Ⅳ含量超高。团队又对采用了同款原料的多种化妆品买样检测,全部检出了苏丹红Ⅳ。尽管“老爸评测”在视频中对这些化妆品的品牌进行了模糊处理,但仍有不少网友锁定了一些品牌,包括科颜氏、花西子、听研、且初等多个国内外美妆护肤品牌。
此事曝光之初,一些品牌的客服都宣称其产品通过了国家认定的权威机构检测,且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但随着事态发酵,不少品牌都下架了涉事商品。
已在监管机构备案,通过国家认定的权威机构检测的化妆品中,为何会出现违禁成分?根据上述检测过程,“老爸评测”推测,大多品牌可能是被原料商欺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号称是纯植物色素,但实际违法添加了苏丹红的原料。但是作为知名品牌,难道不对原料进行检测吗?国家认定的权威检测机构为何也没有检出这些违禁成分呢?这或许是因为,苏丹红并非国家规定的化妆品常规检测项目,我国化妆品注册备案检测仅包含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项微生物检测和砷、铅、汞、镉4项重金属检测,并不会检测是否含有苏丹红。只要这9项检测合格,就可以进行化妆品备案。如果不是这次“老爸评测”意外地在一款护肤品中检出苏丹红,也不会想到对多款化妆品进行苏丹红检测。那还会有多少消费者会受苏丹红之害呢?
目前,“老爸评测”已经将掌握的情况向负责化妆品监管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了,相关品牌也下架了含有同款原料的化妆品。但是,一些化妆品中是否还有其他禁用成分呢?谁来守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化妆品安全监督管理,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法定职责。然而,市场是相当庞大的,监管部门本身的力量有限,恐怕难以发现所有违法行为。指望监管部门全天候巨细靡遗地预先防范、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的商品,这是在现实中难以做到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人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有监管者被被监管者俘获的可能出现。
这时候,社会力量的监督就尤为重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这个条款的立法精神正是考虑到市场变化万端,需要消费者与社会大众自发进行维权,自发进行社会监督,才能倒逼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商品合法合规,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3年,云南芒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曾邀请网红到本地市场体验购物,当场还真就发现了缺斤少两的问题,网友纷纷为局长的“亲民作风”点赞。这名受邀的网红长期以来致力于揭露市场上的缺斤少两问题,此次与便装的市监局长一出门就遇见类似问题,可见日常的监管工作很难不留死角地发现问题,同时也显示了一个道理:监管部门应当欢迎民间力量进行社会监督,弥补日常监管执法的不足。
当然,也有“过度维权”“恶意投诉”“造假维权”“构陷式维权”,乃至“以维权之名行敲诈之实”甚至“黑公关”等现象,但不能因此对“民间打假”“职业打假”一概否定。法律鼓励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打假就是这样的社会监督,那么,只要是正当的打假,“职业”又何妨呢?
对商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不能完全依赖官方监管部门。这次在化妆品中检出苏丹红的“老爸评测”,就是一家民间的第三方评测机构。这种民间的商品评测机构,也是“职业”的,它们在市场中提供商品测评服务、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力量。
当然,事件的最终调查结论还是要由有权的监管部门来作出。此次事件中,涉事化妆品中的违禁成分来自哪里,是化妆品厂家有意添加,还是无意被原料商欺骗,各方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都需要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商品的召回,对消费者的赔偿,也需要根据监管部门的认定来进行。此后,监管部门也应该修改化妆品备案认定的检验规则,纳入更多检验项目,确保化妆品中不含有禁用成分,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守夜人”的角色,订立更细致的规则,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归属,鼓励消费者勇于维权。而在面对类似争议事件时不偏不倚、秉公处理,严格依据现行法律法规,不冤枉好人也不宽纵坏人,重要的是让社会监管力量动起来,打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