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圈子-读书会 8小时前
品味与风格:科学研究中的关键要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品味(taste)和风格(style)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们与个人能力、秉性和机遇共同塑造了一个科学家的贡献。文章指出,尽管物理学被认为是客观的,但自然界存在结构,个体对这些结构的理解和偏好构成了其品味,进而影响研究方向和风格。这表明品味和风格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不亚于文学、艺术和音乐。文中还引用了杨振宁先生与倪光炯教授的对话,进一步阐释了taste和style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强调taste的形成往往早于style,且两者相互影响。

🌟 品味与风格是决定科学家贡献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在一个人的创造性活动领域,品味、能力、秉性和机遇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风格,而风格最终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这强调了除了技术能力之外,内在的品味和风格同样至关重要。

🔬 科学研究中的品味与客观性并不冲突:尽管物理学等科学研究旨在探索客观的自然界,但个体对自然结构的选择性理解和偏好(即品味)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品味决定了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方向,使其在客观研究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 Taste与Style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通过杨振宁先生与倪光炯教授的对话,文章区分了taste和style。Taste通常指在接触研究领域初期就形成的科学性格和偏好,而Style则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Taste的形成早于Style,但两者紧密关联并相互影响。

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品味,加上能力、秉性和机遇,决定了一个人的风格(style),而风格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贡献。品味和风格居然与一个人在物理学里的贡献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初听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惊奇,因为物理学对自然界的研究被认为是客观的。但是自然界是有结构的,一个人对这个结构的理解,对它某些方面的偏好,以及对另些方面的冷漠,正是决定他的品味的因素。所以品味和风格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不亚于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中,也就不那么令人惊奇了。

杨振宁《六十八年心路 1945-2012》

——————
关于taste和 style的翻译,读者可参看杨振宁先生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一段话(见《科学人才的志趣和风格-在美国石溪与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的谈话》,载《杨振宁文录》,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倪:我在想您讲的taste这个词该怎么翻译,爱好、嗜好都不一定很恰当,不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您还讲到style,是否可以这样理解:taste形成要早一些,style要更成熟些以后慢慢形成,而这里面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这问题上又不同于另外一些词,比如与常常讨论的物理上的直觉(in- tuition)也不完全一样。taste这个词恰好描绘了您刚才所讲的在科学上从一个还懂得不多到后来慢慢成熟起来的阶段上所形成的一种科学性格。

杨:不错,taste跟style是有很密切关系的。style在中国叫风格,taste我倒不知道该怎么译法,有人把它译为品味,不过我想这不见得是最正确的翻译。我同意你刚才的讲法,taste的形成比style要稍微早一点,往往在自己还没有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有taste了。比如说一个收集古画的人,他有 taste,可是他不大可能有style,假如他后来自己也画画,那么他就可以有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一个人的taste肯定要影响到他后来的风格,不过这两个是不一样的观念。--译注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品味 风格 科学研究 杨振宁 Taste Style Scientific Research Yang Chen-N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