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海上风电直连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已在上海临港建成。该项目采用“海水自然冷却+海上风电绿电直供”双技术路径,总规模24兆瓦,绿电供应超95%,为算力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提供了解决方案。鉴于数据中心用电量快速增长及电费占比高,发展绿色算力迫在眉睫。相较陆地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可显著节约水、电和土地资源。该项目部署在上海临港海上风电场附近,利用海水高效散热,并实现风电就地直供,创新了“海上绿电”与“海底算力”协同发展模式,克服了海水腐蚀、波浪冲击等技术挑战,为算力与绿电深度协同奠定了基础。
🌊 **创新双技术路径实现绿色算力**:该项目全球首创性地结合了“海水自然冷却”和“海上风电绿电直供”两种技术,总建设规模达到24兆瓦,绿电供应比例超过95%。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数据中心高能耗问题,为算力基础设施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可行方案,尤其是在数据中心电费占比近七成、用电量增速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算力已成为行业刚需。
💡 **海底数据中心显著的节能优势**:相较于传统陆地数据中心,将服务器部署在海底密闭舱体中,利用天然的海水进行冷却,能够实现显著的节水、节电和节约土地资源。海水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冷源,能够高效带走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是实现可持续算力发展的关键。
🔌 **“海上绿电”与“海底算力”的协同模式**:项目选址于上海临港海上风电场附近,不仅能够就近消纳海上风电产生的清洁能源,还利用海洋这一天然冷源进行数据中心散热。这种“海上绿电”与“海底算力”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能源的就地利用和高效转化,形成了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有效提升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并为未来海上通信网络布局奠定了基础。
🛠️ **克服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将数据中心部署于海底并非易事,需要克服海水腐蚀、波浪冲击、信号稳定等多项世界级的技术挑战。该项目通过设计精密的多级铜管冷却系统,利用大铜管进行主循环,细铜管直接接触发热单元,实现高效热量交换,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种精密的工程设计体现了在极端海洋环境下建设高科技基础设施的能力。
快科技10月2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全球首个海上风电直连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近日在上海临港正式建成。
该项目创新采用“海水自然冷却+海上风电绿电直供”双技术路径,总建设规模达24兆瓦,绿电供应比例超过95%,实现了算力基础设施的低碳化突破。
有报告指出,2024至2030年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预计将达20%,远超全社会用电增速。在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中,电费占比接近七成,发展绿色算力已成为行业迫切需求。
相较于传统陆地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服务器被安置在海底密闭舱体中,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实现节水、节电与节约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该项目位于上海临港南汇边滩东侧海域,坐落在临港海上风电场一、二期之间,距岸站约10公里,水深约10米,与三大运营商在临港的陆地机房距离均不超过20公里,具备良好的网络连接条件。
海底数据中心不仅就近消纳海上风电,还充分利用海洋作为天然冷源,有效降低冷却能耗,形成“海上绿电”与“海底算力”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将数据中心部署于海底并非易事,需克服海水腐蚀、波浪冲击、信号稳定等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此前,全球范围内仅有微软在2015年开展过“纳迪克”海底数据中心实验。
为实现高效散热,项目团队设计了一套精密冷却系统。上海海兰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陈希恰介绍,舱内采用多级铜管结构:大铜管相当于人体“大动脉”,负责冷媒主循环;细铜管则如“毛细血管”,直接接触服务器发热单元。热量使冷媒由液态转为气态,经大管上升至壳式换热器与海水换热后重新液化,完成循环。
除海底冷却技术外,该项目另一大特色是将数据中心舱体直接布设于风机下方,实现风电就地直供,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中心将其万卡液冷集群中的部分业务迁移至该海底数据中心,不仅实现了算力与绿电的深度协同,也为未来布局海上通信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