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10月23日 14:51
小马智行港交所IPO进入倒计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10月17日,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港股IPO进入倒计时。距离其登陆美股仅11个月,业内认为此举或为争夺“第一股”名头。小马智行若率先完成港股上市,将成为首个“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的Robotaxi概念股,以坐实“全球Robotaxi第一股”之名。国内市场,小马智行在体量和营收上落后于萝卜快跑及文远知行,而滴滴计划今年投放超1000辆Robotaxi,进一步挤压创业公司空间。国际市场,Waymo、特斯拉等巨头虎视眈眈。Robotaxi虽被看好,但技术、生态、政策壁垒使得大厂更易率先跑通商业模式。创业公司如小马智行需快速上市融资,完成资本积累以支撑落地,并通过资本市场提升知名度。小马智行是国内唯一获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四城公众自动驾驶服务许可的公司,但整体覆盖城市仍有限。其Robotaxi业务占比不到10%,2025年Q2收入占比约7.08%,但仍是公司增长亮点。市值75亿美元,相当于“一辆Robotaxi估值1000万美元”。近期做空风波后,快速做大做实业务迫在眉睫。竞争加剧,百度萝卜快跑、滴滴自动驾驶全面进击,留给小马智行时间窗口缩窄。Robotaxi重资产运营,成本高企,小马智行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69%,销售、管理费用同比增97.3%。公司预计Robotaxi规模达5万辆时实现盈利,当前仅680台,距离目标遥远,上市输血成为最佳选择。

🚀 小马智行正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在11个月后登陆美股,此举旨在争夺“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称号,通过双重上市架构提升资本市场认知和估值。

🌍 在国内市场,小马智行虽为L4自动驾驶佼佼者,但体量和营收落后于萝卜快跑、文远知行,面临滴滴等新入局者的激烈竞争,国际巨头Waymo、特斯拉亦虎视眈眈。

💰 Robotaxi赛道重资产运营,成本高昂,小马智行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69%,销售及管理费用同比增97.3%,当前680辆车队规模远未达到预计的5万辆盈亏平衡点,急需上市融资。

🏙️ 小马智行是国内唯一在北上广深四城获公众自动驾驶服务许可的公司,但业务覆盖城市有限,Robotaxi业务营收占比不到10%(2025年Q2为7.08%),公司仍将此作为增长亮点。

⏳ 市值75亿美元,相当于“一辆Robotaxi估值1000万美元”,近期经历做空风波后,快速做大做实业务迫在眉睫,上市输血成为支撑商业化和量产落地的关键选择。

10月17日,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港股IPO进入倒计时。

此时距离其登陆美股,不过11个月。

如此资本运作速度,业内普遍认为,或是为了要争夺“第一股”的名头。

据了解,若小马智行率先完成港股上市之后,小马智行将成为首个“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的Robotaxi概念股,以尽可能坐实其“全球Robotaxi第一股”之名。

事实上,这“第一股”的名头,对于小马智行来说,不得不争。

放眼国内市场,无论是体量还是营收,小马智行都比不过萝卜快跑以及文远知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萝卜快跑在全球范围内已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文远知行则在700辆,而小马智行则为680辆,在一众Robotaxi主流玩家中,落于下风。

此外根据滴滴最新表态,今年滴滴显然来势汹汹,将在国内多个城市投放超1000辆Robotaxi。随着滴滴的入局,这势必再次挤压小马智行等创业公司的市场空间。

视野延伸至国际市场,更有Waymo、特斯拉等巨头虎视眈眈。

一个市场共识,Robotaxi虽说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出行趋势,拥有很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但基于技术壁垒、生态壁垒、政策壁垒等,在技术实力、资源投入以及GR上更有优势的大厂,更容易率先跑通商业模式。

而小马智行等创业公司,就只能通过快速上市融资,迅速完成资本积累以提供持续落地的弹药,并通过资本市场打开知名度,在公众以及GR层面完成品牌背书。

这也是小马智行一直在尽心争夺“第一股”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当下的小马智行,更是急需IPO持续输血。

毕竟,Robotaxi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其明显的赛道,但前提是,要撑到具备规模效应的那一天。

“一辆Robotaxi,估值1000万美金”

Robotaxi概念,很受资本市场追捧。

尤其是近两年以来,随着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催化下,Robotaxi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从功能性来说全球的L2+已经差不多卷到头了,很多corner case是在L2+这个级别是完全无法解决的,只能在L4这个层级去解决,所以市场普遍认为L4的确是未来趋势,依托L4技术的Robotaxi,将大幅度改变未来出行。”一位自动驾驶从业人士告诉AI蓝媒汇,小马智行的确是在国内L4中的佼佼者,但在Robotaxi的落地上,小马智行还与头部存在一定距离。

据了解,小马智行是中国唯一一家获得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全部四个一线城市开展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全部可得及所需监管许可的公司,并且在北京、广州、深圳提供全无人驾驶收费服务。

但这是限定口径下的“唯一一家”。整体来看,小马智行的Robotaxi业务覆盖城市面,仍然相对不大。

以萝卜快跑为例,根据百度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百度萝卜快跑已覆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重庆等16个国内外城市,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累计完成超1400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2亿公里。

而小马智行截至目前,则拥有一支由超过680辆自有自动驾驶出租车组成的车队,其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4790万公里;其中,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运营里程超过2660万公里。

财报数据上更为直观。

在小马智行的营收体系中,虽说小马智行一直标榜自身是Robotaxi公司,但实际情况却是,Robotaxi业务占比很小,不到10%。

据了解,小马智行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Robotaxi 业务、授权与应用业务、Robotruck。

在2024年上市时,Robotaxi业务占总营收比例约9.7%,而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根据财报显示,当季度小马智行Robotaxi服务收入为1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7.8%,但收入占比却进一步降至约7.08%。

即便如此,在Q2财报中,小马智行仍然是把Robotaxi业务的增长作为对外公布的亮点,尤其是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以及第七代Robotaxi量产进展等。

显然,是铁了心的要夯实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Robotaxi概念股心智。

毕竟,这意味着更高的估值溢价。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市值约为75亿美金(530亿元),若以其目前保有的680辆Robotaxi来计算,相当于“一辆Robotaxi,估值高达1000万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此前经历过做空后的结果。此前,美国做空机构灰熊曾发布报道称,小马智行的Robotaxi取车点少、等待时间长,总体客户体验较差等。

虽说抗住了做空风波,但这对于小马智行来说,也是个警告——快速做大做实Robotaxi业务,持续撑起高估值,已然迫在眉睫。

急需上市输血

尤其是当前竞争正在加剧。

无论是百度的萝卜快跑,还是滴滴的自动驾驶,都展示出全面进击的态势,要竞逐这一广阔的市场蛋糕。大厂倾轧之下,留给小马智行们的时间窗口,正在缩窄。

此时赴港上市,坐实“全球Robotaxi第一股”,也就势在必行。

要知道,围绕Robotaxi的投入,彼此都在疯狂加码。

以滴滴为例,日前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融资总额20亿元。而此轮融资,自然是要服务于Robotaxi的投入与落地。

消息显示,滴滴计划2026年通过广汽生产1000~2000辆Robotaxi车辆。同时,滴滴还宣布2025年将在国内多个城市投放超1000辆Robotaxi,并发布了2030年部署百万辆的宏伟愿景。

目前,Robotaxi是一个重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规模化车队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盈利。而重资产运营,则意味着成本高企。

上述自动驾驶从业人士,就曾参与过一家知名公司L4自动驾驶方案的开发。“Robotaxi的硬件成本和使用一台普通车加一个司机的成本完全是两码事。在硬件配置上,跟L2+的量产车型也不一样,比如主激光雷达、两侧补盲雷达等,都有区别。并且核心层面,L4的智驾控制器不是量产车型那些orin、mdc平台这些,而是工控机。一台性能比较强大的工控机报价基本都在20w+。”该人士说道。

小马智行,同样如此。

根据小马智行财报数据显示,小马智行二季度研发费用为4900万美元,比去年第二季度增加69%,这主要是因为对第七代Robotaxi量产项目的投资与研发费用增加。

按照小马智行的计划,今年加速Robotaxi业务商业化和量产落地,到年底预计将落地1000辆。

这不仅意味着,小马智行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去支撑Robotaxi量产项目的投资与制造,同样也要在市场端投入大量资源,去推广业务、运营业务。

Q2财报显示,在Q2,小马智行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一项上,为1570万美元,同比猛增97.3%,甚至超过了收入增幅。公告称这一变化是为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做准备而增加的人员费用,以及专业服务费用的增加。

而这种成本高企,以及投入产出的不对等,直接让小马智行深陷亏损泥潭。

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营收3543.4万美元,同比增长43.34%;而净亏损则高达9064万美元,同比扩大75.07%。

按照小马智行CEO彭军此前所说,公司的盈利与Robotaxi规模密切相关,预计Robotaxi规模达到5万辆时,小马智行将实现盈利,盈利时间预计在2028年~2029年。

而当前,小马智行Robotaxi车辆总数仅有680台,预期2025年底将超1000台。这一规模,相较于5万辆的盈亏线,显然是杯水车薪。

而这则直接意味着,距离自我造血,小马智行仍然遥遥无期,寻求港股上市输血,也就是最好选择。

就看小马智行画的这张Robotaxi大饼,最终能否兑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蓝媒汇”,作者:叶二,编辑:魏晓,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小马智行 Robotaxi 港股IPO 自动驾驶 市场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