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6:15
上海最后的传呼电话亭与坚守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上海老城区的福州路上,藏着这座城市最后的公用传呼电话亭,由79岁的沈玉琇阿姨坚守了28年。她的工作日从清晨开始,细致地布置电话亭,迎接形形色色的访客——有手机没电的、好奇的年轻人、老街坊,以及少数仍依赖此电话联络的人。尽管生意寥寥,她仍一丝不苟地维护着三台橙色的传呼电话,收费标准28年未变。沈阿姨以“上只角”上海人的精致与优雅,默默地在时代的变迁中,守护着这个承载了无数记忆的角落,直到日落,才带着一份平静与坚持结束一天的营生。

📞 **上海最后的公用传呼电话亭:** 位于福州路(老上海人称“四马路”)的这处电话亭,是上海现存的最后一处公用传呼电话亭,承载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它见证了通讯方式的变迁,从昔日人们重要的联络点,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活化石”。

👵 **坚守28年的传呼员沈玉琇:** 79岁的沈玉琇阿姨自1993年起便在此工作,至今已28年。她每天早起,细致地布置电话亭,即使生意不多,也一丝不苟地维护电话设备,并以“上只角”上海人的精致体面,优雅地度过每一天,是这个角落的精神象征。

📞 **多元的访客与不变的收费:** 尽管现代通讯发达,电话亭仍有其特定访客,如手机没电者、怀旧者、熟人以及无手机人群。三分钟4角钱的收费标准自1993年至今从未改变,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坚守和对过往的尊重。

💡 **时代变迁中的温情与价值:** 电话亭虽然面临淘汰,但对于少数人而言,它依然是重要的联络方式。沈阿姨的热心解答、与访客的简短交流,以及拾荒者每次来电的画面,都展现了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人与人之间微小却真挚的连接,以及传统服务在特定群体中的持续价值。

被老上海人唤作“四马路”的福州路上,存着上海最后一处公用传呼电话亭。

1993~2021,在岗28年,今天也在电话亭上班的传呼员沈玉琇,今年79岁了。

福州路电话亭的一天,现在开始了。

上海最后一间传呼电话亭

我们的跟拍是从早上开始的。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如同大多数老年人的生物钟,沈阿姨醒得早 —— 天亮了,就该去电话亭上班了。

弄堂是沈阿姨去电话亭上班的必经路,用公共水龙头盛上一瓶清水,插上橘色的百合 —— 这是今天要摆在电话边的鲜花。

09:05,今天的电话亭,开始营业了。

坐标“四马路”,时代的痕迹

电话亭所在的福州路,时常还会被老上海人唤作“四马路”,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仍存着些旧时代影子的马路之一。

毗邻人民广场的这条路,整天都几乎没有清闲时刻。熙攘运作的人流车流间隙,沈阿姨与她的电话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之一。

三分钟4角钱的“传呼电话” 

这三台橙色的设备便是“传呼电话”,在家用电话不普及的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公用电话与电话亭内的传呼员,承担了百姓生活联络员的责任。

电话机是电信公司统一提供的,收费标准:3分钟4角钱,从1993年开始就没变过;虽然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来打电话,沈阿姨每天还是会用蘸了酒精的纸巾擦好几次电话机。

营业28年,现在还会来打电话的人

1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0:45 

会来打电话的人大致分为4类:有急事手机却没电了的、路过好奇打一个电话玩玩的、沈阿姨的邻居熟人、和极少没有手机,靠这台电话联络的人。

这位穿条纹衫的便是“好奇爷爷”,他本想沿着福州路散步去外滩,见到这三台怀旧传呼电话,便试着打了个电话玩,一通电话4角钱,和沈阿姨聊天却聊了得有5块钱。

2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2:30 

这位“老克勒”叔叔是沈阿姨的熟人,说着“我来挑挑沈阿姨的生意”,一边扬手打了个电话回家:“喂!吾来门口头噶三胡啊,先伐要烧饭了”。

3号打电话人物 | 时间 19:40 

这是一位晚上来打电话的拾荒者,他没有手机,沈阿姨说:“你们倒是运气好,给你们拍到了电话亭的老客人了”。

他每隔几天、一周便要来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看到他之后,我们才真切意识到,这间电话亭对一些人而言,依然是重要的存在。

打完电话,拾荒者在纸巾中数出一些现金,沈阿姨从小红罐里摸出相应的找零给他,今天电话亭的最后一通电话就在这少见的铜板叮当中终了。

空闲时分,亭子间里的生活片段

传呼员这份工作,是沈阿姨的先生为她寻的。始于1993年,在这间一平见方的亭子间里,沈阿姨一做就是28年 —— 先生97年去世,今年79岁的她依然坐在这里,只是常会一个人恍恍看向窗外。

沈阿姨望向窗外的视角,更多是一略而过的行人、问路的游客与外卖小哥,热心肠的她总会大声、认真地回答每个人的询问。

电话亭里的陈设大多停在了上个世纪,沈阿姨摸着铁皮箱说:“则铁皮箱本来是锁电话机额,现在撒宁要偷电话机啊,都放别的东西嘞。”

来自“上只角”的沈阿姨 

沈阿姨总保持着“上只角”上海人的精致体面,梳着讲究的盘头,即将迎来耄耋之年,却依然笔直的脊背;优雅这件事,生在了她的骨子里。

喜欢听别人说她“老漂亮额呀”的沈阿姨,采访当日穿了去孙子婚礼时的套装

天黑了,沈阿姨要下班了

天色渐暗,把三台电话机收进亭子里,是沈阿姨下班前的最后一项工作。

电话机叠在铁皮箱上,收进鲜花、盖好饭盒、锁上窗户,电话站一天的营业才算是正式结束。

20:07,雨天的弄堂昏暗湿滑,沈阿姨摸出手电,打伞回家。

传呼电话亭,一天的营业结束了,明天再见。

拍摄之前,我们曾做好了素材不够的预备,但出乎意料的是,沈阿姨与电话亭的一天,精神、饱满、依然在这个时代隐隐放着光。

另,看完这篇的你,记得给外婆、奶奶打个电话吧~

上海最后一间电话亭

营业时间:不定时,最近沈阿姨出去旅游了。

友情提示:如探寻,请礼貌友好,请勿打扰沈阿姨的正常工作生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上海 传呼电话亭 沈玉琇 时代变迁 老上海 坚守 通讯历史 Shanghai Pager Booth Shen Yuxiu Changing Times Old Shanghai Persistence Communication Histo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