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其中,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网络安全和法治意识,规范智能终端产品入校,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入课堂。鼓励家校联合开展“息屏行动”,减少网络依赖。要求压实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行为。同时,持续净化网络环境,推广“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对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内容管理。今年4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通过三方联动降低使用门槛,家长可“一键启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可控的上网环境。多家手机厂商已在系统更新或新机中搭载该模式,应用商店也设有未成年人专区。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与规范管理**:教育部出台十条措施,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网络安全和法治意识,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同时,严格规范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明确禁止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旨在从源头上减少不当使用电子产品对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推广“息屏行动”与平台责任**:措施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息屏行动”,以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此外,要求相关部门压实网站和平台的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坚决遏制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负面信息,如“贩卖焦虑”和“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净化网络内容。
🛡️ **净化网络环境与“未成年人模式”普及**:为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教育部将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并加强对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内容的管理。今年4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通过手机系统、应用程序和分发平台联动,降低了使用门槛,家长可通过“一键启动”为孩子创建安全可控的上网环境,多家手机厂商和应用商店已积极响应并支持该模式。
快科技10月24日消息,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第四条提到,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用网习惯。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同时,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实现三方联动,大大降低模式的使用门槛。
据介绍,家长可在手机端显著位置点击图标,“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所有应用程序同步切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全可控的上网环境。
华为、OPPO和中兴在手机系统更新后提供未成年人模式,小米、荣耀和vivo在发布的新机上搭载未成年人模式,应用商店建立未成年人专区,短视频、社交、电商、教育、工具等领域重点应用程序全面升级未成年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