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加 18小时前
决策卡:提升决策质量的思维工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介绍了“决策卡”这一思维工具,旨在帮助人们提升决策质量,避免遗漏关键环节,对抗直觉冲动,并留下决策日志。文章指出,决策卡如同飞行员的检查清单,能在压力和习惯下确保关键步骤不被忽略。其核心思想包括:通过清单确保关键环节的完整性、放慢思考以对抗直觉冲动、以及记录决策过程。文章详细列出了决策卡包含的要素,如背景信息、问题/目标定义、方案枚举、方案评估、风险分析(包括Pre-mortem)和预案。其中,问题/目标定义、方案枚举以及风险分析被强调为尤为重要的环节,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建议,如在问题定义阶段深入挖掘,在方案枚举阶段拓宽思路,以及在风险分析阶段运用事前验尸等方法。作者计划在后续实践中尝试使用决策卡。

📋 **决策卡作为思维清单,确保关键环节不遗漏**:借鉴飞行员起飞前的检查清单,决策卡的核心作用在于为复杂的决策过程提供结构化的指引,确保在压力或习惯性思维下,重要的环节不会被忽略。这有助于系统性地覆盖决策所需的各个方面,提升决策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放慢思考,对抗直觉冲动,提升决策理性**:决策卡鼓励在做出判断前放慢思考过程,对抗即时产生的直觉或冲动。通过结构化的步骤,如详细的问题定义、多方案的枚举与评估,可以促使思考者进行更深入、更理性的分析,减少因情绪或经验偏差导致的不当决策。

📝 **记录决策过程,留下决策日志**:决策卡强调留下决策日志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决策过程的记录,也为未来的复盘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记录背景、目标、方案、评估和风险分析等信息,可以清晰地追踪决策的来龙去脉,便于事后分析其有效性,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深入定义问题与目标,是决策的基石**:文章特别强调了“问题/目标定义”环节的重要性。只有清晰准确地界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成的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转化为用户或商业价值,才能确保后续的决策方向正确。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共识是避免决策偏离航向的关键。

💡 **方案枚举与评估,拓宽选择并规避局限**:决策卡鼓励集思广益,至少枚举三个以上可行的方案,并进行严谨的评估。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更多潜在的解决方案,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通过加权评分模型等方法进行客观评估,可以更有效地筛选出最优方案,并为后续的调整留有空间。

🛡️ **风险分析与预案,为决策保驾护航**:通过Pre-mortem(事前验尸)等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能够从不同视角识别潜在的失败原因,提前规避风险。同时,制定包含触发器、计划和责任人的预案,能够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利情况,能够迅速启动B计划,有效应对挑战,保障决策的顺利实施。

原创 鲁加 2025-10-24 08:53 新加坡

思想是:有清单确保关键环节不被遗漏、放慢思考对抗直觉冲动、留下决策日志

我没用过决策卡,此前做判断,经常是找人请教 + 自己琢磨,做个 SWOT 表格,盯着表格看半天一天——好像也就差不多把直觉 + 理性 + 外部视角都覆盖了。
在 ppchen 组织的共读里,好几位朋友都表示:他们的工作实践中,决策卡有很大帮助。
我当时记下了关键词。早上在咖啡厅闲坐整理笔记看到了,做些学习记录。
想象飞行员在起飞前必须逐项核对的检查清单——飞行员当然知道怎么开飞机,但清单能确保他们在压力下、在习惯中,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关键步骤。决策卡,就是我们大脑的飞行前检查清单。
决策卡并不是由某一个学者或机构发明的,也没有标准的实践,有些相关的思想来源比如《清单革命》、《思考,快与慢》、《决断》等,总体看来,思想是:有清单确保关键环节不被遗漏、放慢思考对抗直觉冲动、留下决策日志。
我列了我学习整理的决策卡


- 背景:上下文、环境、必要的知识
- 问题/目标定义:我要做的决策是什么?问题的真正核心是什么?直接/间接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推导到用户/商业/团队价值?是不是真问题(还是个人好恶)?/问题不解决对用户/商业/团队价值的伤害如何?
- 方案枚举:集思广益 + 他山之石,至少三个方案
- 方案评估:考虑加权评分模型(列标准、分配权重、确定评分标准、打分计算)——ICE 就是一种加权评分方法
- 风险分析:Pre-mortem(想象 6 个月后彻底失败了,请大家列出失败的原因)、SWOT 分析
- 预案:Trigge + Plan + Owner
补几句话:
- 问题/目标定义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对问题的理解完全不一致,很多时候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是管理者,可以挑一个现在正在执行的问题问问同事们:这个问题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 方案枚举:就拿产品方案来说,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拿了下意识里的方案出来,其实,一定有更多方案,甚至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方案。重要的、复杂的决策更是如此。多一些方案,就不会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我没得选、只能在差和更差里选的境地。
- 方案评估可以严厉一些——就像砍需求一样。以及很可能优选方案也是有调整空间的。
- 风险分析里 Pre-mortem 被称为事前验尸,相当于从不同视角覆盖风险,重大问题还是建议做。
- 预案要有触发器,要监控这个触发器——比如是个数字指标,要有 Owner 盯着,一旦触发就得带着 Plan B 来救场。
我后续可以试试。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决策卡 决策 思维工具 思考 理性 清单 Decision Cards Decision Making Thinking Tools Rationality Checklist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