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18:08 广东
从“只用电”到“能卖电”,电动汽车的“赚钱”新模式
全文共439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当车主不再只是能源消费者,参与车网互动的普通车主们,不仅仅可以赚取差价收获经济效益,更是在用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参与到一场宏大的能源变革叙事之中。
文|陆小明
傍晚时分,夜色一寸寸接管城市,白日的喧嚣退潮,电力的脉搏却在此刻搏动至顶点。当夏日高温下的万家灯火点亮,空调压缩机同步轰鸣,一张无形的能源大网正承受着一天中最剧烈的冲击。
此时的上海,新能源车主陈楚峰(化名)将车停入小区车库,熟练地拔下车位旁那台特殊充电桩的电枪,清脆的“咔哒”一声,车身与电桩连接。手机屏幕的幽光下,他没有点击“充电”,而是选择了“放电”。
这是一种个人车主给所在的城市“供电”的新模式:将汽车电池里之前储存的电能,逆向反哺城市电网,参与到这场“削峰填谷”的“能源公民”进程中。待到深夜用电低谷、电价回落,充电桩将自动切换,为他次日的满电出行做好准备。
这就是“车网互动”(Vehicle-to-Grid, V2G):电动汽车通过专用充电设施与电网实现“双向能量互动”,在用电高峰时段向电网输电、低谷时段储电蓄能。在这“充放”的时间差里,车主不仅借助电价在“峰”“谷”间的差异,轻松赚取了一定的收益,车还是灵活的移动储能单位,作为电网的小分支,贡献于城市电网的智能化调度中,用切实且简单的行动支持和帮助所在城市的能源电力系统向更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型。
改变正在发生: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当车主不再只是能源消费者,“能源公民”这一新的角色正从想象走向现实。
1 不只是赚钱,
车主们也在重塑电力未来
“卖一度电,高峰价能到4.5元,买一度电,低谷价不到0.4元。”陈楚峰的手机上,清晰记录着每一笔“电力交易”。自从一年前将家里的充电桩免费升级为V2G桩,这套“低吸高抛”的玩法,每月能为他带来数百元的净收益,轻松覆盖了充电开支。
金钱的回报是直接的驱动力。在深圳,黄成(化名)则是一名“游牧型”的参与者。他跟随着南方电网的活动信息,驱车前往指定的车网互动场站,和车友们把车并排停好,插上电枪,在休息聊天中完成一次“卖电”。近两千元的累计收益,都以充电金的形式返还到了他的账户。
但如果故事只关乎收益,便无法解释这些“先行者”的热情。“最早吸引我的不是钱,而是这个构想。”陈楚峰回忆,“这是一个很棒的构想,这是未来。”这个构想之所以“棒”,是因为它让无数个像他一样的普通车主,通过一个简单还能赚钱的日常行为,参与到了“国家级能源转型”的进程里,也成功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转变——从纯粹的能源消费者,变成了能源系统调节的参与者。
而他所说的“未来”,正指向中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量井喷式增长,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能源“靠天吃饭”,其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调节压力。电网迫切需要一个巨大且灵活的“充电宝”来削峰填谷——在用电高峰时,把用电需求或电网负荷削减下来(削峰);在用电低谷时,把多余的电“存”起来或增加用电消耗(填谷)。这样可以让电力供需更平衡,保障电网稳定,维持供需平衡。
普通车主正通过“充电”这一简单动作参与时代能源改革的宏大叙事
与此同时,另一个赛道上,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3600万辆,形成一个看不见的移动储能网络。这些散落于城市毛细血管中的“超级充电宝”聚沙成塔,便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
对陈楚峰和黄成们而言,参与车网互动,让他们获得了一种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体验。他们不仅仅是在赚取差价,更是在用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参与到一场宏大的能源变革叙事之中。
2 技术安全与车主信任之间
仍存在鸿沟,亟待解决
陈楚峰们的电动车是一个个移动的“微型储能站”,但这幅未来图景,在庞大的车主群体中仍是绝对少数。一份行业报告显示,体验过V2G的车主仅占1%,听过这一概念的也不足两成。先行者们津津乐道的“削峰填谷”,在更大范围车主的脑海中,仍处于“陌生的新概念”阶段,对车网互动模式依然不了解并且因此产生的迟疑,让大家现阶段仍然处于观望状态。
“道理我都懂,但万一出问题谁来承担?”新能源车主陈陇(化名)一语道出了多数观望者的心声。这个“万一”,直指那块占据整车成本近半的动力电池。他的犹豫,并非源于对新技术的无知。
他曾一度计划升级家中的充电桩,然而一通打给车企售后的电话,让所有冲动戛然而止。客服礼貌而坚决地告知:“陈先生,对于因参与非官方组织的放电活动可能导致的电池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保修政策。”
一句“尚无明确”,将一个技术与经济问题,最终转化为一个信任问题。汽车是多数家庭仅次于房产的重要资产,电池作为其“心脏”,安全与可靠是绝对基石。“车企不兜底,我不敢去尝鲜。”陈陇的审慎,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更大范围车主的顾虑。
然而从技术层面看,车主们的担忧或许被夸大了。多位电网及电池行业专家指出,车网互动模式下的放电过程是小功率、有序且可控的,其对电池的损耗甚至可能低于日常驾驶中的急加速、快充等行为。更有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商的专家解释,V2G放电不等同于一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即0~100%SOC),成熟的车网互动策略会智能调控充放电区间与倍率,理论上反而有助于延缓电池老化,实现长寿命。此外,专家们还强调,通过应用如NP这类先进的电池安全技术,可确保电芯热失控不扩散,同时通过实时检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有效保障电池在互动过程中的安全。
电池技术安全成为车主是否参与车网互动的主要顾虑
然而,专家的“技术理性”与车主的“生活理性”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脱节。车主关心的并非实验室数据或理论最优解,而是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当那个“万一”的风险发生时,是否有一个清晰、可靠的责任主体为自己的核心资产兜底。而要精准回应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是需要匹配商业机制保障的。也因此部分行业专家的建议,指向了一套“组合拳”式的机制保障:首先是为核心资产“上锁”,即推动车企出台车网互动专属质保,并联合保险业开发“电池衰减险”等产品,将用户的个体风险社会化;其次是为规模化发展“铺路”,明确应由专业的聚合商以虚拟电厂的模式来统一运营,并建议从意愿更强、管理更易的车队用户等B端市场优先破局,以此建立可信的商业范例。
“现在的问题是,车主、电网、车企等多方还没能手拉手站成一个圈。”电网从业者李婷(化名)坦言。在这个尚未形成的闭环里,最大的症结在于各方利益与责任的“契约”尚未建立。车主希望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收益;电网亟需海量的分布式储能单元来提升电网弹性;车企则希望通过增值服务来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因此,要让这个闭环运转起来,就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如宁德时代等业内龙头企业所建议的,可以通过推行“车电分离”等模式,将电池所有权与车辆解耦,来从根本上化解消费者的顾虑,并为多方合作提供新的可能性。
车网互动的困境,是技术创新已跑在商业模式和制度设计之前的典型案例。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车与桩”的物理连接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能源电力、汽车、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的“契约重构”问题。这个关键的连接点,正是一份能让所有人都安心的“责任协议”,要明确界定:在车网互动模式中,电池的损耗由谁来量化?自然的衰减与额外的损耗如何区分?一旦出现争议,由谁来仲裁?由此产生的成本,又该如何在电网的收益与车主的补贴中进行分摊?
要回答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仅有产业界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同众多前沿领域的探索一样,V2G的规模化应用也需要一个超越商业利益的“粘合剂”。
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NGO)正试图扮演这一角色。这类组织的工作在于尝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将行业协会、车企、电网、充电运营商与政策制定方等关键角色汇集到谈判桌上,共同探讨具有经济可行性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机制。
所有商业模式的探讨,最终都必须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如何破解横亘在市场前的信任壁垒——公众对技术的疑虑,以及对收益保障的不安。这构成了当前制约市场发展的核心瓶颈。因此,“自下而上”地培育信任,通过试点项目来提供看得见的例证,便成为这类组织工作的现实路径。
唯有当车主、车企、电网三方的责、权、利被一份清晰的“协议”绑定在一起时,那个名为“信任”的开关才会被真正打开。
3 “破局”的方向在哪儿?
要让那句“万一呢”烟消云散,一张坚实的“安全网”必不可少。这张网虽未完全成型,但其经纬已由多方力量,从产业到政策,自下而上地共同编织开来。
这张信任之网的经纬,首先由嗅觉敏锐的市场开始编织。在“电池产权”这一核心症结上,蔚来等品牌提出的换电模式,无意中提供了一条绕行路径。当电池所有权归属于资产公司而非个人,车网互动的决策与风险便与普通车主脱钩,转由更具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机构承担。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路线选择,而是一次制度设计上的“解绑”,它尝试从根源上规避了个体用户的责任困境。
与产权重构并行的,是风险的量化与转移。南方电网联合保险公司开发“电池衰减险”的举动,标志着金融工具开始介入。此举的核心,是将一个模糊的、令人不安的“损耗风险”,转化为一份可以被精确计算和交易的保单。对于车主而言,这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用个人资产去对赌一份不确定的收益,而是获得了一个清晰、市场化的风险出口。
如果说企业与金融市场的探索,是在为这个新体系搭建商业层面的基础设施,那么国家政策的出台,则是在提供最根本的法律保障与战略框架保障。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为这项技术的发展铺设了国家级的轨道。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上海、北京、深圳等十多个省市陆续跟进推广。
车网互动的规模化应用,需要多方协同
其关键意义在于,它以国家信誉为背书,正式将车网互动从少数企业推动的“商业实验”,提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对于仍在观望的车主而言,这意味着一颗定心丸——他们参与的将是一种有组织、受保障的行为。
随着多方不断努力,当安全感与政策保障的地基被夯实,话题将从“我敢不敢参与”转向“我为何要参与”。高额补贴是现阶段最直接的“破冰船”,但这之后,更长久、更多元的价值回馈正在被精心设计,让车主的获得感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电网从业者李婷描绘过一个动人场景——酷暑夏夜,城市面临停电风险,你的手机收到一条推送:“尊敬的车主,感谢您的响应。您贡献的3度电,刚刚点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间急诊室的灯光。”那一刻,车主获得的将不再只是一笔收益,而是一份参与城市共建的价值身份认同:我的选择,正在为我所在的城市能源系统的转变以及更大范围的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个体的力量。
而当这份个体力量的贡献,凝聚成数百万辆新能源车车主的力量时,这一有序参与到这场平稳的电力“呼吸”的行动,将汇聚成保障城市经济、能源安全以及环境更可持续运转的巨大能量。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