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8:00:00
2025年10月20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包括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学)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此前,成都宣布多所学学校试点“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和“初高”六年贯通。当地教育局官网相关政策解读显示,贯通式培养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成都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相关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免中考”“缓解普职分流焦虑”,这是贯通式培养的最大看点,甚至被一些自媒体解读为“取消中考”。但显然,实施针对部分学生的贯通培养,与“取消中考”是两回事。10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就专门回应,这一改革与“试点取消中考”并无直接关联,只是针对试点学生群体、试点学校的个性化探索,远非全市范围内的取消中考制度。贯通式培养确实可以减轻参加贯通培养的这部分学生升高中的压力。但鉴于我国普通高中还实行重点高中制度、高中教育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中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取消。缓解学生的中考压力与家长的中考焦虑,要给学生提供多元选择,更要逐渐淡化重点高中制度,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地位。当前,各地的高中,通常包含省示范(重点)高中、特色高中、市(区)重点高中、一般普高、民办普高、中职等。近年来,舆论普遍关注高中普职分流问题,似乎提高普职比,甚至取消中职,学生的中考压力就减轻了(甚至有人认为取消中职,就可以取消中考了)。而其实,就算取消中职,也不可能取消中考,因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还存在比义务教育更严重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事实上,随着普职比逐渐提高(2024年全国平均普职比已经超过7∶3),大部分学生面临的中考压力,从进高中,变成了进更好的重点高中。实行贯通式培养,哪些普高参加贯通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成都参与试点的学校,属于当地的中等层次,因此,学生选择参加贯通培养实行申请制,不进行考试遴选。选择贯通培养的学生,很可能成绩处于中等偏下位置,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太会选择贯通培养,因为他们会考虑报考更好的高中。正是考虑到报考更好高中的诉求,贯通培养允许学生退出,但不允许其他学生在中途申请加入。也就是说,这给选择贯通培养的学生“保了上普高的底”,但为进更好普高的升学竞争依旧存在。就此而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的十二年一贯制,对家长的吸引力有限,很多家长不可能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就认为孩子今后只能上一般普高,多数人都希望孩子能上重点高中。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可能吸引力更强一些,那些成绩处在中等偏下层次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上不了普高,会选择贯通培养。这其实与北京之前试点的“高中登记入学”政策差不多。据报道,北京从2022年起开始在东城区和西城区部分学校试点“高中登记入学”。试点的高中,是当地的一般普高。选择登记入学的学生,是那些担心自己考不进普高、分流进中职的学生。这确实给了这部分学生多一次进普高的机会,但是,这并没有整体减轻学生的中考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当地的重点普高参加贯通培养,这样,从小学一年级起,就预订重点高中学位。如果是这样,贯通培养必然会“挤破头”,随之就必然进行遴选,这就把贯通培养异化为变相的掐尖招生以及拔苗助长。事实上,我国已有地区的重点(优质)高中实施这样的贯通培养,被质疑为是面向小学生的“超级掐尖”,加剧升学竞争,而不是相反。根据出生人口变化,我国高中阶段入学人数会在2032年前后达到峰值。在2035年后,高中阶段入学人数会大幅下降。按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2026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中考时(2035年),几乎可全部上普高,那时的普职分流焦虑将根本不存在。从2025年开始的初高中一贯制,也最多7届学生(2028-2034年)会面临普职分流问题。届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将是重点高中制度导致的高中不均衡发展,以及如何在高中阶段推进普职融合。另外,随着普职比提高,中职教育的空间严重压缩。但必须意识到,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上普高学习普高学术课程,而且,我国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远高于对学术人才的需求。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时,要推进普高与中职融合,在每所高中学校中,都开设普高与中职两类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要保障技职类课程的质量,并为选择技职类课程的学生,提供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等长学制培养。取消重点高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合,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发展,才能具备取消中考,让所有初中毕业生免试对口进入高中学校的条件。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