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新形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文章指出,智能体能够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通过任务分解、记忆沉淀、工具调用和多智能体协作,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执行”的转变,并深刻变革组织形态,将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企业进化为“超级组织”。同时,文章强调了智能体带来的安全风险,呼吁坚持“安全先行”原则,通过“以模制模”和构建“安全智能体”来应对挑战,确保智能体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发展,最终成为驱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智慧引擎”。
💡 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新形态,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桥梁,能显著重塑生产力。文章指出,在模型训练进入应用落地阶段,智能体通过具备任务分解、记忆积累、工具调用和多智能体协作等能力,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执行”的质变,能够像“数字员工”一样完成复杂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 智能体驱动组织形态变革,催生“超级员工”与“超级组织”。文章阐述,智能体从“辅助工具”演变为“数字员工”,承担重复性工作,使人类员工得以从执行者转变为规划者、管理者,成为“超级员工”。企业层面,人机协同将实现高效、敏捷的“超级组织”,这是对生产力结构的重构,契合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
🛡️ 智能体发展必须坚持“安全先行”,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风险。文章强调,智能体深度接入企业核心系统,一旦被攻击,可能引发系统性安全危机。黑客可利用智能体自动化攻击,加剧攻防不对称性。因此,需通过“以模制模”解决大模型安全问题,并构建“安全智能体”实现安全能力的规模化复制,以应对“机器对机器”的对抗新局面,确保智能体健康发展。
🌐 统筹推进智能体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安全治理,是打通科技创新至产业变革“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文章总结,智能体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支点。唯有坚持“科技向善、安全先行”,才能确保人工智能不仅跑得快,更能行得稳、走得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智能、高效、可信的数字未来。
周鸿祎 2025-10-24 18:30 北京

以智能体重塑生产力 以安全底座护航创新
以智能体重塑生产力 以安全底座护航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 周鸿祎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会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为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十五五”时期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一名扎根科技与安全领域的民营企业家,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应用落地”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态,正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桥梁”,其广泛应用将深刻重塑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安全格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让技术真正“用起来”、让成果真正“落下去”。过去几年,大模型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大脑”的潜力,但仅有“大脑”还不够,产业需要的是能“动手”的“员工”。这正是智能体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技术演进的产物,更是打通科技与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
当前,大模型推理能力显著提升、模型开源免费、推理算力成本持续下降,三大条件叠加,推动人工智能从“上半场”的模型训练,全面进入“下半场”的应用落地。而应用落地的核心正是智能体。如果说大模型是“大脑”,那么智能体就相当于给大模型装上了“手和脚”。与传统大模型相比,智能体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执行”的质变,具备四大核心能力:一是任务分解与自主规划。智能体不再等待用户一步步指令,而是能主动拆解目标,制定执行路径,像人类员工一样“想办法完成任务”。
二是记忆与知识沉淀。通过接入企业知识库与上下文工程,智能体能记住历史对话、任务进度,持续积累经验,实现“越用越聪明”。
三是工具调用。通过接入专业工具(如合同审核、代码生成、数据分析等),智能体可完成大模型无法独立完成的专业工作,真正嵌入业务流程。
四是多智能体协作。多个智能体可像人类团队一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复杂项目,极大提升组织效率。
智能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推动组织形态的变革。相对于“软件”,智能体更像“人类”。智能体进入业务流程,从“辅助工具”进化为“数字员工”,逐步承担重复性、规则性工作。未来,每位员工都可能成为“智能体指挥官”,管理数十甚至上百个不眠不休的“数字员工”。当个体能力被智能体放大,人类将从执行者转变为规划者、监督者、决策者与管理者,成为“超级员工”;当整个企业实现人机协同,组织将进化为高效、敏捷的“超级组织”。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生产力结构的重构,完全契合全会关于“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
在拥抱人工智能,特别是智能体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越强大,其伴生的安全风险也越严峻。智能体作为能理解目标、自主规划、调用工具、协同执行的“数字员工”,深度接入企业核心系统,处理敏感数据,执行关键业务流程。一旦被攻击者利用或滥用,其后果不再是单点故障,而可能引发系统性、自动化、大规模的安全危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智能体正在颠覆传统的网络攻防格局。过去,高水平的黑客“一将难求”,攻击行为高度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如今,黑客可以将多年积累的攻击手法、渗透经验、漏洞利用技巧等,全部训练进大模型,打造出“黑客智能体”,可以自动完成一系列攻击任务。而且黑客智能体易于批量复制,只要有算力,便可以复制成千上万个。一个人类黑客可以管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黑客智能体,成为超级黑客,将“人和人”的对抗变成“人和机器”的对抗,进一步加剧网络攻防的不对称性。
因此,发展智能体,必须坚持“安全先行”原则。一方面,应通过“以模制模”的手段,解决大模型的系统安全、内容安全问题,缓解“幻觉”问题,以及防止智能体失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安全智能体”,复刻顶尖安全专家的分析逻辑、响应策略和处置经验,实现安全能力的规模化复制与持续在线。企业只要有算力,就可以部署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安全智能体,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永不疲倦的“虚拟安全专家团队”。这不仅能有效弥补当前网络安全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更能给安全响应速度带来飞跃。
更重要的是,只有安全智能体才能适应未来“机器对机器、模型对模型”的对抗新局面。它能够实时监测智能体的行为模式,实现告警研判、事件分析、威胁溯源等,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安全能力上“质”的突破,从而确保智能体在安全、向善、可信、可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智慧引擎”。人工智能的下半场已经开启,智能体正加速走向产业现实。它既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者,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支点,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们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超级员工”与“超级组织”带来的效率革命,更要以底线思维筑牢智能化时代的安全防线。唯有坚持“科技向善、安全先行”,统筹推进智能体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安全治理,才能真正打通科技创新通往产业变革的“最后一公里”,让人工智能不仅跑得快,更能行得稳、走得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智能、高效、可信的数字未来。
本文首发自新安全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