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头条 10月24日 19:01
AI时代下,养老保障体系如何与时俱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正面临老龄化加速的严峻挑战,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蔡昉在2025外滩年会上指出,现有养老讨论过多聚焦职工养老保险,忽视了占比超一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日益壮大的灵活就业群体。他强调,数字经济和AI发展催生了多元就业形态,传统养老模式已不再适用。蔡昉提出,应以居民养老保险为基础构建普惠型第一支柱,职工养老保险应坚持现收现付制,并探索“助推”而非纯粹自愿的第二、三支柱。AI带来的生产率红利,预示着下一代劳动生产率将远超抚养比增长,这为我们与下一代“签订”崭新的养老契约提供了可能。

👤 **关注全体人群的养老保障:** 蔡昉指出,当前养老保险改革讨论常忽略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及大量非正规和灵活就业人群。他强调,必须将这部分人群纳入第一支柱的考量,才能构建公平的养老保障体系,否则第二、三支柱也难以有效建立。

💡 **养老保险三支柱的层级关系:** 养老保障体系并非三足鼎立,而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没有稳固的第一支柱,第二、第三支柱将无从谈起,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完善以居民养老保险为基础的第一支柱是关键。

🚀 **AI赋能下的养老模式革新:** AI带来的颠覆性技术将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蔡昉认为,应利用AI带来的生产率红利,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并设计制度以公平分享这一红利。这意味着要与下一代“签订”一个基于未来生产率提升的崭新养老契约。

📊 **养老金改革的具体建议:** 1. 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基础,构建无条件、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2. 职工养老保险应坚持现收现付制,而非积累制,着眼于未来高生产率。3. 探索采用“助推”方式发展自愿性的养老第二、三支柱。

AI给了我们一个很可靠的预期,我们应该跟下一代“签订”一个崭新的契约。

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背景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是养老保险两个重要的参数,实际上我们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养老保障)模式,或者说做什么样的参数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问题。”在2025外滩年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谈到我国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三个新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养老金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我国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中,超过50%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关于养老保险改革或完善的相关讨论更多只聚焦在职工养老保险上,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我觉得这个不太准确,因为(这样)把很大一部分的人群排除在外了。”蔡昉说。

第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农村老年人,除此之外,很多“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人群越来越多地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如,现在私营(企业)的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以及或许在单位工作,但是不被单位作为自己员工的这部分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个比例超过了60%,这部分人超过3亿人。除此之外还有灵活就业的概念,也有2亿多人。还有所谓的新就业形态,也接近1亿人。”蔡昉举例说,这些不同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多人不在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内。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把他们纳入到第一支柱,其实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就谈不上。或者说,没有好的第一支柱,我们的养老保险就谈不上公平性。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在目前的体制下是累退性质的,是不那么公平的。”蔡昉说。

第三,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大灵活就业的倾向日益明显,就业形态越来越多元,造成了传统的养老保障扩面思路不再奏效,所以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颠覆性的,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和进一步完善也应该与时俱进。”他说。

根据上述特点,蔡昉给出了三个结论性建议:

第一,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状况应该是评价第一支柱的重要依据,撇开这部分去谈第一支柱是不完整的,且完整度低于50%。

第二,养老保险三支柱不是“三足鼎立”,也不是“并列齐驱”,应该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没有第一支柱就没有第二、第三支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

第三,人工智能应该带来革命性、颠覆性的冲击,同时也应该带来革命性的分享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会得到很大的生产率红利,但是我们必须设计好制度去分享这个(红利),而探索新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蔡昉说。

针对AI对劳动力市场及养老保险的影响,蔡昉强调:“我们的养老保险的核心是社会共济,特别是代际共济。如果设想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很多,那么我们的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就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下一代到底如何呢?AI给了我们一个很可靠的预期,因此我们应该跟下一代‘签订’一个崭新的契约。”

他提到了几组数字及趋势。首先是人口抚养比,即61岁以上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提高,到2035年之前,这一比例每年要提高4.6%。其次是赡养生产率,在劳动力人口是18~60岁的假设下,这部分人口的劳动生产率根据GDP未来潜在增长速度计算出的每年增长速度是到2035年5.6%,显著快于抚养比的增长速度。再次是AI的影响,蔡昉提到,根据部分智库预测,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长速度,且到2035年会提高10%~20%。“如果按照20%算,我们的赡养生产率每年会增长7%以上,因此生产率的提高会快于抚养比提高。”蔡昉说。

基于上述分析和展望,蔡昉对我国养老金改革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发,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最好的一个出发点是目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含有无条件的成分。”他说。

第二,职工养老保险应该坚持现收现付,放弃积累制,放弃过多的结余模式。蔡昉认为,我们未来的劳动生产率会非常高,因此要着眼于未来,并以此作为基础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

第三,自愿性的养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也许不一定非要自愿,但确实可以用一些“助推”的方式。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养老保障 AI 人口老龄化 养老金改革 蔡昉 Pension Syste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Reform Cai Fa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