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减少内耗?
其实有一个很有用的思路是,理解到内耗是决策的反面。
你要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做出决策,不管这个决策的质量如何,结果如何,不都不需要内耗了吗?哪怕是自我苛责类的内耗,本质上也是个决策问题:我到底是不是很差劲?Decide!做出你的决策,决定要采取哪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不就终结(本次)内耗了吗?
就算你选的视角是“我真的很差劲”,那你也就只能接受“现实”,不用再脑子里自我打架,反复在“我差劲”和“我还行”之间纠结了呀。你反而会因此定下心来,专注在改善和提高自己弱的点上。
那决策呢,是个技能。就像所有技能一样,决策也需要通过大量重复训练获得。这就好比,经过大量考试训练后,不管考试成绩如何,我们都多多少少获得了在考试时间内尽量填完试卷的技能。决策也一样,你做的多了,自然会获得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做出决定的技能。
决策是一项技能,内耗就是欠缺这项技能。所以反内耗就是要逼自己不断限时做出决策。每一次你做出去,不管对错,你就知道自己完成了一次训练。假设20次训练就可以养成这个技能,你最多就是失败20次。就算需要200次,你最多也就是失败200次。不要觉得这很多,内耗的人一天内就可能有几十次决策要做呢😂。
先锻炼出快速决策的技能,然后再精进决策质量。此时你多了大把决策后的结果作为复盘的数据,也多了大把“负反馈机制”(痛了,付出代价了,自然会改)的经历,大脑一定程度会自动做出调整,你的决策质量起码是比反复内耗时期好多了。
速度和质量,分开来攻克。先讲速度,再讲质量,你才有改进的反馈数据。先求质量,牺牲速度,有可能永远卡在决策不了的内耗中,竹篮打水两头空。
只要我们在速度之后,再追求质量,而不是只求速度,即使一开始的决策大多很糟糕,它慢慢就会改善。
很多人对解决内耗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就是期望用一个高质量决策的公式,结束内耗。因为不存在这种简单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决策必然是个案处理的,也必然是要自己做,自己承担后果,而不是听别人的),就一直陷在内耗中无法脱离。
要转换思路:内耗下去没有意义,先决策了再说。做出的错误决策,就是你应该付的学费,付过学费,才能学习、成长。不想付学费,却想要高质量的决策,不就是既想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结果就是你的马饿死了,你啥也得不到,白白自己痛苦。
莎士比亚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我不记得是从哪里听到的,有一句玩笑的改编:to be or not to be, decide!以前跟朋友玩闹,等朋友做决定,比如今晚看哪部电影,晚餐吃什么,我常会说这句话。这话有奇效,一般一说出口,对方就会意识到,选啥我都无所谓,快点决定就好了。
后来在做很多决策时,我脑中总会冒出这句话:to be or not to be, decide!它就像一句咒语,提醒我管它那么多,选了再说!你以为不选就不用付出代价了吗!时间就是最贵的代价!
大家试试,内耗的时候,就对自己说:to be or not to be, decide!不管三七二十一,瞎选了再说。往往在这种“你快点!再不决定别吃了”的压力下,你做出的选择,就是你内心真正想要/认同的哪个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