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原告在小区物业案件中,因对一审、二审判决结果存疑,尝试自行运用法律知识应对,却遭遇连败。在二审判决后,原告多次通过判后答疑申请、信访、拨打热线等方式寻求解释,但未获回应。最终,在通过向法院监督室举报并最终联系到法官后,原告得以与法官进行“判后答疑”。然而,答疑过程迅速演变为法官的情绪爆发,指责原告的投诉行为,并召唤法警。随后,在督察室,法官当众飙脏话,最终在副书记介入下被要求冷静处理。事件揭示了部分基层法院法官在面对质疑时的不当反应。
⚖️ 案件背景与原告尝试:原告在自有案件中,因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存疑,尝试运用自身法律知识进行诉讼,但在一审和二审中均告败诉,显示出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与专业性的重要。
🔍 多渠道寻求答疑受阻:在判决生效后,原告为弄清法官采信证据的考量,通过判后答疑申请、中院信访、拨打12368及12338热线等多种途径寻求解释,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反映出司法公开和沟通机制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 答疑演变为冲突与举报:最终,在通过向法院监督室举报并引发法官主动联系后,原告前往进行“判后答疑”,但法官情绪激动,指责原告投诉,并现场召唤法警。此举进一步升级了事态,并最终在督察室副书记介入下,法官当众失态,行为不当。
🏢 基层法官行为暴露问题:该事件发生在“排名前列的大城市的中院”,法官在面对原告的质疑和投诉时,表现出情绪失控、口出脏话等行为,不仅损害了司法形象,也暴露了部分基层司法人员在职业素养和应对压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个人的一个案子,原告是小区物业
原本以为事实很清楚、就想试试我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法律知识,于是自己去开庭。
结果没想到,一审、二审都败诉了。
二审判决下来当天,就提交了 判后答疑申请,没别的意思,就想搞清楚法官在原告证据真实性都存疑的情况下、是什么心理来采用证据的。
结果法官不回应。
10 天后,中院信访,递交了书面的判后答疑申请和信访信
又过 1 周,拨打 12368 要求判后答疑
再过 1 周,再次拨打 12338 要求判后答疑
再过 1 周,再次拨打 12338 要求判后答疑、并在人民法院违纪违法举报中心网站举报
再过 20 天,再次拨打 12338 要求向法院监督室举报
然后法官回电,约了今天下午判后答疑。
于是我拿了材料就去了。见了法官,没说几句,法官就激动的开始指责我多次投诉他
我看他情绪这么激动,就坐看他发飙
然后他自己说,你既然在监察举报我渎职,那今天来了,我就带你去说说清楚,还喊来了 3-5 个法警
我寻思这好,有第三方介入,于是站起来就说:行,走
然后就到了中院督察室,一个副书记来处理
结果这个法官当这副书记的面、现场口飙脏字
副书记一看,安排人去叫了法官所属的房产庭的副庭长来,并让法官出去冷静
咳,这就是排名前列的大城市的中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