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猫叔的AI 2025-10-23 11:09 福建
AI来了,组织结构跟不上了

🔰 **AI颠覆传统专业分工:** 过去,组织结构基于明确的专业分工,如产品负责需求,设计负责UI,技术负责开发。A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模式,产品经理可直接生成原型图和前端代码,设计师能撰写文案和营销方案,技术人员亦能承担更多跨界任务,导致原有职责边界变得模糊。
⏱️ **流程失效与效率困境:** 传统流程旨在保证质量,但在AI能快速产出成果的背景下,显得效率低下。若绕过流程,则可能牺牲质量;若严格遵循,则会阻碍AI带来的速度优势,导致公司节奏混乱。
❓ **责任归属不明与协同障碍:** 当AI生成的产出出现问题时,难以界定责任主体,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AI时代要求从“接力赛”模式转向“橄榄球”模式,建立新的协作机制,让各部门成员对最终结果共同负责,随时介入和优化。
💡 **组织结构重塑的建议:** 文章提出,应重新定义职责边界,按“谁对什么负责”划分(如产品对用户价值负责,设计对用户体验负责,技术对系统稳定负责),而非“谁做什么”。同时,设计新的并行协作流程,并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组建跨职能小团队,以适应AI驱动的快速变化。
原创 猫叔的AI 2025-10-23 11:09 福建
AI来了,组织结构跟不上了
产品部门:负责想需求
设计部门:负责画图
技术部门:负责开发
测试部门:负责质量
运营部门:负责推广
😏这个结构的底层逻辑是:每个人只做自己专业的事,然后通过流程串起来。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在没有AI的时代:专业能力需要长时间培养,跨专业协作成本很高,流程化可以保证质量。所以公司把人按专业分成部门,用流程把部门连起来。产品提需求 → 设计出图 → 技术开发 → 测试上线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每个交付物都有明确的标准。😏这套逻辑运行了几十年,没什么大问题,直到AI出现......AI打破了什么?AI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按专业分工。一个产品经理用AI,可以直接生成原型图、前端代码、测试用例。
一个设计师用AI,可以写文案、做数据分析、生成营销方案。
一个技术用AI,可以做产品规划、设计UI、写运营文档。
😏每个人都可以跨界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问题一:职责边界模糊以前的职责划分是:"产品负责需求,设计负责UI,技术负责代码"。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所有事,职责边界彻底模糊了。产品经理用AI生成了原型图,设计师还要不要重新设计?设计师用AI写了前端代码,技术还要不要重新开发?技术用AI做了产品规划,产品经理算不算越权?没人知道。问题二:流程失效以前的流程是:产品提需求 → 评审 → 设计 → 评审 → 开发 → 测试 → 上线。现在产品用AI直接生成了可上线的原型,设计和技术都跳过了。流程还要不要走?有人说要走,"流程是为了保证质量"。有人说不走,"AI已经做完了,走流程就是浪费时间"。结果就是:有的项目走流程,有的不走,整个公司的节奏乱了。产品说:"我用AI生成的原型,AI的锅。"
设计说:"产品直接用AI生成的,我都没review过。"
技术说:"代码是AI写的,我只是改了改。"
测试说:"这个功能根本没走测试流程。"
最后没人负责。质量卡点1:用户价值验证
质量卡点2:体验验证
质量卡点3:技术验证
3建立新的协作机制从"接力赛"变成"橄榄球"。新机制:产品、设计、技术、测试同时在场,都对最终结果负责,随时可以介入、修正、优化。具体操作:每日站会review AI产出、建立共享工作台、考核结果导向。4重新配置资源从"按岗位配置"变成"按项目配置"。新逻辑:建立5个小团队,每个团队3-5人,包含产品、设计、技术,负责一个完整的用户价值。具体操作:小团队模式、动态调整、考核团队整体产出。说到底😏AI来了,不只是工具变了,组织结构也要变。旧组织结构的逻辑是:专业分工、流程串联、岗位固定。
这套逻辑在AI时代失效了。新组织结构的逻辑应该是:按"谁对什么负责"划分职责,而不是"谁做什么"
用"质量卡点"保证质量,而不是"流程串联"
按"项目"配置资源,而不是"岗位"
从跑步接力变成球赛,从专业分工变成协同作战。工具升级了,基础设施也要跟上。我是猫叔,可能、大概...有点擅长 提示词 和 AI图像、AI视频、AI剧本的创作 ?!可能最近又善长了点AI管理???所有提示词均在 知乎 和 AI替代人类 公众号发布,有限开源,禁止商用哦!!!请点赞:满足我的虚荣心分享:拯救他人于水火收藏:防止自己找不到这么好的内容关注:让你能找到我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