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22日 18:50
东西方育儿观差异与妈宝男现象探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东西方在育儿方式上的显著差异,特别关注了如何避免男孩养成“妈宝”的习惯。作者以在伦敦的育儿经历为例,对比了国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西方,尤其是其东欧丈夫家庭相对“硬核”的养育方式。文章指出,国内过度保护和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可能导致祖辈与父母在育儿观念上的冲突。作者还通过具体事例,如在影棚中对举高高孩子的集体惊呼,以及西方家庭“一带五”与中国家庭“五带一”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这种差异。文章深入分析了英式教育如何通过强调户外活动、独立性、团队运动(如足球)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交技巧,认为这与培养全球领导者和平衡个人与社会需求有关,并引用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的观点,强调了这种教育模式对人性与自然的尊重。最后,作者反思了自身“做题家”的成长经历,并表达了希望儿子能拥有快乐童年,避免长大后成为“费妈”的妈宝男的愿望。

👶东西方育儿观念的显著差异:文章对比了中国家庭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呵护与西方(尤其是作者的东欧家庭)相对更注重独立和“硬核”的养育方式,指出国内过度保护和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可能导致代际冲突,并以“举高高”事件为例生动展现了这种差异。

🏫英式教育对独立性与社交能力的培养:文章深入阐述了英式教育如何通过强调户外活动、独立思考和团队运动(如足球)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和平衡精神,引用麦克法兰教授的观点,认为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并体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

⚖️避免“妈宝男”的挑战与反思:作者分享了自己作为“做题家”母亲的反思,对国内“妈宝男”现象的普遍性感到好奇,并担忧过度保护可能“扼杀人性”,导致孩子长大后依然依赖父母,影响其独立生活能力。文章强调了培养孩子独立性对于其未来幸福和避免成为“费妈”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观察与体会:作者坦承文章内容基于个人在英国的经历和感受,并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流动性,承认英国也存在妈宝男,但基于五年观察,认为英式教育在培养独立性方面的概率相对较小,西方文化对此也持不赞成的态度。

妈宝男真是给男娃当妈的一大难题。

特别是小时候,又得呵护,又得注意不能养成什么都找妈的习惯。

图图是在伦敦出生的。我和我老公自己带。他一岁前,光是吃喝拉撒睡觉冷暖这些问题,我就感觉到国内外的方式完全不同。

我个人感觉,国内对孩子的养护真是极致到了宇宙的尽头。

特别是短视频里那些过分警告孩子会怎样怎样的傻叉论述,导致热爱看这些的祖父母,跟我们这一代父母,经常因为带娃的小事起争执。

哭一会就会有情感阴影,坐久了伤脊椎,吃任何东西都会呛着,冬天裤子露脚踝了就会感冒,摸摸脸蛋就会脸颊发炎…...

图图10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回家拍全家福,有一幕特别逗。进影棚之前,有好几家一起在等。

我老公双手抓着娃小手玩,举高高了一下。一瞬间包括工作人员在内,一起惊呼“He!” 一边惊呼还集体向后退,像水花炸开了一样。

他们估计觉得,我娃的脊椎这么一下,就要断了。

我老公是东欧人,家里说俄语为主,养育方式比较tough,特别是男娃。他们更在乎养成普京那样的男子,七十多岁泡冰水里养生那种。

我老公三岁就开始被锻炼做很多家务。即使有阿姨,他的房间一定是自己打扫。很多体育运动,很多下田的农活,培育体格和性格。

图图小时候,到了冬天也不会穿很多,我老公偶尔还给他洗洗冷水澡,上一上普京那种提高免疫力的东欧方法。

一岁前的大冬天,我自己带他去上游泳课,两个人从泳池出来了也没啥人帮忙的,洗洗擦干盖上保暖的大衣就回家,没法太细致。

我个人的体验是国内遇见的妈宝男真的很多,我真的好奇是不是跟近年的养育文化有关。

男娃被当成了特别稀奇的物种。可是温室养法,养不出能经历风雨的树。

越稀奇越绝种啊,你看看大熊猫。

可是,每个人一定会经历风雨,没有父母能帮助挡一辈子。

当然,英国我也待得不长,我也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来比较。全球化之后的流动性也大——我纯属个人吐吐槽。

英国也一定有妈宝男。

我有个之前的合作伙伴,还是我老乡,就base伦敦。看起来各种光鲜的金融男,可真的事事费妈。大事找妈,小事找老婆。

当这位妈宝男的妈妈代表他来找我吃饭,替他三十多岁的儿子谈合作和分账方式,以及规划人生的时候,我真的震惊了。

立马停止合作。

我感觉英式教育里养出妈宝男的概率小,只是个人这五年在英国上学工作,待人接物的感受。

西方文化里,大多数老外会觉得经常找妈是一个很丢脸的事情,特别男娃。

图图干妈说,在伦敦路上,往往看见老外家庭是一带五。中国家庭反过来,五带一。

最近给图图看学校,也有不少心得。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学校都会强调接触户外和大自然。从小学开始,很多学校就强调如何培育独立性和独立思考,学习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运动项目和俱乐部。

从小就做题家的我,听到这些是很新鲜的。我接受的中式教育更重视知识的灌输,很少强调要走出去,很少强调玩的重要性。

剑桥的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研究英式教育和英国社会,有好几本著作。

他说,英式教育中团队运动比数学更重要,因为团体运动“teach you the centre art of life”。

大家不会崇拜数学考得好的人,而是会跟着足球队队长去打拼。

因为在一个团队运动里当队长,需要很强的交往能力和平衡精神。比如足球,一个孩子需要学习去平衡,自己要踢多久的球,什么时候把自己脚上的球传给别人。

这种能力正是解决各种人生难题的核心——麦克法兰说,这种教育设计体现了亚当斯密对于一个人平衡“self love”和“social love”的思考。

这种教育设计其实根源于英国殖民时代,英国需要通过公学系统,培养能去全球范围殖民的外交和政治人才。

这种传统英式教育的核心,在于让未来能力成为全球领导人的孩子,在离开家的情况的下去自己解决问题。

英国这么小一个岛国,有全球这么多殖民地,是懂点全球化领导的艺术的。

麦克法兰自己就是外交官的后代。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从小他在英国的学校就是自己和同学们玩各种游戏,室内游戏和室外团体运动。

Netfilx的剧《王冠》第一季里,就有女王老公菲利普小时候在苏格兰的公学里上学的故事。环境那叫一个苦,成天在森林泥地里跑爬打滚— 他还是王室身份。

他自己很感激这段经历,试图把儿子查尔斯送过去。查尔斯从小养尊处优惯了,几乎被父亲深爱的同一个学校击垮。结果就是转回更现代化的学校。

话说回来,英国学校也是很在乎读书和学习的,特别是阅读写作还有数学能力在national curriculum里是核心。

但绝不会只强调书本学习,或者针对考学的能力培养。

麦克法兰系统研究过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很有意思的是,工作革命之前,日本的识字率比英国高,但工业革命这种历史级别的创新,并不发生在日本。

他说,英式教育比较遵从人性和自然,对人的干预少。“一味的知识灌输,只会扼杀人性”。

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做题家妈妈的反思。不养出妈宝男的这条路,还很长。

不仅是因为希望,我儿子童年可以真的快乐一些。

关键如果长大了还妈宝,真是会一辈子费妈。

共勉。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育儿观 妈宝男 英式教育 东西方文化 独立性 Parenting Styles Mama's Boy British Education East-West Culture Independence
相关文章