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品味,加上能力、秉性和机遇,决定了一个人的风格(style),而风格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贡献。品味和风格居然与一个人在物理学里的贡献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初听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惊奇,因为物理学对自然界的研究被认为是客观的。但是自然界是有结构的,一个人对这个结构的理解,对它某些方面的偏好,以及对另些方面的冷漠,正是决定他的品味的因素。所以品味和风格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不亚于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中,也就不那么令人惊奇了。
杨振宁《六十八年心路 1945-2012》
——————
关于taste和 style的翻译,读者可参看杨振宁先生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一段话(见《科学人才的志趣和风格-在美国石溪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载《杨振宁文录》,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倪:我在想您讲的taste这个词该怎么翻译,爱好、嗜好都不一定很恰当,不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您还讲到style,是否可以这样理解:taste形成要早一些,style要更成熟些以后慢慢形成,而这里面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这问题上又不同于另外一些词,比如与常常讨论的物理上的直觉(in- tuition)也不完全一样。taste这个词恰好描绘了您刚才所讲的在科学上从一个还懂得不多到后来慢慢成熟起来的阶段上所形成的一种科学性格。
杨:不错,taste跟style是有很密切关系的。style在中国叫风格,taste我倒不知道该怎么译法,有人把它译为品味,不过我想这不见得是最正确的翻译。我同意你刚才的讲法,taste的形成比style要稍微早一点,往往在自己还没有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有taste了。比如说一个收集古画的人,他有 taste,可是他不大可能有style,假如他后来自己也画画,那么他就可以有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一个人的taste肯定要影响到他后来的风格,不过这两个是不一样的观念。--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