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顶级阅读法:症候式阅读
你有没有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明明逻辑好像说得通,但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前后好像有矛盾,或者某些地方突然就跳过去了。
又或者,你心里明明感觉隐隐不舒服,并且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其他人的时候,别人觉得你这是过度解读。
但其实,这种感觉,可能不是你的错觉。
1965年,阿尔都塞和几个学生一起出版了《读资本论》,在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症候式阅读。
症候这个词,最早来自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说,人的很多行为看起来莫名其妙,其实都是无意识在作祟。比如你梦见从高楼掉下来,你对某件事情莫名焦虑,这些都是症候。
它们指向的是你没有意识到的深层心理活动。
阿尔都塞把这套理论搬到了文本阅读上,他说,作者写东西的时候,也有无意识。
有些话他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他不想说,而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而这些沉默、这些空白、这些前后矛盾的地方,恰恰藏着最重要的信息。
为什么会有这些沉默和空白?
阿尔都塞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里,被特定的思维方式所限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读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表面上看,这是后母嫉妒公主,公主逃跑,最后被王子拯救的故事。
但症候式阅读可能会问几个问题:
魔镜到底代表谁?为什么判断女人价值的标准只有美貌?后母和白雪公主明明都是受害者,为什么要互相伤害?真正的施暴者在哪里?
白雪公主本人在整个故事里,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主动选择。
被赶出王宫,是被动的;遇到小矮人,是运气好;被毒苹果害死,是因为傻;最后复活,靠的是王子的吻。
这个角色的全部价值就是:美、顺从、等待被拯救。
文本告诉你"善良的女孩会有好下场",但没说的是:只要你够漂亮够乖,就会有人来拯救你,你不需要任何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阿尔都塞说的,每个文本背后都藏着第二篇文本。
第一篇是作者告诉你的故事,第二篇是作者不说、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意识形态结构。
症候式阅读就是要把这第二篇文本给挖出来。
马克思也一样,当他在解读亚当·斯密的时候,亚当·斯密的某些表述明显有问题。
比如亚当·斯密说,劳动的价值等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话仔细一想完全说不通,再生产的是劳动力,并不是劳动本身,劳动怎么可能再生产?
面对这种逻辑问题,传统的阅读方式被阿尔都塞命名为栅栏式阅读。
就像你拿着一把尺子去量别人写的东西,哪里符合标准,哪里不符合标准,做个记录。
症候阅读不一样,阿尔都塞说,亚当·斯密那些看起来矛盾、说不通的地方,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因为在那些地方,新的理论问题正在萌芽。
阿尔都塞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场所。
场所不是指地理位置,而是指一整套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你站在什么场所上,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亚当·斯密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场所上,只能看到劳动、价值、交换这些东西。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场所上,看到的是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剩余价值。
症候出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场所正在发生变化。
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框架装不下新的现象了,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表述、自相矛盾的论证、无法解释的空白。
这时候,一个新的场所正在呼之欲出。
但问题在于,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场所在变化。这就像你坐在匀速行驶的火车里,会觉得窗外的树在动。你的参照系已经变了,但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症候阅读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我们看到这种场所的转换。它要做的不是纠正作者的错误,而是识别出哪些地方暗示着新问题的出现,哪些空白标志着新视野的形成。
阿尔都塞认为,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罪的。
你不可能完全客观中立地去读一本书,你总会带着自己的理论预设、价值判断和思维习惯,就像经济学家读《资本论》,看到的是经济规律;历史学家读《资本论》,看到的是历史演进。
既然不可能客观,那阅读还有意义吗?
阿尔都塞回答说,关键不在于清白无辜,而在于有道理的罪过。你的阅读可以是特殊的、偏颇的,但必须是自洽的、可论证的。
你要能说清楚,你为什么这么读,你的理论前提是什么,你的逻辑链条在哪里。
这就把问题转化从我能不能读懂,变成了我怎么读才能读出价值?
每一种有道理的阅读,都是对文本的一次再生产,你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创造意义。
症候阅读本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其他阅读方式不关注的东西。
它去看那些沉默、那些空白、那些矛盾,试图在旧答案里发现新问题,在旧场所里辨认新场所。
肯定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过度解读?但关键在于,什么叫过度?
一个好的症候式阅读,一定能在文本里找到症状的痕迹,那些裂缝、沉默、回避的地方。
文本本身是不完整的,作者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缺陷,而是文本的本质特征。就像弗洛伊德说的,口误和遗忘往往比正常陈述更能揭示真相。
症候式阅读提醒的是,永远不要相信文本的第一印象,不要满足于表面的意思,要去追问那些没被说出来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密度极高的时代,各种理论、观点、话语充斥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框架去解读世界。
而症候阅读指向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别人没说什么。那些沉默、那些空白、那些矛盾,往往指向了更深层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方法依然有效。不管你是读哲学、读历史、读文学,还是读财报、读政策、读趋势,真正的理解,往往始于对沉默的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