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7小时前
国际酒店集团密集推新品牌,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多家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市场密集推出新品牌,涵盖奢华、中高端、长住等多个细分领域。这既是对中国市场消费趋势变化的战略回应,也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增量空间和差异化突围的必然选择。新品牌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文化融合、年轻化和社交属性,并积极布局下沉市场。然而,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消费需求的迭代,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未来需在本土化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找到新的平衡点。

🌏 **多元化品牌布局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品牌呈现出“品类多元,定位精准”的特点,从奢华体验到长住需求,从文化融合到年轻潮流,全方位覆盖不同客群与场景。例如,在奢华领域,品牌融合“国际标准+中国文化”,如香格里拉的“水知心居”和美高梅的“美高梅华府”,旨在满足高净值客群对精神体验的需求。在中高端赛道,如洲际的“筑格酒店”和希尔顿的“摩庭酒店”,则更强调年轻客群的适配性、灵活性和社交属性,通过空间设计和功能优化来满足个性化偏好。同时,凯悦酒店集团与如家酒店集团合作推进的“凯悦嘉迎”品牌,则精准瞄准长住细分市场,填补了国内中高端长住酒店的供给缺口。

📉 **应对市场变化与竞争加剧的战略调整**:国际酒店集团密集推出新品牌,是基于中国消费趋势迭代加速、下沉市场崛起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主动回应。消费市场正从“物质满足”向“品质生活”转型,年轻客群成为主导,对酒店的个性化、社交化需求增强。同时,“省钱不降品位”的消费心态催生了中高端赛道卡位的需求。此外,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释放,促使国际品牌尝试“降维布局”,以“文旅资源 + 区域经济”为锚点,挖掘新的增长极。行业竞争的加剧,迫使国际集团通过新品牌来规避红海竞争,应对本土品牌的挤压,并盘活存量物业,降低扩张风险。

🚀 **本土化创新与市场适配性是未来关键**:中国酒店市场正朝着“新品牌内卷,本土品牌反击”的方向发展。未来,新品牌增速可能放缓,探索产品的本土化创新将成为主导。国际酒店集团需要继续进行本土化创新,提供符合中国文化设计、产品以及国人生活习惯的服务。同时,本土品牌在中高端和国民酒店赛道发展迅猛,对国际品牌形成强大竞争。在下沉市场布局方面,国际品牌需避免“水土不服”,平衡品牌调性与市场适配性,在保持品质的同时控制成本,避免陷入“高端不认可、中端没价格优势”的尴尬。最终,无论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核心竞争力都在于能否持续为客人提供有价值的体验。

文 | 迈点

最近,看到韩国新罗酒店集团旗下高端商务品牌“新罗舒泰”,在中国的首家门店落地盐城,预计年内开启试运营,恍然觉得今年国际酒店集团在华落地的新品牌好像真不少。有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推出的“水知心居”,美高梅国际酒店集团推出的“美高梅华府酒店”,洲际酒店集团推出的“筑格酒店”,希尔顿集团推出的“希尔顿摩庭酒店”,凯宾斯基酒店集团推出的“勃朗逸阁酒店”……这些有的是全新打造的酒店品牌,有的则是成熟品牌首次引入国内,据迈点不完全统计,一年时间里,光是有明确动作的新品牌就不下10个。

 看起来挺热闹的,但仔细琢磨就能发现,国际酒店集团这一波操作背后,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感觉是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中国酒店市场,确实没招了。

1、国际品牌密集上新,有啥亮点?

迈点发现,2025年国际酒店集团在华推出或落地的新品牌,呈现“品类多元,定位精准”的特征,从奢华体验到长住需求,从文化融合到年轻潮流,全面覆盖不同客群与场景,确实形成了对既有品牌的有效补充。

在奢华领域,品牌更注重“国际标准+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香格里拉集团推出的“Shangri-La Signatures”首店“水知心居”落子杭州,选址西湖景区核心区,联合比利时设计师 Gert Voorjans 与西班牙设计师 Lázaro Rosa-Violán,以“私人府邸”为概念,将西湖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结合,同时通过茶艺、非遗体验等活动传递在地文化。

无独有偶,美高梅国际酒店集团在亚洲首发的 “美高梅华府”,将首店放在珠海香山迎宾馆,背靠凤凰山、面朝香山湖,以“当代岭南园林府邸”为定位,内设典雅客房与别墅,搭配三家特色餐厅,打造 “文化体验 + 艺术鉴赏” 的奢华场景。

这两个品牌均跳出传统奢华酒店的“商务属性”,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满足高净值客群对 “精神体验”的需求,同时填补了“国际奢华+本土文化”的细分市场空白。

而在中高端赛道,品牌则更加强调年轻客群的适配,要更具灵活性和社交属性。洲际酒店集团时隔三年推出的“筑格酒店”,首店选址上海普陀区武宁路,以“构筑格调生活” 为理念,兼顾商务办公、亲子出行、背包客等多元需求。希尔顿在亚太区首发的“摩庭酒店”(Motto by Hilton)落地香港苏豪区,契合年轻群体“社交 + 性价比”的出行需求。这类品牌跳出中高端酒店的“标准化陷阱”,通过空间设计与功能配置的优化,精准匹配年轻客群的个性化偏好。

国际酒店集团在华的另一种创新尝试是长住赛道。前几天凯悦酒店集团和如家酒店集团刚刚官宣二次牵手,共同推进凯悦嘉迎(Hyatt Studios)品牌在华发展。此次合作直接瞄准长住细分市场,计划在未来数年内于全国范围内新开不少于50家凯悦嘉迎酒店,填补国内中高端长住酒店的供给缺口。

2、内卷加剧,国际酒店集团真没招了

说实话,国际酒店集团密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品牌,并非偶然的战略冲动,而是对中国消费趋势变化、下沉市场崛起、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主动回应。本质上是在存量市场中找增量空间,在本土品牌挤压下守住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大白话来说就是真没招了。

首先,消费趋势迭代加速,需求倒逼品牌创新。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从“物质满足”向“品质生活”的深层转型,这一变化直接冲击国际酒店集团传统的品牌逻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 5.2%,其中文体休闲、通讯信息、旅游咨询等服务类消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折射出居民消费从“住得好”向“玩得好”“体验得好”的升级。

具体到酒店消费,这种转型具象为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客群占据主导,传统商务酒店的“刻板”不再受到青睐,因此几乎所有的新品牌都在迎合这一趋势,如筑格酒店的语音控制、可升降岛台;希尔顿摩庭酒店的折叠床、双层床设计等。

二是品质消费与性价比需求并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3.5%,居民品质化需求显著提升,但“省钱不降品位” 成为新消费心态。这一矛盾催生了国际品牌想在“中高端赛道卡位”:既要保留国际品牌的品质基因,又要控制成本以贴近大众消费能力。如美高梅华府虽定位奢华,但通过 “文化体验打包”(如含非遗活动的住宿套餐),让消费者感知“价值感” 而非单纯 “高价感”,契合当下“为体验付费”的消费心理。

此外,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新趋势也在影响品牌设计,多数新品牌均配备智能化系统,部分品牌还引入绿色建材、节能设备。

 
其次,下沉市场崛起,品牌纷纷去新区域找新增长极。下沉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国际酒店集团拓展新品牌的重要动因。

有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速(2024 年上半年 5.77%)高于一、二线城市(4.75%),且杠杆率更低、消费负担更轻,为中高端酒店提供了需求基础。国际品牌开始尝试 “降维布局”,韩国新罗酒店集团旗下高端商务品牌 “新罗舒泰”中国首店选择了盐城,凯宾斯基 “勃朗逸阁”落地扬州经开区,温德姆“芮峭奢选”签约西安西咸新区等,这些布局不再局限于传统核心城市,而是以“文旅资源 + 区域经济”为锚点,挖掘下沉市场的高端消费潜力。

不过,国际品牌对下沉市场的布局仍显谨慎,多选择“文旅型三线城市”或“核心城市周边县域”,尚未深入广大乡镇市场,本质是担心下沉市场消费能力与品牌定位不匹配,且本土品牌在低线城市已形成先发优势,国际品牌需平衡 “品牌调性”与“市场适配性”。

 
最后,行业竞争加剧,寄希望于新品牌破局。全球酒店业已进入 “高饱和、强内卷” 时代,中国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迫使国际集团通过新品牌寻找差异化出路。其逻辑很简单:第一,要规避传统赛道的红海竞争。有数据显示,2019年后奢华酒店增长放缓,除上海、深圳等头部城市外,多数地区奢华酒店 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持续下滑,部分项目甚至亏损。国际品牌不得不跳出奢华赛道,向中高端、生活方式等细分领域突围。

第二,应对本土品牌的挤压。可以看到,本土中高端酒店品牌已经形成强大竞争力,华住、锦江、首旅如家在中高端酒店赛道均已有王牌品牌,国际品牌推出新品牌,既是“防御”也是“反击”——通过引入更贴近本土需求的产品,试图夺回被本土品牌抢占的客群。

第三,盘活存量物业,降低扩张风险。根据《中国存量酒店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2025-2030)》的行业数据估算,截至 2024 年,开业 5 年以上的存量酒店约占全国酒店总量的 60%,客房规模约 1057 万间。新建项目成本高、风险大,国际品牌大多采用“存量改造”的模式,比如水知心居改造自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东楼,筑格酒店翻新上海普陀区既有楼宇,珠海美高梅华府依托香山迎宾馆物业。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扩张成本,也顺应了国内 “存量物业升级” 的行业趋势,成为国际品牌在竞争中控制风险的重要策略。

3、中国酒店市场未来如何?

2025年国际酒店集团新品牌的密集入华,其实是2026年行业趋势的前奏。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明年的酒店行业大概率会进入“新品牌内卷,本土品牌反击”的阶段,国际酒店集团的日子未必能比现在好过。迈点总结有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一:新品牌增速放缓,探索产品的本土化创新或成主导。

拉长时间线来看,当下酒店市场新品牌的推出速度已经逐步放缓。据迈点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酒店市场共上新了44个新品牌,但自2022年后新品牌推出频率大幅下降,本土酒店集团更是对自有品牌矩阵做了缩减,不约而同地聚焦旗下核心品牌的本土化升级。

这或许也是国际酒店集团在华市场拓展的最终形态,即保留核心品牌,同时推动产品升级,但这也意味着国际品牌要继续进行本土化创新,拿高端酒店来说,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呼吁要享受中国式高端酒店的服务,不仅要求高端酒店有匹配中国文化的设计和产品,同时也要有符合国人生活习惯的服务,这对于国际酒店品牌而言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去做?今年11月20日—21日在杭州大会展中心开幕的2025年迈点文旅节中的第七届酒店运营创新大会上,将对中国式高端酒店进行专题探讨。

 趋势二:本土品牌加大反击力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这几年本土酒店品牌发展迅猛,尤其是在中高端赛道,有主打城市度假的花间堂、有蕴含东方写意文学的璞隐酒店、有商务度假的翘楚亚朵酒店等,而在国民酒店赛道,如家酒店、汉庭酒店、锦江之星也在持续升级,通过高性价比分流客群。加上当下消费者需求迭代速度加快,品牌敏感度直线下降,更关注酒店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国际品牌曾经的光环优势也在持续缩水,如此来看,国际酒店品牌未来在华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

趋势三,下沉市场成新增长点,城市选择更加分化。

随着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完善,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酒店需求快速释放,2026年国际集团或许将加速下沉市场布局,奢华品牌将聚焦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及文旅型二线城市,中高端品牌则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强县。

但下沉市场布局需避免“水土不服”: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有限,奢华品牌若定价过高可能面临客流不足;且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国际品牌需在保持品质的同时控制成本,避免陷入“高端不认可、中端没价格优势”的尴尬。

4、写在最后

国际酒店集团新品牌的持续推出,是行业转型期的战略选择——既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暴露了国际品牌应对行业变化的迫切性。

总体而言,国际品牌未来在华发展需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深化本土化、数字化,挖掘下沉市场与细分赛道的潜力,也要警惕风险,避免盲目扩张;既要保持国际品牌的品质优势,也要学习本土品牌的灵活与高效。而中国酒店市场的成熟,也需要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良性竞争 ——国际品牌带来全球化的运营经验与标准化体系,本土品牌推动市场化创新与本土化适配,两者相互借鉴、共同成长,才能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对于国际酒店新品牌而言,入华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市场,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倾听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中调整策略,在创新中保持初心。毕竟,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最终的竞争核心,始终是“能否为客人提供有价值的体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国际酒店 酒店品牌 中国市场 市场竞争 本土化 下沉市场 消费趋势 International Hotels Hotel Brands China Market Market Competition Localization Lower-tier Markets Consumer Trend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