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惭愧,昨天一天没写,今儿就有些手生了,小镇不是天赋型作者,还是得日日坚持、勤以补拙。
这几年,国家高度关注服务消费,认为服务是接下来提振国内消费的关键增量。对此,小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能盲目硬套西方服务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因为中国自身国情决定了,商品消费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真正增量空间,针对个人的服务消费很难提升。
首先,对提振服务消费的理解,要分国内国外两块。
对外主要是服务贸易,也就是旅游留学等生活性服务,以及物流、设计、品牌等生产性服务,后者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也是中国目前特别薄弱的。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供给质量太差,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难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于是不得不选择从外部得到满足。
如很多高收入人群选择出国旅游,目前中国出境游支出已经远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生产性服务业最典型的就是国际物流,虽然近些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远洋货轮是中国建造的,但实际运营的却是境外老牌物流企业,大量中国商品和中国需要的原材料等,靠外国企业完成运输。这都导致中国承受巨额服务贸易逆差。
另一个失血点是知识经济。典型是苹果,一部苹果手机,制造成本占比并不高,苹果凭借提供的设计、品牌、管理、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拿走了利润的大头。也正因此,中国庞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如果剔除掉苹果等企业占据的知识经济收益,实际获得的利益要大打折扣,不过苹果拿走的利润,也没有进入美国的国库,而是被资本拿走了。
国外的简单带过,重点还是说国内。
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近些年突破很快,尤其是备受关注的重点领域。比如这次“湾芯展”就展出了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这类软件推广最大的难题是生态和积累。
任何设计软件一开始都是不成熟的,需要更多用户实际使用、反馈问题才能不断完善,推广应用中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素材,这是巨大的优势。
举一个跟普通人生活关系密切的例子,链家或者说贝壳应该比较熟悉了,这个中介最大的优势就是海量真实房源以及经验教训的积累,这在北京感触尤其深,想要找房子的时候,打开链家的APP,房子看得一清二楚,节省了大量去实地查看的时间;而现在链家的合同越来越厚,不断增加新的条款,这些条款就来自历史教训的积累,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房产成交、租赁的经验,很难总结出来。
一个房产中介APP都能通过海量经验积累建立护城河,借此收取高昂的手续费,就更别说复杂的工业需求了。好在美国搞无理性的贸易战,让安全自主的需求压住了经济收益,这就给国产软件推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强大的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和人才积累,小镇并不担心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未来参与到全球竞争,逆转服务贸易逆差,这只是时间问题。
小镇在服务消费上,更关注的还是个人消费,也很难提升。
个人相关的服务消费,无非两大块,一是享受型、改善型服务消费,二是基本公共服务。
后者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可能放任基本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必须确保教育、医疗、治安、水电等控制在大多数民众能够相对轻松承担的价格范围内;而且一旦基本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过度侵占个人消费能力,必然会导致其他消费被压缩,还会降低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不偿失。
现在的美国就是典型,从数据上看,消费尤其服务消费不断创新高,但增量主要来自基本公共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痛苦消费,这种消费增长除了让极少数人获利,其他有什么意义呢?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吗?
所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这条路已经放弃了。
剩下的可行道路,就是享受型、改善型消费,这也是商务部、央行等相关部门今年反复说的“发展服务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
旅游是典型。
正如小镇上周谈国庆旅游所感,目前出现了国内游人均消费下降、境外游更加火爆的矛盾。核心就在于有钱花不出去,花的不甘心、不舒服。
对重视体验和服务体感的中高端旅客而言,在国内旅游的体验感并不好,除了酒店设施更好点、交通更便利,其他旅游体验跟十年前、二十年前没有多大区别。就比如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都有所谓的定向旅游景点,但这些旅游点跟其他大众能去的,基本一样,体会不到额外的满足感。
还有一个关键难点:在中国人人平等深入人心,这就导致无论怎么强调服务,也很难达到国外阶层不平等带来的服务满足感。这话看似有些不正确,但是有道理的。
出国旅游的,尤其去东南亚之类发展中国家,是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人与人的不平等,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服务,不是靠规章制度能够替代的。
就拿国内酒店来说,硬件普遍不错,但软性的服务要差很多。一般的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民宿等就不说了,以悦榕庄这类相对高端的酒旅为例,旗下黄山悦榕庄的酒旅服务交给了一家房地产物业公司,不能说服务不专业,但总差点事。
这就是房地产物业与酒旅服务的区别。作为房地产物业,习惯的是在规章制度范围内的有求必应;而高端酒旅,要的是主动服务,在规章制度之外,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提供情绪价值,客观上,习惯了人人不平等的国家服务人员,更容易做到。
但就算不考虑中高端服务消费,对大众旅游者而言,现在国内旅游也太同质化了,找地标打卡就成了性价比最高的,最起码证明人来了。
有一个例子很直观,那就是家政服务。香港家庭习惯的菲佣,费用很低,一个月就几千人民币,只需要提供一张床就行了,菲佣能够做到几乎没有存在感,雇主不需要考虑菲佣的生活作息,以小镇的观察,一些香港家庭甚至把菲佣当成可以自行活动的物品,而不是平等的人;但如果换成国内家政服务者,存在感就非常强,而且往往会以半个主人自居,自尊感要强得多,并不认为与雇主之间是不平等的,也带来了很多矛盾。
但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些增量消费,就搞社会大倒退、改变人人平等的立国之本。这就决定了,高端服务消费,必然难以跟国外竞争。
更何况,还要注意整体国情,当前中国的确已经拥有了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仅次于美国的高净值人群,但更多中国人最需要的还是满足商品消费,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仍然很初级,关键卡点还是收入和民生保障,在社会保障仍不健全的情况下,又如何放心消费?
所以,小镇觉得提振服务消费当然要继续推进,但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际能够用力的,还是生产性服务业,至于生活性服务业,很难作为消费提振的增量来源。比如近期中高端餐饮消费持续萎缩就是代表,这些中高端餐饮,多数口味配不上价格,主要是服务商务,现在商务需求下降了,自然就萎缩了。
总之,基于当前国情,小镇坚持认为,提振消费的主线仍然要放在商品消费提升上,对多数中国人而言,物质商品消费带来的满足感,要超过服务消费。
比如相比国庆假期花几千、上万旅游几天,把这些钱省出来买几个自己早就想买的商品,带来的持续满足感要大得多。
而且在中国这样竞争激烈、迭代迅速的制造业大国,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就会不断提高商品的性价比,给人带来持续的满足。小镇十年前去香港,当时还觉得当地超市提供的日本商品很精致,但现在已经觉得日本货相比国产,实在太粗糙了,根本没法比。
新能源汽车就是典型,产品提升速度太快了,让人总是犹豫是早买早享受、还是晚买享折扣。
除了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价值。倘若以服务消费为主线,这对广大中低收入者并不友好,过度服务于中高端人群,需要警惕可能因此导致的过度市场化和阶层分化。
总之,提振消费,必须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