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关键,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项目和资本布局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30年实现“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在全球主要大国纷纷将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战略重点的背景下,中国小型核聚变产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和商业化,形成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产业链。从上游的材料与部件,到中游的装置与系统,再到下游的工程应用与运营,各环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代表企业。资本也正加速涌入,今年被视为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尽管聚变发电尚未实现,但全球普遍看好在2030年代末前实现并网发电,中国传统核电企业也已提前布局,有望成为未来聚变电站建设与运营的主力。
💡 **全球能源战略聚焦核聚变:** 文章强调,面对未来能源挑战,核聚变已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包括中国、德国、美国)的战略重点。中国在《原子能法》中明确支持可控热核聚变的研究与开发,德国和美国也分别推出了巨额投资计划和将聚变定义为国家安全事项,显示出全球对核能作为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的共识正在形成。
🚀 **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化加速:** 中国小型核聚变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化和商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涵盖了上游的超导材料、结构材料、反应原料等,中游的核心设备如主机厂与装置建设,以及下游的未来聚变发电与能源应用。这种全方位的布局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资本涌入与商业化元年:** 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领域表现出高度敏感和积极的态度。2023年被认为是“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多家公司密集成立并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已超百亿元。全球范围内,商业聚变公司也获得了巨额投资,并与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达成电力购买协议,预示着商业化进程的加速。
📈 **产业化关键期与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聚变发电尚未实现,但可控核聚变正处于“工程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期”。全球35家商业聚变公司中,有89%预计在2030年代末前实现并网发电。中国传统核电企业如中国核电、中国广核等凭借其丰富的运营经验和资本实力,已提前布局,将成为未来聚变电站建设与运营的核心力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
原创 飙叔科技洞察 2025-10-22 18:10 美国
当前中国可控核聚变在技术、项目、资本布局上均走在全球前列,2030年“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记得马斯克说过:人工智能未来的缺口将从缺硅变成缺电。而
黄仁勋则认为,人工智能的终点是能源。那能源的重点又是什么呢?不是水电、也不是风光能源,更不可能是消耗巨大的火电,那只能是核电!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关键中的关键。
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颁布,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0月,德国通过了“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到2029年,将向该领域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用于资助相关研究,支持研究基础设施和技术示范装置建设。近日,美国聚变行业协会发布聚变白皮书,建议将聚变定义为国家安全事项,作为下一个时代能源技术竞争的着力点,并明确2028年前将有超过两座产业主导的示范电站开工。

这意味着,全球主要大国都将未来能源的主要解决方案锁定于——核能,也就是小型
可控核聚变。中国小型核聚变产业正从实验室科研快速迈向工程化和商业化,一个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产业链正在形成。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发电,其产业链清晰划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设备、下游应用三大环节,各环节分工明确、协同紧密,共同推动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当前具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代表企业如下表:
| 产业链环节 | 核心组成部分 | 代表公司与机构 |
|---|
| 上游:材料与部件 | 超导材料、结构材料、反应原料、真空室与杜瓦等 | 西部超导、联创光电、永鼎股份、安泰科技、斯瑞新材、中国核电、合锻智能、上海电气、国光电气 |
| 中游:装置与系统 | 主机厂与装置建设、关键子系统集成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中科院等离子体所(EAST)、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新奥集团(氢硼路线)、能量奇点(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安东聚变(Z箍缩路线) |
| 下游:工程应用与运营 | 未来聚变发电与能源应用 | 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 |
在整个产业链向产业化突飞猛进之际,资本的嗅觉是最为灵敏的,近日安东聚变近期宣布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聚变赛道共有19笔公开投资事件,12家公司获投,总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就如业内人士所言:“今年是中国可控核聚变公司密集成立并获得融资的年份,从这个角度考虑,今年可以称为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
中国资本涌入核聚变赛道,全球也是如此。今年年初,商业聚变公司 Helion Energy 宣布完成4.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此前已与微软达成电力购买协议,计划从2028年起向一座50兆瓦的聚变发电厂供应电力;6月,核聚变能源初创企业 CFS 宣布与谷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200兆瓦商业化供电协议;8月,CFS 获8.6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谷歌等公司。

当然,必须承认目前聚变发电尚未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处于“工程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期”,全球35家受访聚变商业公司中,89%看好2030年代末前实现并网发电。
而以中国核电、中国广核为代表的传统核电“国家队”已提前布局。它们凭借丰富的电站运营经验和强大的资本实力,将是未来聚变电站建设与运营的核心力量。目前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已于2025年10月完成“400吨杜瓦底座毫米级精准落座”,主体工程进入部件安装加速期,目标2030年演示发电。

因此,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战略重视核聚变前景并围绕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呵护产业化进程提速的情况之下;说明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的终极方向”,其完整产业链已展现清晰的产业化路径。当前中国在技术、项目、资本布局上均走在全球前列,2030年“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