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萌芽到崛起,预制菜在国内的市场规模接近六千亿元,然而,直到2024年预制菜才有一个较为官方的定义。
预制菜风波中的舆情关键词,在食安领域并不陌生,多年前就有过很多讨论,比如对转基因、乳制品等话题的讨论。
预制菜是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唯一解还是最优解?争议频破圈背后,是悬而未决的定义、标准、监管。
责任编辑:黄思卓
谁也没有料到,一条不足百字的微博,点燃了一场空前的预制菜讨论。2025年9月10日,知名主播罗永浩对餐饮品牌西贝公开质疑,称其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此言论引发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激烈反击。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多轮交锋,两周内产生75条微博热搜,更将整个餐饮行业“公开的秘密”推至聚光灯下。截至目前,西贝每一个新动向仍在引发讨论。9月24日,西贝线下门店发起活动,向到店顾客免费发放100元堂食代金券。据企查查,西贝在9月30日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预包装食品销售”。10月1日,西贝开始全国调价,近期西贝又推出消费送券等活动。政策层面,预制菜国家标准还在酝酿之中。9月21日,国务院食安办表示,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不是预制菜第一次引发公众讨论。预制菜这一概念从2022年进入公众视野后,为什么争议不断?产业化步伐加快背景下,为什么公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始终在便利与疑虑之间摇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