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小时前
生命有限,从容面对死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奶奶病危抢救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噩梦,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对死亡的忌讳以及如何才能从容面对生死。文章指出,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才能将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并在面对死亡时减少迷茫,增添从容。作者反思了家人在奶奶临终时的无措和遗憾,以及父亲在克制悲伤下的深沉情感,并呼吁大家更积极地与父母沟通对死亡的看法,认真说再见,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点。

⚰️ **正视死亡,方能更好地生活**:文章强调,中国人普遍忌讳谈论死亡,但正是对死亡的逃避,使得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或自身衰老时,常常陷入手足无措的混乱和迷茫。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观察,提出“未知死,焉知生”的观点,认为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更珍惜当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从而活得更有意义。

💔 **亲历生死,体悟亲情与遗憾**:作者以奶奶病危抢救的经历为例,生动描绘了家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不安、争执与无措,以及事后难以弥合的遗憾。特别是对父亲克制悲伤、独自承受的描绘,展现了亲情中隐藏的深沉情感。这段经历让作者深刻体会到,临终前的沟通与准备至关重要,否则可能留下长久的悔恨,影响生者。

🗣️ **积极沟通,从容告别**:面对父母渐长的年纪,作者表达了希望与父母就死亡话题进行坦诚沟通的愿望。她认为,提前了解父母对临终抢救、身后事的看法,并认真地“说再见”,能够帮助双方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离别时,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坦然和从容,也为生者留下更平和的回忆。

⚖️ **理性抉择,避免过度医疗**:文章通过奶奶在失去意识后仍被强制送医抢救的经历,暗示了过度医疗可能带来的痛苦和尊严丧失。作者和父亲都表达了对“痛痛快快地死”的渴望,以及对奶奶可能经历的插管等痛苦急救手段的担忧,体现了对临终关怀中生命尊严的考量。

原创 王佳月 2025-10-22 21:59 广东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193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生命有限,才会把时间分享给真正在意的人和事;只有当我们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能在老之将至时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从容。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王佳月

任编温翠玲

“你的父亲眼睛有点问题,不过请放心,我们已经为他动了手术……”伴随着医生的话,我扭头看向爸爸,他的眼睛被换成了机械眼,两个冰冷的金属球体毫无感情地盯着我。我心口一痛,哭了起来。哭着哭着,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卧室的床上,窗外还是黑漆漆的,刚刚的一切又只是一场噩梦。

这几年,我经常梦到父母的病痛甚至死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绝不会把梦和不好的预兆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这些梦都只是我潜意识里,对终将要来临的死别的恐惧。中国人忌讳谈“死”,总是担心一语成谶,但当死亡猝不及防悄然降临,这些从不说“死”的人又要如何从容面对?

至今仍记得奶奶去世前后,全家人的不安与兵荒马乱。我从大学赶回家时,奶奶就已经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了,她18天水米未进,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不管多要强的人,一旦失去意识,就连最基本的排泄都不能控制,只能任人宰割。我看着她被插上导尿管,只需转动开关,就有黄色的尿液从管子里缓缓流入床边挂着的塑料袋里。晚上,病床边照料的亲属们又当众掀开奶奶的被子,用开塞露协助排便。

奶奶的生命体征一天天弱下去,接下去到底该怎么办成了一个难题。爸爸不想让老人受太多折磨,觉得应该顺其自然,但是叔叔和姑姑们却坚持:要抢救!去西安的大医院抢救。

我不知道是因为爸爸性格谦和、习惯忍让,还是他拗不过弟弟妹妹,害怕被指责不孝顺,最终,奶奶还是被叔叔他们包救护车送去了西安。救护车头天下午载着奶奶翻越秦岭去两百多公里外的西安,第二天一大早将她送回来时,和我就是天人永隔了。

那天早上,我先是看到姑姑们和表哥一起推着一个带轮子的床往我家院子跑,几个姑姑都像失去理智一样,不停地对着床上的奶奶大喊“妈!妈!”表哥看我迎过去,不等我看奶奶一眼,就急匆匆指挥我到巷口的救护车上拿奶奶的衣服。等我抱着衣服刚跑到家门口,屋内突然爆发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我站在门口不跑了,我知道我没有奶奶了。

姑姑们哭得歇斯底里、手足无措,大喊着“怎么办啊?没有妈了,怎么办啊?”爸爸和叔叔不知是在布置灵堂,还是招呼来帮忙的邻居,我们几个孙辈连同其他来帮忙的熟人,用床单裹着奶奶,把她从床上转移到了木板上。我这才发现奶奶的脖子上包着一块纱布,隐隐渗血。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后来问有经验的朋友,才知道,这很可能是在脖子上动刀插管了,属于急救最后的手段之一。

其实奶奶在失去意识前很长一段时间,身体状况就已经很不好了。但我的姑姑叔叔和爸爸,似乎从没商量过,如果奶奶情况不好,究竟要不要进ICU抢救?也没有想过,如果失去了母亲,该怎么应对这种悲痛?

二姑姑的情绪彻底崩溃了。作为一个生意人,她平日里利索干练,走路带风,奶奶去世后,50岁出头的她一夜间委顿下去,两个大眼袋拖在脸上,两颊的肉松松垮垮吊在腮边,整个脸就像一个大写的“丧”字。二姑姑早年在西安艰难谋生,没把奶奶接在身边精心照料过,心中的万分悔恨全都体现在她糟糕的身体状态上,直到几年后她才慢慢恢复过来。

奶奶的丧事是在我家院子里进行的,爸爸作为长子,一直忙前忙后招呼来宾,推进流程,整个过程礼节周到、情绪克制,我只看到他眼睛泛红,却没见他流过一滴眼泪。当时只以为爸爸看得开,直到很久之后,他一个人在家拉二胡,唱到“每一次我离家走,妈妈送儿出家门口”时,他突然放下二胡不唱了,我回过头,发现他脸上已经浸满泪水。原来爸爸不是不伤心,只是身上的重担让他不敢轻易展现脆弱的一面。

奶奶去世九年后,有一次我无意中和爸妈聊起病危抢救,随口问:“你们觉得人临终要不要进ICU?”爸爸先是很豁达,告诉我,“到时候坚决不准抢救,让我痛痛快快地死”,接着,他似乎很害怕地喃喃自语道,“我不要那样,生命不应该那样”。不知道这时候,他是不是想到了被推进ICU插管的奶奶?是不是又因为奶奶没能平静离开而遗憾痛心?

两千多年前,孔子面对子路的死亡之问,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两千多年后,在生活节奏加速的今天,经历过死别的我反而认为: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生命有限,才会把时间分享给真正在意的人和事;只有当我们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能在老之将至时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从容。

我的父母已经六十多岁了,在他们人生的下半程,我想多回家看看,也想听听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当分别那一天无可避免地来临,我希望,我们已经认真地、好好地,说过再见。

(作者为陕西西安企业职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其他人都在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死亡 生命 亲情 生死观 临终关怀 Death Life Family Love View on Life and Death End-of-Life C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