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目标与全球贸易新规的双重驱动下,“低碳”已从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演变成为企业估值、订单获取乃至产业话语权的核心变量。2025年10月17日下午,由南方周末研究院主办,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承办,华润万象生活支持的南方周末第24期CSR思享荟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绿色供应链重塑ESG竞争力”这一主题,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绿色供应链对于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与管理创新,直面绿色供应链挑战
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副总经理及中西区总经理张秋妹以“全球产业重构挑战下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为题,分享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语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全新挑战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她指出,绿色供应链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供应链协同”,部分行业的供应链存在价值链复杂、地域分布广的特点,也导致了由供应商技术保密和信息安全壁垒带来的数据缺失问题。另一方面,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管理人才要求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有较大差异,包括对跨行业专业知识的积累、ESG核心议题的把握、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张秋妹以能源行业领军企业为例,分享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包括战略顶层设计、设定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先级与路线图、技术赋能与系统搭建、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生态、持续沟通与报告等五个层面。
针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与企业转型创新,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零碳学院院长张亚龙以详实的数据印证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模式,中国作为全球清洁能源增长的领跑者,清洁能源产业已经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为零碳园区向深向实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张亚龙分享了目前基于全球零碳园区场景创新完成的不同类型园区建造模式,尤其是融合了“AI+零碳先进技术+持续低碳运营+气候投融资”的建造模式,在目前城市低碳领域最具复制推广价值的标杆案例。他指出,任何没有商业价值的零碳项目都是没有优势的,零碳园区本身已经成为检验地方政府和企业实力的市场分水岭。
在华润建材科技首席专家陶从喜的主题演讲中,围绕传统行业如何建设绿色产业链,他分享了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及国内外碳减排技术路径。与此同时,他详细介绍了水泥工业“3C”碳中和技术与实践探索,“3C”碳中和技术,即源头低碳(Choosing)、过程减碳(Conserving)、末端去碳(Counteracting)。该理论体系契合水泥生产矿山、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粉磨系统、混凝土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制定节能减碳技术路线,系统解决行业降碳难题。他指出,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路线依赖多种节能减排降碳技术相辅相成,需要持续开展工艺装备能效提升、替代原燃料技术应用、清洁能源及CCU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作为可持续材料设计的先锋,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兼CEO雷雨霫表示,资源短缺和末端废弃物处理两大问题对气候变化具有深刻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可持续材料品类最丰富的国家,在引导材料行业可持续转型、企业降碳降本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她介绍到,NANOxARCH打造的价值链体系“中国可持续材料系统(CSMS)”实现了废料回收、样板开发、材料生产、产品生产、产品回收再到废料回收的闭环,是国内体量最大、覆盖品类最丰富的可持续材料生态。在可持续材料应用创新方面,雷雨霫以面包行业全生命周期相关废料、废弃水桶、废弃塑料瓶盖为例,展示了充满创意的空间与产品应用可能。雷雨霫认为对“可持续材料”的定义需要兼顾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简单理解为“低碳+健康+高性价比”的材料,是“更好的材料”,也是人类更有智慧地转化地球资源的产物。
数智化赋能,助力绿色价值链协同发展
联想集团ESG高级经理谭卫以真实案例分享了联想集团在AI时代下ESG和可持续管理实践,他提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联想集团ESG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净零转型的关键环节。除考量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与生产制造环节相关的要素(包括原材料选用、物流运输等)外,联想集团亦充分重视工厂运营及用户使用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谭卫分享到,联想集团以“ESG计分卡”来实现供应商协同,利用RBA(责任商业联盟)行为准则、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披露水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核查、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负责任原材料采购等30个以上的指标对供应商的ESG表现进行管理,定期为供应商的表现计分,并以此作为采购额度的参考。与此同时,联想集团搭建的ESG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ESG数据驱动决策、流程闭环管理以及ESG的风险管理。
针对建筑企业供应链数智化碳管理路径与实践,中建四局工程技术研究院双碳技术与绿色建造研究中心研发工程师陈赛剑分别从“精准算碳”、“智能管碳”和“系统减碳”三个维度,为中国建筑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行业领先的标杆实践参考。陈赛剑提到,为解决建筑业建造碳排放数据不足、企业碳管理空白、减碳规划缺失等痛点,中建四局自主研发建造碳排放计算模型,开发绿色建造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获取行业缺失碳排数据,实现项目/企业碳排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指导项目/企业减碳降碳。目前,中建四局已形成“企业碳管理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产品”两大体系,能够为各类建筑项目及产业链企业打造全周期一站式碳管理解决方案。
圆桌对话:如何算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账
进入讨论环节,由南方周末研究员康华向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提问,以“如何算好绿色供应链的经济账”为题,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与绿色供应链相关风险、价值、创新与协同。
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冼骏从国家宏观治理的角度出发解读ESG与绿色供应链,他指出,“观念迭代”、“能力提升”和“制度衔接”是地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回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关键词。他还提到,绿色供应链转型本质是个经济问题,链主企业在管理供应商的过程中,需要在新时代的合规要求之上,兼顾市场要素流动性,并打造包括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等多链协同的关系。冼骏认为,绿色供应链不是对传统供应链的简单替换,而是融入性改造,政府层面可以引入“监督性辅导机制”,分阶段、分切入口营造更好的绿色价值链。
南方科技大学ESG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张丹凤认为,企业在对绿色供应链的“经济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存在多个误区或盲区,只看到“显性成本”而忽略包括品牌溢价、消费者偏好、ESG投资者关注、流程改造与企业创新等“隐性收益”。她指出,从合规的角度来看,面对“自愿性”向“强制性”的法规趋势,企业要采取“主动出击”而非“落后挨打”的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应避免“短期静态”地看待绿色供应链,而应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视作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从顶层设计开始、引导企业全员参与。针对企业在建设绿色供应链过程中最应关注和着手的问题,张丹凤指出,企业首先要弄清楚自身的供应链ESG短板,有的放矢地设计执行方案,并通过PDCA循环不断提高绩效。
毕马威中国ESG税务总监林毅结合自身的行业经验,对企业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改造的重点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选择少数“排放大户”还是多数小型供应商作为优先改造对象,需要企业基于“强制合规”和“资源限制”两个维度进行权衡。例如温室气体范围三需要“全链齐动”而非“单点突破”,但像汽车行业这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具有高度复杂性的供应链结构,要获取最底层供应商的数据,将面临非常高的技术壁垒,企业需要严肃地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供应链减碳投入这件事。林毅还指出,现在选择“躺平”而完全不做供应链的碳管理的企业,将会面临直接“断链”的风险,同时,当绿色供应链改造的支出纳入经营成本,市场也将产生“优胜劣汰”的机制,部分企业也将自动退出。
作为链主企业的代表,在推动供应商降碳的过程中如何设置有效的机制,从而催化供应商意识和行为改变,TCL科技集团ESG办公室执行主任刘磊分享到,站在数百家供应商的角度来考虑,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的问题,TCL通过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将绿色供应链转型的成本实现“责任共担”,不能只提要求而不顾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供应商,要站在成本核算的角度去持续影响。与此同时,TCL通过“碳链通”将供应商的绿色绩效与绿色融资进行挂钩,逐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生态。刘磊还提到,随着贸易战进入高峰期,中国企业既要跟随国家大的战略方针,也要应对国际的风云突变,而中国的ESG发展也需要考虑外部风险,需要主动争取更多关键行业的ESG话语权。
华润万象生活采购管理部总经理方波介绍,相较于制造业,商业运营与物业管理对于供应商的ESG管理更多体现在社会和“人文”层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融入华润万象生活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而环境管理则聚焦在建筑能耗的改进,包括采光系统、隔热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方波认为,对绿色供应链进行投入对企业而言是具有双向收益的“经济账”,一方面能够促进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内部的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
• 南方周末CSR思享荟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打造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南方周末CSR思享荟以汇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识、传播新实践为宗旨,汇集跨行业的专家群体智慧,推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宜宾等地举办24期,参与人数超过9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